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感受季羡林先生朴实的文字,了解他起伏的一生。
内容简介
本套装共有十四册,收录了季羡林先生的各类文章,包括散文、随笔、回忆录、游记等。
《集外集》主要以新纪元文存和万泉集为主题,收录有季羡林先生的《论恐惧》《一条老狗》《追忆李长之》《我的童年》《北京忆旧》等文章。
《一花一世界》主要介绍佛教在印度的形成及发展状况,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及语言问题,佛教传入中国及佛教的本土化,中国印在佛教方面的相互学习和彼此交流。
《我和北大》主要以故乡和亲人、北京记忆、流年感悟、一寸光阴不可轻为主题,收录有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我和北大》《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如何利用时间》等四十余篇散文。语言真切,充满真情实感。
《因梦集》主要一因梦集和燕南集为主题,收录有季羡林先生的《回忆》《海棠花》《老人》《五色梅》《下瀛洲》等文章,语言生动,内容详实。
《行者无疆》主要以东游记、西游记、南游记、北游记、归乡记、亚洲之行、欧洲之游、非洲之旅为主题,收录有季羡林先生的《登黄山记》《西双版纳礼赞》《深圳掠影》《延边行》《去故国——欧游散记之一》等四十余篇游记。
《清华园日记》是乃季羡林先生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的日记,是70年前季先生对清华园的真切描述,系作者最具体的生命的痕迹的记录,构成了《清华园日记》独特的价值。
《人生小品》主要以人生感悟、九十述怀、寄情于物、活在当下为主题,收录有季羡林先生的《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谈老年》《春满燕园》《希望21世纪家庭更美好》等四十余篇散文。
《天竺心影》主要回忆了作者在印度旅游的全程:从初抵德里开始,到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再到印度普通一家人,印度佛教、印度历史,最后离别印度。记录详实,语言通俗生动,图文并茂,知识性、趣味性、文化性、可读性都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牛棚杂忆》是季羡林老先生对其在文革时期的一本回忆录,他以幽默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此书对“文革”的残酷性揭露的让人不寒而栗。他出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总结教训和“经验”,让更多经历过的人出来说话,让更多知情者出来说话,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留德十年》主要描写了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以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过程中,先生饱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带来的戏剧性苦难,而于苦难之外,又更难忘学长深思,友人情深。先生虽言“自传”只述事实,不及其余,然“诗与真”并行不悖,洋洋十数万言,生命之诗性本已蕴集期间。
《朗润集》主要收录有季羡林先生的《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师生之间》《在兄弟们中间》《佛山心影》《我和东坡词》等文章,语言生动,内容详实。知识性、趣味性、文化性、可读性都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对号入座》主要收录有季羡林先生的品德篇、心态篇、处事篇、读书治学篇等四十余篇散文,主要介绍了先生在生活当中的一些看法和认识。观点深刻,对当今的青少年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大师远去》该书主要收录有季羡林先生的 1. 作家诗人篇:缪斯之死;2. 国学大师篇:天堂里的国学;3. 历史哲学家篇:他们也成了历史;4. 语言学家篇:没有语言的生活;5. 入世知识分子篇:在离世中永生等五个主题四十余篇散文。
《病榻杂记》收录了季羡林先生自2001年以来、特别是自2003年住院至今撰写的90多篇文章。书中有他的人生各阶段回忆,也有回忆父母、老师和亲友的文章。季羡林平时十分关注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公德、爱国主义与奉献精神等问题,书中收录了多篇有关这些内容的文章。
作者简介
作者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6日,字希逋,又字齐奘。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留学德国,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一生精通12种语言,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
章节目录
病榻杂记
版权信息
不是序
小引
病房杂忆
医生也要向病人学点什么
在病中
辞“国学大师”
辞学界(术)泰斗
辞“国宝”
对未来的悬思
李恒进大夫
回家
三进宫
护士长
一幕小闹剧
笑着走
输液
安装心脏起搏器
中西医学的结合问题
唐常建的—首诗
漫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赠三〇一医院宋守礼大夫
白衣天使新赞
座右铭(老年时期)
赠三〇一医院
赠中石
封笔问题
论包装
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再论包装
一点关于“美”化的杞忧
对广告的逆反心理
炼话
给“拆”字亮红灯
从小康谈起
漫谈消费
论怪论
论“据理力争”
公德(一)
公德(二)
公德(三)
公德(四)
真理愈辨愈明吗?
