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的限度:哈贝马斯“美学”的缺场与重构

规范的限度:哈贝马斯“美学”的缺场与重构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旨在探讨哈贝马斯思想体系中“美学”缺场的原因。

内容简介

哈贝马斯倡导“范式转型”,认为社会规范的基础不再依赖于主体对内在意识活动的设定,而取决于社会层面上以交往为取向的符号互动,从而决定了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从意识哲学转向语言分析哲学。哈贝马斯旨在从符号互动的主体间性视野重新阐明认知及道德领域的知识根据,审美领域由此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作为现代性分化不可或缺的维度之一,其规范问题仍亟待解决。“美学”问题涉及“范式转型”的合理性,尤其涉及批判理论当代发展与观念论传统的亲缘性与当代论争。除此之外,本书还综合上述思想史视野,试图将哈贝马斯关于“美学”的思想重构为一门旨在处理艺术现象诸维度之规范的“艺术理论”,部分地回应了批判理论当代发展中美学/艺术理论的日渐式微。

作者简介

作者汪尧翀,四川乐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法兰克福学派及德国思想史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论

一、艺术形而上学困境

二、观念论美学背后的范式交锋

三、艺术理论的任务

第一章 未完成的范式:主体性问题的简要考察

一、主体性的根基:自身意识问题

二、图根哈特与“海德堡学派”的论争:“自身意识”概念的语义学分析

三、范式转型:哈贝马斯与亨利希之辩

第二章 主体间性转向:哈贝马斯论审美现代性的基础

一、言语有效性基础理论中的审美批判

二、审美批判中的范式转换

三、审美领域中的范式互补

第三章 重构一门“艺术理论”的可能性

一、艺术进入基础领域:始自卢卡奇的审美—自我关系问题

二、范式转换的得失:对审美—自我关系的分析

三、艺术理论的可能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规范的限度:哈贝马斯“美学”的缺场与重构是2020年由世纪文景出版,作者汪尧翀。

得书感谢您对《规范的限度:哈贝马斯“美学”的缺场与重构》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香山美学论集(1) 电子书
2016年7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美学研究所在京共同举办了第一期“中国美学暑期高级研修班”。与会者聚集在香山脚下,共同聆听,热烈讨论,相互交流——“香山一期”成为他们共同的名字。本书收录的27篇论文,选自研修班学员提交的个人成果。它们涉及美学和艺术理论的诸多方面,有着较为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既代表了研修班学员个人的收获,也记录了中国美学界一次富有意义的学术集会。
王阳明美学思想研究 电子书
王阳明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当下存有的明觉良知即为境界,它包含着圆融了道德与审美的三种境界形态——仁境、诚境和乐境,三者各具特色而又相互交融,并以乐境为最高追求。本书拓展了王阳明美学思想研究的维度,阐述王阳明所处的人文世界,考察儒学(道统、功夫论等)流变中的阳明心学,并关注二者的相互影响,试图对阳明美学有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西方当代美学史 电子书
本书把西方当代美学分成相互关联的三面:1900-1960年的西方现代美学,1960年至今的后现代美学和全球化阶段的美学。本书重点评介了三面相中的近20个大美学流派,及其内含和相关的众多小流派。本书既对各大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做了呈现,又梳理了它们在历史上的演进和逻辑上的关联。
中国美学(第8辑) 电子书
《中国美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本书是第八辑。
中国美学(第4辑) 电子书
《中国美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本书是第四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