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理科教育的发展与挑战

高等理科教育的发展与挑战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高等理科”探究自然规律及其应用前景,是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先导和源泉,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

内容简介

“高等理科教育”主要研究高等理科领域的人才培养问题,是关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国民经济繁荣、社会创新迭代的基础。

本书是教育部高教司“高等理科教育改革调研”课题的研究成果,基于对全国高等理科领域专家学者的调查,百余所高校数十万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案例访谈数据的基础上,对我国高等理科教育发展现状、国际趋势、选拔机制和生源、人才培养机制、培养质量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

作者朱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现任北京大学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生涯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大学生发展、青少年生涯教育、家庭教育和家庭教养方式、院校研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绪论 “高等理科教育改革调研”概述

第一部分 不同视角中的高等理科教育

第一章 学生视角中的高等理科教育

第一节 高等理科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和挑战

第二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二章 专家视角中的高等理科教育

第一节 高等理科教育的宏观问题

第二节 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三章 国际视角中的高等理科教育

第一节 理工科人才教育的基本概况

第二节 理工科发达国家促进STEM教育发展的经验

第三节 小 结

第二部分 选拔机制与生源质量

第四章 进入大学前的科学兴趣

第一节 关于科学兴趣的研究

第二节 分析科学兴趣养成的研究设计

第三节 科学兴趣的现状

第四节 初始科学兴趣对STEM课程成绩的影响机制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五章 高等理科生源质量的质性研究

第一节 生源质量的实证研究现状

第二节 迥然不同的理科生源质量评价

第三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六章 高考录取方式与生源特征的定量研究

第一节 高考录取方式特征

第二节 理科生源质量特征

第三节 理科生源高中特征

第四节 理科生源家庭背景特征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七章 顺利实现高中到大学的过渡

第一节 国外高中到大学过渡项目及其实施效果

第二节 “准大学生”对大学的了解及指导的需求

第三节 “准大学生”如何度过高考后暑假

第四节 “准大学生”高考后暑假生活的群体差异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三部分 培养机制的定量研究

第八章 高等理科人才分层分类培养

第一节 高等理科人才分层分类培养的缘起及演进

第二节 高等理科人才分层分类培养的现状

第三节 高校分层分类培养对理科人才学业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九章 院校层次与学生能力增值评价

第一节 高等院校层次影响学生能力增值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院校层次影响学生能力增值的理论和文献基础

第三节 分院校层次和学科专业的学生能力增值

第四节 高等院校层次对学生能力增值的影响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十章 大学生专业选择的性别差异

第一节 大学生专业选择性别差异的背景和影响

第二节 专业选择性别差异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高中文理分科与大学专业选择有关吗?

第四节 女生更加偏好人文社科还是理工科?

第五节 女生更加偏好理科还是工科?

第六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十一章 专业转换意愿与行为

第一节 专业转换的沿革与发展

第二节 专业转换意愿与行为的基本现状

第三节 专业转换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专业转换意愿及行为对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效的影响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十二章 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创新能力

第一节 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校教学改革

第二节 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

第三节 教师行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模型

第四节 学科间教学行为和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差异

第五节 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第六节 教学行为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

第七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十三章 学生资助对本科学生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学生资助影响学生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第二节 奖学金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助学金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奖学金数额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四部分 培养机制的质性研究

第十四章 专业设置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专业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我国高校理科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第三节 美国高校理科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第四节 日本高校理科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十五章 中美高等理科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高等理科教育的特征

第二节 中美高校理科教育课程的发展与变革

第三节 中美高校物理学科课程设置的案例比较

第四节 结论与政策性启示

第十六章 大小班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

第一节 小班研讨课的由来及其利弊

第二节 大小班结合教学的实践与评估过程

第三节 大小班结合教学的教学模式

第四节 大小班结合教学的实施效果

第五节 大小班结合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第六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十七章 建构卓越理科生科研参与的大学环境

第一节 本科生科研

第二节 有效的科研挑战

第三节 有效的科研支持

第四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十八章 实践(实验)教学

第一节 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国内外实践教学现状简析

第三节 实践(实验)教学问题详述

第四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十九章 应用理科的历史与未来

第一节 应用理科的由来

第二节 应用理科的演变与发展

第三节 应用理科教育的现状

第四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五部分 学生能力与就业

第二十章 理科大学生学习兴趣和志趣发展的机制研究

第一节 大学需要关注学习兴趣到志趣的持续发展

第二节 兴趣和志趣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第三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

第四节 数据分析结果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二十一章 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具备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第二节 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影响机制

第三节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模型

第四节 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二十二章 专业学习的非认知因素发展

第一节 专业学习的非认知因素是什么?

第二节 大学生专业学习非认知因素的群体差异

第三节 非认知视角下大学生学业产出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二十三章 可就业能力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可就业能力的缘起及发展

第二节 高等教育影响力理论在可就业能力上的运用

第三节 学生可就业能力的现状

第四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附录1 高等理科教育改革专家调研问卷

附录2 高等理科教育改革学生调查问卷

高等理科教育的发展与挑战是202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朱红。

得书感谢您对《高等理科教育的发展与挑战》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高等教育评论(2018年第2期总第6卷) 电子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等教育评估与研究中心主办刊物,本册是2018年第2期。
高等教育评论(2019年第1期总第7卷) 电子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等教育评估与研究中心主办刊物,本册是2019年第1期。
高等教育评论(2018年第1期总第6卷) 电子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等教育评估与研究中心主办刊物,本册是2018年第1期。
高等教育评论(2016年第1期总第4卷) 电子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等教育评估与研究中心主办刊物,本册是2016年第1期。
高等教育评论(2017年第1期总第5卷) 电子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等教育评估与研究中心主办刊物,本册是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