同胞们说话声音放低一点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难得糊涂
我的座右铭
我的怀旧观
我的美人观
老年四“得”
老年十忌
时间
老年谈老
九十述怀
九三述怀
九十五岁初度
虎年抒怀
狗年元旦抒怀
漫谈“再少”问题
泰山颂
在“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表彰大会上的书面发言
室伏佑厚先生一家
寿寿彝
我爱北京
回忆雨僧先生
怀念丁声树同志
月是故乡明
忆念胡也频先生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
诗人兼学者的冯至(君培)先生
神奇的丝瓜
晚节善终大节不亏——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
八十述怀
大师远去
版权信息
不是序
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
第一辑 作家诗人篇 缪斯之死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回忆梁实秋先生
悼念沈从文先生
悼巴老
西谛先生
哭冯至先生
悼组缃
忆念胡也频先生
追忆李长之
忆恩师董秋芳先生
我的朋友臧克家
痛悼克家
春城忆广田
第二辑 国学大师篇 天堂里的国学
回忆陈寅恪先生
对陈寅恪先生的一点新认识
寅恪先生二三事
纪念陈寅恪先生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为胡适说几句话
吴雨僧(宓)先生
回忆汤用彤先生
我眼中的张中行
第三辑 历史哲学家篇 他们也成了历史
晚节善终大节不亏——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
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悼念朱光潜先生
扫傅斯年先生墓
记张岱年先生
悼念邓广铭先生
悼念周一良
痛悼钟敬文先生
寿寿彝
忆念郑毅生先生
第四辑 语言学家篇 没有语言的生活
赵元任先生
回忆王力先生
怀念丁声树同志
悼念曹老
忆老友于道泉
悼念姜椿芳同志
悼许国璋先生
第五辑 入世知识分子篇 在离世中永生
怀念乔木
悼念赵朴老
记周培源先生
也谈叶公超先生二三事
何仙槎(思源)先生
悼念马石江同志
对号入座
版权信息
不是序
第一辑:品德篇
论压力
不完满才是人生
一个信念,一个主旨,一点精神
我的座右铭
座右铭(老年时期)
公德(一)
公德(二)
公德(三)
公德(四)
真理愈辩愈明吗?
谦虚与虚伪
道德问题
论说假话
漫谈伦理道德
我们为什么有时候应当说谎?
趋炎附势
我害怕“天才”
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
成功
慈善是道德的积累
尊师重道
漫谈撒谎
谈孝
学习菊田的奋斗拼搏精神
论正义
坏人
第二辑:处世篇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漫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难得糊涂
老少之间
做人与处世
走运与倒霉
牵就与适应
修养与实践
谈礼貌
隔膜
三思而行
反躬自省
满招损,谦受益
同胞们说话声音放低一点
第三辑:心态篇
辞“国学大师”
辞“学界(术)泰斗”
辞“国宝”
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
送礼
傻瓜
容忍
寂寞
世态炎凉
毁誉
忘
赞“代沟”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论恐惧
论“据理力争”
山中逸趣
对号入座
一座精美绝伦的汉白玉雕像
第四辑:读书治学篇
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
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
关于义理、文章与考证
才、学、识
开卷有益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我和外国语言
我和书
漫谈古书今译
我和外国文学
我的书斋
六字真言
汉语与外语
集外集
版权信息
不是序
新纪元文存
《新纪元文存》自序
漫谈皇帝
在北大外院语言学研究所成立大会上的(书面)讲话
《记者无悔》序
论恐惧
《京剧与中国文化》序
推荐《世界经典散文新编》
推荐黄宝生汉译《摩诃婆罗多》
推荐《林徽因文集·文学卷》
我最喜爱的书
清华大学九十华诞祝词
《人生小品》序
一条老狗
漫谈伦理道德
读《人生宝典》
题词
欢呼《芬芳誓言》
问题答复
《华林拾珍》序
《大漠孤烟》序
祝贺母校山东大学百岁华诞
《名家心语丛书》序
祝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恢复二十周年
《敦煌佛画》序言
追忆李长之
思想家与哲学家
悼念周一良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读后感
公民道德建设与家庭教育
万泉集
自序
自序续
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悼念朱光潜先生
我和外国文学
槐花
我的童年
日本人之心
写作《春归燕园》的前前后后
一个影子似的孩子
游石钟山记
登庐山
尼泊尔随笔
1987年元旦试笔
遥远的怀念
怀念西府海棠
怀念衍梁
法门寺
悼念曹老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重返哥廷根
梦萦未名湖
悼念姜椿芳同志
回忆梁实秋先生
