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手稿》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

《巴黎手稿》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本书是一部对青年马克思《巴黎手稿》的研究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巴黎手稿》展开研究,提出了一个关于早期马克思的新解释,即马克思是在《巴黎手稿》中完成了从早期马克思向成熟时期马克思的转变。这一新解释在国内尚属首次提出,极具创新性,对于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本书研究过程中吸收了目前国际上最新的文献学和手稿研究成果,对于国内的手稿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韩立新,1966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1987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2000年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博士毕业。1992年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资料室工作,2000年入日本东京HIAS教育研究所工作,2003年入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哲学系工作。现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日本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和环境伦理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凡例

一、本书对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引用遵从以下原则:

二、本书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文版的引用遵从以下原则:

三、本书引用日文文献的原则如下:

四、本书对出现频率较高的文献在引用时采取了省略形式,这些著作及其省略形式如下:

五、在引文中,由原作者所强调的部分一律用下划线标出。

六、本书对一些术语的翻译有别于我国通行译法,改译时一般都以( )方式附上了原文。现将几个关键的改译罗列如下:财产(Eigentum)→所有;

绪言 《巴黎手稿》: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

一、关于“卡尔·马克思问题”的三种解释模型

二、研究早期马克思的新范畴:《巴黎手稿》

三、马克思思想转折的标志:社会关系视角的出现

四、关于术语的翻译

1.跟“Eigentum”(所有)有关的术语

2.关于“Gemeinwesen”(共同本质)的译法

3.关于“Arbeiter”(劳动者)和“Erwerbsarbeit”(营利劳动)的译法

4.跟“Versachlichung”(物象化)相关的术语

5.与黑格尔的法哲学和精神哲学相关的几个术语

小结

第一章 从国家到市民社会(上)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研究

一、马克思思想的转向

二、市民社会概念的经济学本质

1.市民社会的三原理

2.黑格尔与斯密

3.作为经济社会的市民社会

三、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1.黑格尔国家观的矛盾

2.同一还是对立

3.异质性的意义

四、法哲学框架内的市民社会认识

小结

第二章 从国家到市民社会(下) ——《德法年鉴》上的两篇论稿研究

一、《论犹太人问题》中的“人的解放”

1.马克思的鲍威尔批判

2.“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差异

二、市民社会与无产阶级

1.“犹太精神”与货币异化论

2.无产阶级的发现

三、国家的“消失”

小结

第三章 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回到赫斯” ——赫斯与马克思《巴黎手稿》的关系

一、科尔纽的“回到赫斯”

1.赫斯的思想特质

2.从费希特到费尔巴哈

3.赫斯之于《巴黎手稿》的影响

二、日本的赫斯研究

1.山中隆次与畑孝一的科尔纽批判

2.广松涉的赫斯“压倒性影响”说

3.良知力的“合题”立场

三、中国的赫斯研究

1.侯才的先驱性研究

2.赫斯对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的建构

四、赫斯的思想局限

1.缺少黑格尔的辩证法

2.对国民经济学的表面理解

小结

第四章 《巴黎手稿》的文献学研究及其意义

一、什么是《巴黎手稿》

二、《巴黎手稿》文献学研究的主题

1.日本学者的先行研究

2.拉宾的“两个阶段”说

3.新MEGA的排列问题

4.罗扬的“《手稿》问题”

三、“陶伯特说”是否可信

1.文献学上的事实

2.思想推断的根据

小结

1.文献学研究的意义

2.文献学研究的局限

第五章 异化劳动规定上的破绽 ——对[异化劳动和私人所有]一节的研究(上)

一、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异化概念的差异

1.黑格尔:异化使人社会化

2.费尔巴哈:孤立人的自我异化

二、第一规定与第二规定的“非整合性”

1.第一规定:是“自然的异化”还是“产品的异化”

2.第二规定:“自我异化”中的“别人”

3.望月清司的问题

三、第三规定:“类本质异化”的特殊性

四、第四规定:“人同人相异化”的困境

小结

第六章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究竟是不是循环论证 ——对[异化劳动和私人所有]一节的研究(下)

一、“aporia”的由来

二、“aporia”是“循环论证”吗

1.大井正的质疑

2.广松涉的解释

3.山之内靖的总结

三、破解“循环论证”之谜:私人所有的历史

1.不同的概念

2.关于私人所有的历史理论

四、“aporia”的最终解决:从孤立人到社会

小结

第七章 《精神现象学》中从个人到社会的演进逻辑

一、黑格尔对近代的“解”

二、《自我意识章》中“承认”的辩证运动

1.自我意识的双重含义

2.《自我意识章》的困难

三、《理性章》中的“物象本身”理论

1.“物象本身”的中介作用

2.人与物象关系的颠倒

四、《精神章》中的普遍性

1.从异化到“陶冶”

2.“良心”和“精神”

小结

第八章 耶拿《精神哲学》草稿中从个人到社会的演进逻辑 ——兼评卢卡奇的《青年黑格尔》和霍耐特的《为承认而斗争》

一、从“人伦的悲剧”到“精神”的诞生

1.耶拿前期的“人伦的体系”

2.耶拿后期的“精神的哲学”

二、国民经济学的吸收与“物象本身”概念的形成

1.《人伦的体系》中的“剩余劳动”

