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研究、建设、应用和发展概况。

内容简介

本书阐述了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基本概念,并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卫星通信、导航、遥感和测控信息网络,以及临近空间和深空间信息网络的天地一体化建设与应用情况。

同时,本书论述了美国的转型通信体系、全球信息栅格、空间通信与导航网络和国家PNT体系,以及欧洲的全球天基综合通信网的研发和建设概况。

在分析国内外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基础上,本书提出了对我国天地一体化综合信息网络、天基智能综合信息网络和天地一体化飞行器测控通信网络的构想。

作者简介

编著者闵士权,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导弹、人造卫星的研制和测控运营工作。

曾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通信卫星总体室主任,兼任“东方红二号”卫星主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东方红一号”和“东方红二号”卫星的研制发射试验工作;曾任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总工程师,兼任“东方红三号”卫星应用系统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东方红三号”卫星的技术要求制订、监造、验收,以及测控管理站、通信站的建设和运营工作;曾立航天工业部一等功,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编辑委员会

前言

第1章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概述

1.1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概念

1.1.1 空间的定义

1.1.2 空间信息网络

1.1.3 地基信息网络

1.1.4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1.2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溯源和演进

1.2.1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溯源

1.2.2 天基系统自身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1.2.3 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1.2.4 太阳系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1.3 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1.3.1 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定义和组成