虎门炮台
北京忆旧
梦萦水木清华
晨趣
悼念沈从文先生
朗润集
版权信息
不是序
朗润集
序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香橼
春满燕园
石林颂
西双版纳礼赞
马缨花
师生之间
黄色的军衣
那提心吊胆的一年
上海菜市场
访绍兴鲁迅故居
朵朵葵花向太阳
春归燕园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夹竹桃
一朵红色石竹花
重过仰光
在兄弟们中间
科纳克里的红豆
马里的芒果城
巴马科之夜
千禧文存
自序
迎新怀旧——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元旦感怀
龙抄本《中国古典小说》序
成功
佛山心影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西学东传人物丛书》序
《中国飞天艺术》序
意匠惨淡经营中——漫谈卞毓方的散文
《德语动词、名词、形容词与介词固定搭配用法词典》序
论说假话
漫谈词典
《千禧韩中词典》序
文化交流能推动中印社会前进
《东亚与印度:亚洲两种现代化模式》序
追求一个境界——漫谈粱衡的散文
《季羡林文集·续编》说明
我和东坡词
《东方民间故事精品评注丛书》序
目中无人
大放光明
《燕园师林·第四集》序
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大会贺信
《五卷书》再版新序
《赵元任全集》序
留德十年
版权信息
不是序
楔子
留学热
天赐良机
在北平的准备工作
满洲车上
在哈尔滨
过西伯利亚
在赤都
初抵柏林
哥廷根
道路终于找到了
怀念母亲
两年生活
章用一家
汉学研究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完成学业尝试回国
大轰炸
在饥饿地狱中
山中逸趣
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
我的老师们
学习吐火罗文
我的女房东
反希特勒的人们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迈耶(Meyer)一家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入城
盟国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别哥廷根
赴瑞士
在弗里堡(Fribourg)
同使馆的斗争
从瑞士到法国马赛
船上生活
西贡二月
从西贡到香港
回到祖国的怀抱
余音袅袅
重返哥廷根
追忆哈隆教授
纪念一位德国学者西克灵教授
去故国——欧游散记之一
表的喜剧——欧游散记之一
听诗——欧游散记之一
十年回顾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WaLa
德国学习生活回忆
牛棚杂忆
版权信息
不是序
牛棚杂忆
自序
缘起
从社教运动谈起
对号入座
快活半年
自己跳出来
抄家
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上
千钧一发
劳改的初级阶段
大批斗
太平庄
自己亲手搭起牛棚
牛棚生活(一)
牛棚生活(二)
牛棚生活(三)
牛棚转移
半解放
完全解放
余思或反思
后记
跨世纪文存
新世纪新千年寄语
龙抄本《牛棚杂忆》序
《平凡而伟大的学者——于道泉》序
《文韬武略宝典——〈论语〉与〈孙子兵法〉》序
九十述怀
槛外人语
《百年百篇文学经典散文卷》序
对陈寅恪先生的一点新认识
长生不老
我和人民文学出版社
我的家
悼念赵朴老
清华梦忆
一点希望
《董秋芳译文选》序
欢送北大进入新世纪新千年
《重返巴格达》序
清华园日记
版权信息
不是序
引言
童年时光
小学记忆
难忘中学
清华学子
1930—1932年的简略回顾
我的老师们
自序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
后记
人生小品
版权信息
不是序
第一辑:人生感悟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生命的价值
养生无术是有术
长寿之道
长生不老
人生
再谈人生
三论人生
人生漫谈
生命冥想
人生之美
禅趣人生
人生小品
缘分与命运
爱情
当时只道是寻常
生活的现实
三个小女孩
两个乞丐
第二辑:九十述怀
九十述怀
九三述怀
九十五岁初度
黄昏
老马识途
我的怀旧观
老年四“得”
老年十忌
八十述怀
谈老年
漫谈“再少”问题
希望在你们身上
老年谈老
死的浮想
听雨
爽朗的笑声
第三辑:寄情于物
一条老狗
老猫
咪咪二世
咪咪
喜鹊窝
槐花
石榴花
神奇的丝瓜
香橼
芝兰之室
春满燕园
幽径悲剧
枸杞树
马缨花
夹竹桃
处处花开夹竹桃
怀念西府海棠
二月兰
野火
雾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
园花寂寞红
人间自有真情在
第四辑:活在当下
从小康谈起
漫谈消费
给“拆”字亮红灯
论朋友
论教授
论怪论
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
谈所谓“老龄化社会”
对广告的逆反心理
炼话
我的美人观
我对未来教育的几点希望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回头看看
希望二十一世纪家庭更美好
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
天竺心影
版权信息
不是序
天竺心影
楔子
初抵德里
在德里大学和尼赫鲁大学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难忘的一家人
孟买,历史的见证
