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舆论史(1968年版)

中国新闻舆论史(1968年版)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经典新闻学译丛”推荐《中国新闻舆论史(1968年版)》,涵盖中国新闻历史和新闻事业,适合研究人员阅读。

内容简介

《中国新闻舆论史(1968年版)》是“经典新闻学译丛”系列之一,《中国新闻舆论史(1968年版)》分为中国古代的报纸;汉朝的公众批判和“党锢”运动;明朝的宦官、御史和东林党人;辛亥革命前的报纸改革(1895-1911);当代新闻事业等数章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林语堂(1895年10月3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第一章引言

第一部分古代时期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报纸

第三章 古代歌谣

第四章 汉朝的公众批判和“党锢”运动

第五章 魏晋时期的舆论限制

第六章 宋代的学潮

第七章 明朝的宦官、御史和东林党人

第二部分现代时期

第八章 现代报纸的开端(1815—1895)

第九章 辛亥革命前的报纸改革(1895—1911)

第十章 民主共和时期的新闻事业(1912年之后)

第十一章 当代新闻事业

第十二章 当代期刊

第十三章 新闻审查制度

附录林语堂年表

译后记

中国新闻舆论史(1968年版)是2011年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林语堂著张振玉译。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新闻舆论史(1968年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历史与现实观下的中国新闻事业研究 电子书
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展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全貌。
中国劳模口述史(第1辑) 电子书
本书精选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6级劳模班17位学员的故事汇集成册,这些学员都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受到各种表彰奖励。全书采用口述体记述,由先进人物亲口讲述自己的故事,其中有个人成长的经历,有亲情、爱情、友情,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委屈,甚至逆境中的辛酸,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一个个真实的、在大众中成长起来的先进人物的形象。
中国古代史学观念史 电子书
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的权威著作,对中国古代史学观念的产生发展做了详细论述,对史学观念的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
中国史学思想史教程 电子书
本书共七章,内容包括:先秦史学思想、秦汉史学思想、魏晋南北朝史学思想、隋唐史学思想、宋元史学思想、明与清前中期史学思想、近代史学思想。
中国史学史十五讲 电子书
本书共十五讲,内容包括“五经”的历史观与史学观;先秦诸子与私家史著的历史观;易学视域下的汉代史学思想;“究天人之际”:传统史学的整体思维;“通古今之变”:传统史学的通变思维;“成一家之言”:传统史学的创新思维;求真与求道:传统史学的二重性思维;史鉴与资政:传统史学的经世致用理念;传统历史编纂学的理论与实践;“才学识德”:传统史学的史家修养论;“六经皆史”:明清史学的经史关系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