1.3.2 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架构

1.4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特点和关键技术

1.4.1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特点

1.4.2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关键技术

1.5 我国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重要意义

1.6 我国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需求分析

1.6.1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军事需求

1.6.2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民用需求

1.6.3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空间的探索需求

参考文献

第2章 国外天地一体化卫星通信网络

2.1 卫星通信概述

2.1.1 卫星通信的定义

2.1.2 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

2.1.3 卫星通信的特点

2.1.4 卫星通信的分类

2.1.5 卫星通信的现状

2.2 卫星通信网络

2.2.1 卫星通信网络概述

2.2.2 接入网的组网方式

2.2.3 星座通信网络

2.2.4 全球通信网络

2.3 国际通信卫星系统

2.3.1 系统简介

2.3.2 卫星通信网络

2.3.3 卫星序列

2.3.4 地球站的类型

2.3.5 与OneWeb合建全球无缝覆盖的高通量通信卫星宽带网络

2.4 国际海事卫星通信系统

2.4.1 系统简介

2.4.2 空间段

2.4.3 地面段

2.4.4 用户段

2.4.5 笫五代国际海事卫星通信系统

2.5 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

2.5.1 TDRSS的功用

2.5.2 TDRSS的工作流程

2.5.3 TDRSS的特点

2.5.4 TDRSS的覆盖特性

2.5.5 美国TDRSS概况

2.5.6 美国TDRSS空间段

2.5.7 美国TDRSS地面段

2.5.8 美国TDRSS用户段

2.6 窄带卫星通信系统

2.6.1 系统简介

2.6.2 UFO卫星和MUOS卫星

2.6.3 特高频后继卫星通信系统地球站和MUOS地球站

2.6.4 特高频后继卫星通信系统用户终端和MUOS用户终端

2.7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

2.7.1 系统简介

2.7.2 DSCS-3卫星

2.7.3 DSCS-3用户终端

2.7.4 GBS有效载荷

2.7.5 GBS系统

2.7.6 WGS系统

2.7.7 WGS系统宽带通信业务

2.8 防护卫星通信系统

2.8.1 系统简介

2.8.2 军事星

2.8.3 AEHF卫星

2.8.4 用户终端

2.9 O3b卫星通信系统

2.9.1 O3b星座

2.9.2 O3b增强星座

2.9.3 O3b卫星通信系统的运行方式

2.9.4 O3b+SES的运行方式

2.9.5 O3b卫星通信系统的应用业务

2.10 Iridium卫星通信系统

2.10.1 系统简介

2.10.2 空间段

2.10.3 地面段

2.10.4 用户段

2.10.5 第二代铱系统

2.11 全球星卫星通信系统

2.11.1 系统简介

2.11.2 空间段

2.11.3 地面段

2.11.4 用户段

2.11.5 第二代系统

2.11.6 应用情况

2.12 ORBCOMM卫星通信系统

2.12.1 系统简介

2.12.2 空间段

2.12.3 地面段

2.12.4 用户段

2.12.5 应用领域

2.12.6 第二代ORBCOMM系统

2.12.7 AIS数据服务

2.13 信使卫星通信系统

2.13.1 系统简介

2.13.2 空间段

2.13.3 地面段

2.13.4 用户段

2.13.5 使用特性

参考文献

第3章 国外天地一体化卫星导航网络

3.1 卫星导航概述

3.1.1 卫星导航的定义

3.1.2 卫星导航系统的组成

3.1.3 卫星导航系统的特点

3.1.4 卫星导航系统的分类

3.1.5 卫星导航的应用

3.2 美国GPS

3.2.1 系统简介

3.2.2 空间段

3.2.3 地面段

3.2.4 用户段

3.2.5 系统应用

3.3 俄罗斯GLONASS

3.3.1 系统简介

3.3.2 空间段

3.3.3 地面段

3.3.4 用户段

3.3.5 系统应用

3.4 欧盟Galileo卫星导航系统

3.4.1 系统简介

3.4.2 空间段

3.4.3 地面段

3.4.4 用户段

3.4.5 系统应用

3.5 GNSS地基增强系统

3.5.1 系统简介

3.5.2 系统构成

3.5.3 系统性能

3.5.4 系统应用

3.6 GNSS星基增强系统

3.6.1 系统简介

3.6.2 系统构成

3.6.3 系统性能

3.6.4 系统应用

参考文献

第4章 国外天地一体化卫星遥感网络

4.1 卫星遥感概述

4.1.1 卫星遥感的定义

4.1.2 卫星遥感的组成

4.1.3 卫星遥感调查的特点

4.1.4 卫星遥感的分类

4.1.5 卫星遥感的应用

4.2 卫星遥感网络的演变

4.2.1 发展历程

4.2.2 技术进步

4.3 美国地球观测系统的数据和信息系统

4.3.1 系统简介

4.3.2 EOSDIS的任务操作

4.3.3 EOSDIS科学操作

4.3.4 EOSDIS的公共服务

4.4 欧洲全球环境与安全监测计划

4.4.1 GMES计划的体系结构

4.4.2 GMES计划的现场观测设施

4.4.3 GMES计划的数据集成和信息管理部分

4.4.4 GMES计划的应用与运营服务

4.4.5 “哨兵”卫星遥感系统的空间段

4.4.6 “哨兵”卫星遥感系统的地面段

4.5 高分辨率可见光卫星遥感系统

4.5.1 系统简介