2.《精神哲学草稿Ⅰ》中的“分工劳动”

3.《精神哲学草稿Ⅱ》中的“价值”

4.黑格尔对抽象劳动和贫富分化的批判

三、评卢卡奇与霍耐特的耶拿手稿研究

1.卢卡奇《青年黑格尔》的局限

2.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的问题

小结

第九章 《穆勒评注》的新视野 ——《穆勒评注》解读(上)

一、货币与人的异化

1.中介的独立:货币

2.货币的本质:私人所有的异化

3.道德的异化:信贷

二、人的本质与私人所有的对立

1.人的本质是“Gemeinwesen”

2.私人所有的外化本质

三、从营利劳动到真正的生产

1.什么是营利劳动

2.物象的胜利与真正的生产

四、《穆勒评注》中的黑格尔

1.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相似性

2.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区别

小结

第十章 《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马克思的转折点 ——《穆勒评注》解读(下)

一、《穆勒评注》研究的文献学前提

二、异化劳动理论的缺陷

1.异化劳动的结构

2.异化劳动第四规定的问题

三、交往异化与社会关系

1.交往异化的结构

2.社会关系的视角

四、《穆勒评注》与赫斯

1.《第一手稿》与《穆勒评注》孰高孰低

2.赫斯与马克思孰高孰低

小结

第十一章 异化与物象化 ——兼评日本的“早期马克思论争”

一、概念的辨析

1.物象化与拜物教

2.异化与物象化的区别

3.“物化”概念的迷雾

二、广松涉与望月清司在异化论问题上的对立

1.广松涉对异化论的否定

2.望月清司对广松涉的批判

三、如何评价这场“早期马克思论争”

1.交往异化是不是一种新的异化

2.广松涉为什么忽视交往异化

3.缺少对黑格尔的理解

小结

附录:从马克思的物象化理论来看性交易

第十二章 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转折点 ——对《第三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解读

一、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转向

二、马克思对早期共产主义理论的批判

1.早期共产主义的发展史

2.现代共产主义的几种形式

3.德国的“哲学共产主义”

三、《巴黎手稿》中的“社会”概念

1.对私人所有的积极扬弃

2.人与自然、个体与类之间矛盾的解决

3.人性的全面恢复

4.作为“运动”的共产主义

小结

第十三章 从费尔巴哈到黑格尔的转变 ——[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解读(上)

一、“对象性”:唯物主义的真理

1.费尔巴哈的功绩

2.黑格尔的“双重错误”

3.主体与客体的非同一性

二、自然主义的人的理解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2.“人的无机的身体”

3.人的“类本质”特征

三、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吸收

1.从消极的异化到积极的异化

2.异化辩证法与共产主义

小结

第十四章 对象化与异化是否同一 ——[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解读(下)

一、什么是“卢卡奇命题”

二、藤野涉对“Entgegenständlichung”的解释

1.库莱拉、施蒂勒与科尔纽

2.“Entgegenständlichung”的解释问题

三、马克思的异化认识

1.黑格尔的对象化与异化

2.马克思对异化的双重理解

3.“卢卡奇问题”的是与非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西文文献

日文文献

中文文献

后记 文本中的时代

一、“时代的产儿”

二、为什么是《巴黎手稿》

三、为什么是黑格尔

四、谢辞

《巴黎手稿》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是2014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韩立新。

得书感谢您对《《巴黎手稿》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吉登斯社会哲学思想研究.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 电子书
本书主要是对英国新左派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社会哲学思想的解读。吉登斯通过对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等社会哲学思想的梳理,结合当代欧洲社会的历史发展与变迁,以商品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极权主义的现代化政治和现代性的民主制度的批判为切入点,试图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关联起来,形成了一种总体化的社会哲学思想。
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的历史观研究 电子书
本书包括对宗教的批判;在克罗茨纳赫对历史的研究。从批判宗教到探讨国家;探讨无产阶级解放道路。异化论和社会革命论的结合;哲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结合。从异化到异化劳动;异化劳动理论的全面阐述。雇佣劳动中的异化;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在矛盾。向唯物史观过渡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等内容。
王阳明美学思想研究 电子书
王阳明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当下存有的明觉良知即为境界,它包含着圆融了道德与审美的三种境界形态——仁境、诚境和乐境,三者各具特色而又相互交融,并以乐境为最高追求。本书拓展了王阳明美学思想研究的维度,阐述王阳明所处的人文世界,考察儒学(道统、功夫论等)流变中的阳明心学,并关注二者的相互影响,试图对阳明美学有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西方哲学史上的宽容思想研究 电子书
宽容是行为主体对其不喜欢或不赞成的行为、信仰或生活方式有意向干涉却不干涉的一种有原则、有限度的克制。本书在概念分析的基础上,追溯了西方哲学史上的宽容思想,按照时间顺序对其进行了综述,不仅系统介绍了远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近到伏尔泰、康德等哲学家的宽容理念,而且对每位哲学家宽容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学派演变均有述及。本书主旨虽关涉“宽容”又不止于就“宽容”而论。
安德森“类型学”唯物史观思想研究.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 电子书
本书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为立脚点,从总体上把握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学者佩里·安德森对于唯物史观的科学阐释,认为安德森在综合采用经典马克思主义、英国经验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欧陆理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类型学”的唯物史观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