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丛谈

天一阁丛谈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天一阁研究丛书介绍了天一阁的历史和价值,具有学术和通俗性。

内容简介

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在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天一阁研究丛书:天一阁丛谈》包括史话和书话两部分,较详细地介绍了天一阁的历史和现状,有重点地揭示了藏书的特点和价值,供人们在了解和探索这座宝库时参考。《天一阁研究丛书:天一阁丛谈》深入浅出,兼顾学术性、资料性、知识性、通俗性。

作者简介

骆兆平,1934年4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枫桥镇。1951年5月参干,10月进绍兴专署文教干校学习。此后在绍兴、上虞、杭州、宁波等地文化馆,图书馆工作或学习。1962年10月调入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职称研究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4年5月退休。作者在天一阁工作数十年,以发展和传承天一阁藏书文化为己任,实践藏书建设与学术研究并举。已出版学术著作七种,其中《天一阁丛谈》、《新编天一阁书目》由中华书局出版,《书城琐记》、《天一阁藏书史志》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天一阁史话

(一)峥嵘一阁魁海宇

(二)斑斑缃帙美东南

(三)誉满九州惠四库

(四)抱残守缺经忧患

(五)枯木逢春获新生

(六)人民珍惜胜明珠

(七)北库东园添新枝

(八)宾朋满座话开放

天一阁史事琐考

(一)建阁时间

(二)命名由来

(三)书楼形制

(四)藏书来源

(五)藏书印记

(六)管理旧制

天一阁藏书的管理

(一)以水制火,火不入阁

(二)代不分书,书不出阁

(三)芸香辟蠹,曝书去湿

天一阁的藏书目录

(一)现存最早的书目

(二)藏书进呈之后的书目

(三)清末时期的书目

(四)民国时期的书目

(五)新编书目

天一阁刻书考

(一)初期的刻本

(二)刻书规模与版本特征

(三)关于《范氏奇书》

(四)藏版和印本的流传

天一阁藏书传抄遗闻

(一)从黄宗羲破例登阁谈起

(二)三百年前的一本抄书记录

(三)《学院访求书目》新解

(四)访求书目与传抄书目的不完全性

天一阁藏乾隆颁赏书画记

(一)册府之巨观群书之渊海

(二)历史之画卷艺术之精品

天一阁散书访归记

(一)散出去向

(二)访归来源

(三)鉴定依据

(四)归书十例

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述略

(一)现藏明代方志概况

(二)散出方志的流传

(三)方志的特征与作用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述略

(一)从明代科举制度说到科举录的内涵

(二)收藏明代科举录的历史和现状

天一阁藏家谱概述

(一)家谱的文献价值

(二)现存家谱的来源

天一阁藏碑帖概述

(一)碑碣拓本

(二)明清帖石

(三)明州碑林

附录 天一阁旧题楹联诗歌选注

后记

天一阁丛谈是-0001年由天中未来(北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出版,作者骆兆平。

得书感谢您对《天一阁丛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以色列 电子书
作者戈迪斯是在美国出生并完成高等教育后移民以色列的犹太人。这种背景使他迥异于那些以色列背景的现代以色列历史的研究者。他在观察以色列时,既有那份能够入乎其内的谙熟,又有一份出乎其外的超然。 本书除了关注巴以冲突外,更多地聚焦于以色列犹太人的内部矛盾,对它们的来龙去脉做了见树见林的交代,这是有别于同类著作的特色之处。因此,本书并非又一部顶着通史名号的阿以战争史、巴以冲突与和谈史,再加犹太移民史,而毋宁是在此基础上对整个以色列社会的鸟瞰。作者想谱写的,不是以军乐为主的铜管乐,而是多声部的交响乐;作者想捕捉的,与其说是政治事件、军事行动、谈判桌、协议内容、营救策略,不如说是这些东西背后的人、他们的性格、他们的观念。 书中收录了8幅极具史料价值的历史地图和45幅极富现场感与时代意味的历史图片。
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电子书
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结合的上乘之作,全面呈现“中华民族”这一重要观念的历史之旅,深刻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命运。
西方博弈往事 电子书
几乎从来没有一本书,能把西方的历史解读得如此有趣、深邃。本书能够让人们轻松地纵览西方历史的全局和细节。 当人们通过《西方博弈往事》深刻地了解了西方的历史、经济、金融、文化、军事之后,就会平视地看待西方的事物。也会对西方乃至世界的未来的走向有了依据和参考——未来的西方会走向更坏还是更好?未来的世界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局?世界变化运转的主轴是什么?世界变化的轨迹是什么…… 通过《西方博弈往事》,深刻认知世界,看懂过去和未来。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 电子书
从政治文化角度研究华夏与华夏化。
此生只为守敦煌 电子书
目前市面上详尽、完整、可信的常书鸿传记。 常书鸿:首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被誉为“敦煌守护神”。 讲述从张大千到常书鸿再到段文杰、樊锦诗的百年敦煌。 常书鸿曾说:“若有来生,我还是要守护敦煌。” 常书鸿决定了敦煌今天的这般模样。 没有人见到敦煌后能无动于,就像你无法不对常书鸿心怀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