4.5.2 空间段

4.5.3 地面段

4.5.4 用户段

4.5.5 系统应用

4.6 红外卫星遥感系统

4.6.1 系统简介

4.6.2 空间段

4.6.3 地面段

4.6.4 用户段

4.6.5 系统应用

4.7 高光谱分辨率卫星遥感系统

4.7.1 系统简介

4.7.2 空间段

4.7.3 地面段

4.7.4 用户段

4.7.5 系统应用

4.8 高精度立体测绘卫星遥感系统

4.8.1 系统简介

4.8.2 空间段

4.8.3 地面段

4.8.4 用户段

4.8.5 系统应用

4.9 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遥感系统

4.9.1 系统简介

4.9.2 空间段

4.9.3 地面段

4.9.4 用户段

4.9.5 系统应用

4.10 高精度微波卫星遥感系统

4.10.1 系统简介

4.10.2 空间段

4.10.3 地面段

4.10.4 用户段

4.10.5 系统应用

4.11 地球同步轨道光学卫星遥感系统

4.11.1 系统简介

4.11.2 空间段

4.11.3 地面段

4.11.4 用户段

4.11.5 系统应用

4.12 遥感图像智能分类概要

4.12.1 遥感图像分类的概念

4.12.2 遥感图像分类发展的第一阶段

4.12.3 遥感图像分类发展的第二阶段

4.12.4 遥感图像分类发展的第三阶段

参考文献

第5章 国外天地一体化深空探测网络

5.1 深空探测的发展概况

5.1.1 深空探测的发展历程

5.1.2 深空太阳系的探测成果

5.1.3 深空探测的发展规划

5.1.4 深空探测工程组成

5.1.5 深空探测器的类型

5.2 深空测控通信系统

5.2.1 深空测控通信的特点

5.2.2 深空测控通信系统的组成

5.2.3 探测器测控通信分系统

5.2.4 深空网

5.3 美、欧、俄深空网

5.3.1 美国NASA的深空网

5.3.2 欧空局深空网

5.3.3 俄罗斯深空网

5.4 深空测控通信的技术发展

5.4.1 深空探测的发展趋势

5.4.2 对未来深空测控通信技术的要求

5.4.3 自主与认知技术

5.4.4 天线组阵技术

5.4.5 深空光通信技术

5.5 深空互联网

5.5.1 深空互联网的由来

5.5.2 空间互联网架构

5.5.3 一种行星际互联网架构

5.5.4 太阳系互联网架构

5.5.5 CCSDS太阳系互联网架构

参考文献

第6章 国外天地一体化临近空间通信网络

6.1 临近空间通信概述

6.1.1 临近空间通信的定义和特性

6.1.2 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分类

6.1.3 临近空间通信系统的组成

6.1.4 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用途

6.2 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典型研制项目

6.2.1 “太阳神”系列无人机

6.2.2 “秃鹰”无人机

6.2.3 “西风”无人机

6.2.4 “鬼眼”无人机

6.2.5 “全球观测者”无人机

6.2.6 “天鹰”无人机

6.2.7 谷歌气球

6.3 临近空间通信网络

6.3.1 网络拓扑学

6.3.2 临近空间单飞行器通信网络

6.3.3 临近空间多飞行器通信网络

6.3.4 临近空间飞行器/陆地通信集成网络

6.3.5 临近空间飞行器/陆地通信/卫星集成网络

6.3.6 临近空间飞行器/导航网络

参考文献

第7章 国外天地一体化航天器测控通信网络

7.1 航天器测控概述

7.1.1 航天器测控的定义

7.1.2 航天器测控系统的组成

7.1.3 航天器测控的特点

7.1.4 航天器测控的分类

7.2 航天器地基测控网

7.2.1 美国地基测控网

7.2.2 欧盟地基测控网

7.2.3 俄罗斯地基测控网

7.3 航天器天基测控通信网

7.3.1 概述

7.3.2 美国天基测控通信网

7.3.3 欧盟天基测控通信网

7.3.4 俄罗斯天基测控通信网

7.4 航天器深空测控通信网

7.4.1 美国深空测控通信网

7.4.2 欧盟深空测控通信网

7.4.3 俄罗斯深空测控通信网

参考文献

第8章 国外天地一体化综合信息网络

8.1 美国转型通信体系

8.1.1 转型通信体系的由来

8.1.2 TCA架构

8.1.3 转型通信体系的实施

8.1.4 转型卫星通信系统架构

8.1.5 TSAT星座

8.1.6 转型卫星通信系统的IP网络

8.1.7 转型卫星通信系统的用户终端

8.2 美国全球信息栅格

8.2.1 信息栅格的概念

8.2.2 全球信息栅格的由来

8.2.3 全球信息栅格体系

8.2.4 全球信息栅格的信息能力

8.2.5 全球信息栅格通信体系参考模型

8.2.6 全球信息栅格信息传输和网络服务

8.3 美国NASA空间通信与导航网络

8.3.1 SCaN网络的综合任务

8.3.2 综合前/后的SCaN网络

8.3.3 SCaN综合网络的服务与管理

8.3.4 近地域能力增强

8.3.5 深空域能力提高

8.3.6 月球中继能力引入

8.3.7 火星中继能力改进

8.4 美国国家PNT体系结构

8.4.1 研究背景和方法

8.4.2 研究范围和组成要素

8.4.3 研究愿景和策略

8.4.4 体系结构开发和评估

8.4.5 典型PNT体系结构的开发简介

8.4.6 目标PNT体系结构

8.5 欧洲全球天基综合通信网络

8.5.1 ISICOM计划的目标和任务

8.5.2 ISICOM计划的用户定位

8.5.3 ISICOM系统架构

8.5.4 ISICOM的核心基础结构

参考文献

第9章 我国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9.1 天地一体化卫星通信网络

9.1.1 卫星通信网络发展概述

9.1.2 “中星”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

9.1.3 “天通”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9.1.4 “天链”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