一个抱小孩子的印度人
佛教圣迹巡礼
回到历史中去
深夜来访的客人
海德拉巴
天雨曼陀罗——记加尔各答
国际大学
别印度
小山集
序
洛阳牡丹
记周培源先生
我和北大图书馆
老猫
到达印度
寿作人
火车上观日出
延边行
园花寂寞红
幽径悲剧
人间自有真情在
逛鬼城
我写我
游小三峡
两个乞丐
哭冯至先生
我与《世界文学》
二月兰
我的书斋
忘
也谈叶公超先生二三事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
何仙槎(思源)先生与山东教育
怀念乔木
咪咪二世
新年抒怀
悼组缃
喜鹊窝
赋得永久的悔
曼谷行
悼许国璋先生
我的朋友臧克家
1993年5月31日目送德国友人赵林克悌乘救护车赴医院
附记
我和北大
版权信息
不是序
第一辑: 故乡和亲人
寸草心
忆念荷姐
忆念宁朝秀大叔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我的童年
寻梦
怀念母亲
我的家
我的小学和中学
母与子
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
儿时的事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月是故乡明
赋得永久的悔
小姐姐
第二辑: 北京记忆
清华梦忆
燕园盛夏
春归燕园
清塘荷韵
记北大1930年入学考试
我和北大
我看北大
我和北大图书馆
清华颂
梦萦未名湖
梦萦水木清华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
北京忆旧
汉城忆燕园
黎明前的北京
我爱北京
在清华大学念书的时候
温馨的回忆
第三辑: 流年感悟
做真实的自己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目中无人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年
回忆
老人
我写我
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
回到历史中去
观剧
一个老留学生的话
第四辑: 一寸光阴不可轻
大放光明
回家
时间
一寸光阴不可轻
一进西苑医院
西苑二进宫
三进宫
十年回顾
天上人间
当时只道是寻常
天竺心影
如何利用时间
梦游二十一世纪
对未来的悬思
迎新怀旧
新年抒怀
虎年抒怀
兔年万福
行者无疆
版权信息
不是序
第一辑:东游记
富春江上
富春江边 瑶琳仙境
登黄山记
别稻香楼——怀念小泓
访绍兴鲁迅故居
游石钟山记
登庐山
第二辑:西游记
西双版纳礼赞
石林颂
火焰山下
在敦煌
法门寺
逛鬼城
第三辑:南游记
深圳掠影
海上世界
虎门炮台
佛山心影
第四辑:北游记
登蓬莱阁
大觉寺
北戴河杂感
观天池
延边行
第五辑:归乡记
还乡记
临清县招待所
聊城师范学院
五样松抒情
第六辑:亚洲之行
歌唱塔什干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重过仰光
到达印度
德里风光
难忘的一家人
天雨曼陀罗
同声相求——参加印度蚁垤国际诗歌节有感
尼泊尔随笔
奇石馆
鳄鱼湖
下瀛洲
游唐大招提寺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第七辑:欧洲之游
去故国——欧游散记之一
表的喜剧——欧游散记之一
听诗——欧游散记之一
哥廷根
重返哥廷根
章用一家
我的老师们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迈耶(Meyer)一家
追忆哈隆教授
纪念一位德国学者西克灵教授
遥远的怀念
WaLa
我的女房东
一朵红色石竹花
忆日内瓦
第八辑:非洲之旅
在兄弟们中间
科纳克里的红豆
马里的芒果城
巴马科之夜
战斗吧,非洲!
五色梅
一花一世界
版权信息
文前
不是序
我和佛教研究
释迦牟尼
浮屠与佛
再谈浮屠与佛
法显
关于玄奘
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
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提婆达多问题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佛教与儒家和道教的关系
印度佛教的发展与衍变
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
佛教教义的发展与宗派的形成
唐初统治者对宗教的态度
关于《大唐西域记》
中国佛教史上的《六祖坛经》
《列子》与佛典
佛典中的“黑”与“白”
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
佛教的倒流
因梦集
版权信息
不是序
因梦集
自序
枸杞树
黄昏
回忆
寂寞
年
兔子
母与子
红
老人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
寻梦
海棠花
忆章用
燕南集
序
忆日内瓦
歌唱塔什干
换了人间——北戴河杂感
处处花开夹竹桃
五色梅
战斗吧,非洲!
野火
爽朗的笑声
春城忆广田
观天池
火焰山下
在敦煌
春色满寰中
登黄山记
西谛(郑振铎)先生
游唐大招提寺
清华颂
下瀛洲
富春江上
还乡记
临清县招待所
聊城师范学院
五样松抒情
我和济南——怀鞠思敏先生
赞西安
观秦兵马俑
德里风光
别稻香楼——怀念小泓
兰州颂
富春江边 瑶琳仙境
深圳掠影
星光的海洋
黎明前的北京
同声相求——参加印度蚁垤国际诗歌节有感
一座精美绝伦的汉白玉雕像—— 一个幻影
登蓬莱阁
海上世界
天竺心影是2015年由青岛出版社出版,作者季羡林。
得书感谢您对《天竺心影》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