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香学

东方香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扬州文人香非遗传承人王其标多年研习香学、研制香方的心得总结。

内容简介

《东方香学》内容说明:近年来,人们开始重视天然香品,逐渐回归传统香熏生活,然而学界可供借鉴的研究不多,特别是有关香学的系统性课题上。《东方香学》力求从“香之观”“香之醒”“香之构”“香之合”四个方面来解读中国香熏的人文魅力,即美学意义上的鼻观、传统香熏应用、香器陈设对居室空间之影响、天然香品制作中的和合法度等。本书以明代香学著作《香乘》为依据,重点梳理两宋以来中国香熏发展中的生活应用和艺术风格,以此开启社会大众对传统香学的认识和兴趣。

作者简介

作者王其标,江苏宝应人,自拜东方香学第二代传承人刘静敏教授、释大熙法师为师研习现代香学,成功恢复扬州传统文人香制作技艺并入选市级非遗名录。

2020年获评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2021年被评为邗江区“邗城十大工匠”。出版专著《东方香学》《扬州香事:一座城市的嗅觉审美史》。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文 如是风流

前言

第一章 香之观

六朝及以前

隋唐时期

五代及宋

南宋以降

倪瓒

董说

《红楼梦》

第二章 香之醒

画事焚香

琴馨合一

焚香默坐

雅集香风

四时之香

焚香待月

烹茶焚香

听雨焚香

红袖添香

烟赏之尚

焚香博古

第三章 香之构

熏笼和隔火

香器赏鉴

第四章 香之合

离骚清芳

江南的芳草香木

附录 香诗文

〔宋〕苏轼《黄州安国寺记》

〔宋〕苏轼《沉香山子赋(子由生日作)》

〔宋〕苏轼《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香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一首》

〔宋〕黄庭坚《题自书卷后》

〔宋〕黄庭坚《贾天锡惠宝薰乞诗多以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十字作诗报之(元元年秘书省作)》

〔宋〕秦观《法云寺长老然香会疏文》

〔宋〕颜博文《觅香》

〔宋〕陈去非《焚香》

〔宋〕陆游《焚香赋》

〔宋〕朱熹《香界》

〔元明时期〕高启《焚香》

〔明〕唐寅《焚香默坐歌》

〔明〕文徵明《焚香》

〔明〕徐渭《香烟》七首

〔明〕屠隆《香》

〔清〕王式丹《宣德炉歌为周中行作》

〔清〕吴绮《焚香赋》

〔清〕郭《如此江山· 香篆》

后记

参考文献

东方香学是2023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其标。

得书感谢您对《东方香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随园食单 电子书
《随园食单》是清代一部系统论述中国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菜酒单。从选材到品鉴,详细地记述了我国从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中流行的南北菜肴,以及当时的美酒名茶,被公认为厨者的经典。吃,是平凡生活中一件大事,一蔬一饭,用心对待,日常食物最易令人满足。活得要任性,吃得要讲究。喜欢吃的人
茶经 电子书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也是中国茶史上第一次系统完整地将茶学精神与美学精神相结合的重要历史文献。《茶经》三卷共十篇,详细论述了茶的起源、采制、熬煮,茶器、茶人、茶事,以及品茶、茶道等,将茶事变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种人人可以享受的,悠然自得、宁静淡然的人生滋味。茶,是生活。茶,在当下。禅茶一味,平平和和,清清淡淡,矜持自爱,怡情悦性,温厚宜人。茶之道,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
社会组织的资金获取与行动策略 电子书
本书以中国艾滋NGO为研究对象,通过对700多家艾滋NGO的定量数据和100多个深入访谈和案例,分析了资金资源、政治机会和组织生态环境是如何影响NGO发展的,并深入探究了影响NGO的资金获取能力和收入结构以及政策倡导行动的有效性因素。本书的研究发现对于我们了解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律、特点及其运行机制,特别是对于我们认识社会组织和资金的关系,以及社会组织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有重要的启示。
茶马古道各民族商号及其互动关系 电子书
本书对近代以来活跃在藏区尤其是滇藏间各民族商号的生成兴起、主要人物的经历、经营路线、范围和特点以及兴衰变化,进行了较系统全面而生动的挖掘探索;在此基础上,对各民族商号之间形成的商业经济、手工艺及技术、人口及婚姻、习俗、宗教关系,以及情感、观念和意识认同等互动关系进行了难能可贵的铺陈梳理和分析研究,并对诸种互动关系的作用和机制乃至困境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溯千秋:传统节日古风插曲 电子书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期积淀凝聚的精华。节日这个概念对于大家来说可能是抽象的,鉴于此,本书从全新的拟人角度出发,将15个传统节日的特点和习俗用画面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每个节日都配有自创的小故事,让节日变得“有血有肉,意味深长”。本书旨在让读者去品味文化的精华,并爱上传统文化。本书附带一册线稿集,供读者涂色,让读者可以感悟笔下那人那景的魅力。本书适合传统文化爱好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