9.1.5 “海星通”全球宽带卫星通信网络

9.1.6 Inmarsat卫星通信在中国

9.2 天地一体化卫星导航网络

9.2.1 卫星导航概述

9.2.2 北斗系统介绍

9.2.3 北斗三号系统的特点

9.2.4 北斗系统的发展趋势

9.3 天地一体化卫星遥感网络

9.3.1 卫星遥感网络发展概述

9.3.2 陆地观测卫星遥感系统

9.3.3 气象卫星遥感系统

9.3.4 海洋卫星遥感系统

9.4 天地一体化深空探测网络

9.4.1 我国深空探测概述

9.4.2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

9.4.3 “嫦娥二号”月球探测

9.4.4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

9.4.5 “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月球探测

9.4.6 “嫦娥四号”月球探测

9.4.7 “嫦娥”系列地面测控系统

9.4.8 “嫦娥”系列地面应用系统

9.4.9 火星探测

9.5 天地一体化临近空间通信网络

9.5.1 我国临近空间通信概述

9.5.2 科学试验艇

9.5.3 “4Q00I-1”浮空器

9.5.4 “圆梦号”太阳能飞艇

9.5.5 “彩虹”太阳能无人机

9.5.6 “旅行者”3号浮空飞行器

9.6 天地一体化航天器测控通信网络

9.6.1 地基航天测控网

9.6.2 天基测控通信网络

9.6.3 深空测控通信网络

参考文献

第10章 我国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示例

10.1 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示例

10.1.1 固定通信网络

10.1.2 移动通信网络

10.1.3 广播电视网络

10.1.4 综合通信网络

10.1.5 国家应急卫星通信网络

10.2 天地一体化导航网络示例

10.2.1 综合PNT体系及其关键技术

10.2.2 我国综合PNT体系结构设想

10.3 天地一体化遥感网络示例

10.4 天地一体化通导遥网络综合应用示例

10.4.1 天地一体化民航信息网络

10.4.2 天地一体化车联信息网络

10.4.3 天地一体化油田信息网络

10.4.4 天地一体化海防监测信息网络

10.5 天地一体化通导遥综合网络示例

10.5.1 天基物联网

10.5.2 基于“骨干+区域增强”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10.5.3 基于分层自治域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10.5.4 基于分布式星群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10.6 我国“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工程简介

10.6.1 组成与功能

10.6.2 参考模型

10.6.3 技术体系

10.6.4 关键技术

10.6.5 发展路线

10.7 行星际互联网示例

10.7.1 行星际互联网简介

10.7.2 基于分簇的行星际互联网的组成

10.7.3 基于分簇的行星际互联网的构建

参考文献

第11章 我国天地一体化综合信息网络构想

11.1 概述

11.2 设计思想

11.2.1 设计目标

11.2.2 设计思路

11.2.3 设计准则

11.3 天地一体化卫星通信网络

11.3.1 星座方案选择

11.3.2 静止轨道星座

11.3.3 低轨道星座

11.3.4 空间用户

11.3.5 地面用户

11.4 天地一体化卫星导航网络

11.4.1 卫星导航网络的任务

11.4.2 卫星导航网络的组成

11.4.3 卫星导航网络的功能

11.5 天地一体化卫星遥感网络

11.5.1 卫星遥感网络演进

11.5.2 GEO/LEO星座协同实现遥感数据星上实时处理和分发

11.5.3 GEO/LEO星座协同构建SAR成像系统

11.6 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网络空间段综合

11.6.1 通信星座协同导航星座构建星基增强系统

11.6.2 通信星座协同导航星座构建位置报告系统

11.6.3 通信GEO卫星平台与遥感GO卫星平台综合

11.6.4 通信低轨道卫星平台与遥感低轨道卫星平台综合

11.7 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网络用户段综合

11.8 我国天地一体化天基与地基信息网络

11.8.1 天地一体化天基与地基通信网络

11.8.2 天地一体化天基与地基导航网络

11.8.3 天地一体化天基与地基遥感网络

11.9 地基网络+天基网络

参考文献

第12章 我国天基智能综合信息网络构想

12.1 概述

12.2 我国多功能低轨道星座方案

12.2.1 鸿雁全球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12.2.2 虹云宽带卫星通信系统

