我是党员我是兵

我是党员我是兵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中国共产党老兵罗洪珠的奉献精神。

内容简介

《我是党员我是兵》通过抗美援朝老兵、共产党员罗洪珠的一生故事,反映出了中国革命历程,以及中国共产党带领穷苦百姓站起来、富起来的百年奋斗史。

罗洪珠生于1921年,与中国共产党“同龄”。

少年时生逢乱世,家人离散,生活艰难,走投无路,最终被国民党抓了壮丁。这是旧社会的真实写照。

青年时代,罗洪珠在国民党的军队里两次冒死当逃兵,但都被抓回。最终在解放战争时期,罗洪珠主动投诚,带队起义,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来跟随部队解放西南,进军西藏,立下许多军功。

朝鲜战争爆发后,共产党员罗洪珠自愿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为了党建立的新政权的安定,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他愿意再晚一点回自己心心念念的家乡。

在惨烈的战斗中,罗洪珠结识了年轻的士兵黄继光,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可黄继光却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罗洪珠含泪护送黄继光等战斗英雄的遗体回到祖国。

朝鲜战争胜利后复员,他放弃了部队提拨,回到家乡参与建设。国家为他安排了工作待遇,但是在国家困难时期,他又主动辞去公职,回到乡村,做起了生产队长,养猪场长,林场场长,农科队长……

他一心为公,不计个人得失,为党和国家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共产党员”就是他的最高荣誉,“共和国的一名士兵”,是他对自己永远的定位。

他的经历是一代人的经历,而他的奉献精神,却值得新时代的千千万万的建设者学习和传承。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引言

1.想书闯祸

2.夜半枪声

3.亲人离散

4.寒冬梦衣

5.躲兵岁月

6.牢房黑话

7.兄弟难认

8.工地抓逃

9.一个人影

10.“烤箱”运兵

11.开战三枪

12.浪江嫁妻

13.龙陵救妇

14.四哥奇遇

15.寺院铳响

16.二次出逃

17.走向梦想

18.举起右手

19.解放西南

20.修建天路

21.见总司令

22.鸟铳梦游

23.继光老弟

24.英勇牺牲

25.坑道战斗

26.护灵归国

27.胜利归来

28.当个老兵

29.回家的路

30.赤子还乡

31.团圆的泪

32.新年来了

33.“山”的形成

34.土改组长

35.山乡火种

36.安居乐业

37.民兵营长

38.我是党员

39.生产队长

40.铁面保管

41.共和石上

42.禾田点灯

43.代销之路

44.“校管”育人

45.养猪场长

46.林场场长

47.农科队长

48.放牛老翁

49.暴风骤雨

50.回头杉梦

51.红石漂泪

52.仙翁送梦

53.男人的哭

54.乡间歌星

55.再走长征

56.最后口气

57.龙脊探圣

58.天地回声

59.精神传承

后记:写给爸爸

致 谢

我是党员我是兵是2021年由天地出版社·华夏盛轩出版,作者罗范懿。

得书感谢您对《我是党员我是兵》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我的厦大范儿 电子书
本书主要从知行合一、青春建功和多彩校园三个方面出发,记录在校师生和校友的求学、实践和工作经历,展现厦大人的奋斗与担当、责任与奉献。知行合一部分,主要记录厦大师生的社会实践、留校任教、竞赛比拼等经历;青春建功部分,主要记录厦大校友的扎根基层、入伍参军和艰苦创业等故事;多彩校园部分,主要记录厦大学子的求学之路、个人成长、师生情谊等内容。百载风雨,百载希冀,百载一梦,每一篇文字、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是厦
我的前半生(全本)(精) 电子书
想要了解一个人的一生,最好就是去阅读他的传记,如果想要了解溥仪,那么此书是最好不过的版本。
敦煌人生:我的父亲段文杰 电子书
跌宕起伏的时代大背景,几经曲折的追梦人生,完整呈现了段文杰先生在不同时期对敦煌莫高窟的守护、传播和弘扬。
古代名士是怎样炼成的 笔墨丹青之名士风流 电子书
中国名士风流以“魏晋风流”为代表。所谓魏晋风流,指的是魏晋时期的名士们所追求的一种具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其形成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本质是追求艺术化、随心所欲而风流自赏的人生。本书选取了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以及曹植、潘安、谢安、谢道韫、陶渊明、谢灵运六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绘制出他们的动漫形象,并配以生动有趣的文章。本书适合对古
我思古人:古代铭刻与历史考古研究 电子书
本书为作者多年来发表的学术论文汇集,涉及范围较广,包括有关金文、玺印、砖瓦文字、简牍文书等出土古代铭刻文献的释读考证与研究文章,对汉唐之间的城址、墓葬、出土器物等进行的考古综合研究论述,以及其他一些有关考古专题论文,如对宋墓砖雕孝子图画、日本出土简牍等材料的研究,显示了作者深厚扎实的学术素养。其中尤以古代铭刻文字及画像石、壁画、葬具等方面的研究颇具新意,所获研究成果多受到国内外学界认同,并推动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