12.2.3 通信遥感导航综合信息系统

12.2.4 天行物联网星座

12.2.5 导航通信遥感集成卫星系统

12.3 我国多功能双层轨道星座方案

12.4 我国天基智能综合信息网络设计目标

12.5 我国天基智能综合信息网络设计思想

12.6 我国天基智能综合信息网络异轨星座协同作用

12.6.1 星座轨道组成和协同作用

12.6.2 基于GEO/LEO星座协同实现通信增强

12.6.3 基于GEO/LEO星座协同实现导航增强

12.6.4 基于GEO/LEO星座协同实现遥感增强

12.6.5 基于GEO/LEO星座协同实现测控增强

12.7 我国天基智能综合信息网络及其网络单元

12.7.1 天基智能综合信息网络

12.7.2 智能卫星

12.7.3 智能测控系统

12.7.4 智能网管系统

12.7.5 智能用户终端

12.8 我国天基智能综合信息网络星座组网和功能

12.8.1 天基智能综合信息网络构建

12.8.2 GEO/LEO星座组网

12.8.3 LEO星座组网

12.8.4 GEO星座组网

12.8.5 星座组网的功能

12.8.6 星座组网的特点

12.9 我国天基智能综合信息网络的关键技术

12.10 我国天基智能综合信息网络相关技术研发案例

12.10.1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研发案例

12.10.2 软件定义卫星技术联盟研发案例

12.10.3 天仪研究院研发案例

参考文献

第13章 我国天地一体化飞行器测控通信网络构想

13.1 问题提出

13.2 航天器测控通信网络

13.2.1 任务

13.2.2 组成

13.2.3 体系架构

13.3 导弹航天器发射场测控通信网络

13.3.1 任务

13.3.2 组成

13.3.3 结构

13.4 临近空间飞行器测控通信网络

13.4.1 任务

13.4.2 组成

13.4.3 结构

13.4.4 测控通信技术需求

13.5 无人机测控通信网络

13.5.1 任务

13.5.2 组成

13.5.3 结构

13.5.4 网络技术体制

13.6 天地一体化飞行器测控通信网络

13.6.1 任务

13.6.2 组成

13.6.3 结构

13.6.4 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是2020年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闵士权 编著。

得书感谢您对《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天地一体化的天基传输网络运维管控系统 电子书
本书以“天地一体化的天基传输网络”为对象,在梳理清楚与其相关且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并界定清楚其内涵和边界情况下,从其航天系统特征和通信网络特征的顶层视角,给出了其不同发展时期,不同功能、不同体制、不同形态网络的运维管控系统的架构、拓扑、功能、协议及处理流程等。本书是作者三十多年从事天地一体化的天基传输网络及运维管控系统研发实践的总结,特别体现了运维管控与管理对象的不可分割性,强调了运维管控系统设计
天地良知:马寅初传 电子书
本书讲述了马寅初先生的传奇一生。
空间信息网络传输协议 电子书
本书反映了近几年空间信息网络传输协议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提供了详尽的参考文献。
天地风景与人间风情 电子书
本书主要描述了作者工作、生活过程中游走过的大地风景,以及由此引发的人文情怀。全书将自然风景和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自然生态平衡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作者的专业学习和实践,以及作者走过的天地风景,业内发生的新闻事件,身边发生的人情世故以及生活中遇到的点点滴滴,细致入微的描述透过现象看本质和根源的人生感受。逐步提升对自然、生态、社会、文化的认知,明确了风景园林工作的使命和内容。表达了作者“
空间信息网络体系架构及其应用 电子书
本书主要作者为清华大学教授或讲师,在本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与同类图书侧重研究空间通信技术不同,本书重点关注了空间信息网络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结构,其所具有的结构特性及资源配置难题。因此本书所梳理和阐述的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空间通信机制研究,还包括空间网络模型、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前沿成果。此外,这些成果也能够拓展至其它应用领域,如复杂网络、网络安全、网络仿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