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为“中国雕塑史论文丛”系列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美术史学者、批评家孙振华研究中国雕塑艺术的文章30余篇,聚焦于雕塑的边界,涉及雕塑的定义、内涵与外延问题,探索了雕塑与其他艺术形式、媒介、空间等的关系和互动,展示了中国雕塑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视野。
作者简介
作者孙振华,先后在文学、美学、美术史专业学习。1989年1月获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留校任副教授。1993年调入深圳,曾任深圳雕塑院院长、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主任、深圳市美协副主席、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雕塑》主编;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
专业研究领域为:雕塑理论及历史研究、公共艺术理论和实践、当代艺术批评。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自序
第一章 面对当下
雕塑本体与当代思想
中西与群己 ——关于中国雕塑的两个问题
雕塑的物性和神性及其当代嬗变
什么是中国当代雕塑的新变化
关于当代雕塑史的写作
陶溪川里的“鲶鱼” ——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雕塑家瓷绘作品展”引发的讨论
什么是中国雕塑的姿态 ——第六届“中国姿态——中国雕塑展”巡礼
展览制度与中国当代雕塑
城市雕塑还能走多远
装置与时间
数字时代的雕塑艺术
中国生态雕塑概观
张宝贵为什么宝贵 ——材料革命和雕塑的未来
第二章 回望历史
中国雕塑的新传统及其两个转化
写意雕塑与中国文化
彩塑之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雕塑七十年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背后
见证百年中国的雕塑之路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历史回顾
又想起了史岩先生
深圳雕塑四十年
从《开荒牛》到《深圳人的一天》
十年一剑,见证成长 ——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获奖和入围作品展十年回顾
第三章 研究个案
叶毓山的贡献
自觉的“中场” ——现代性语境中的曾成钢
隋建国雕塑与社会主义经验
论傅中望的雕塑创作
吕品昌的泥痕火迹
心物再造 ——焦兴涛“常·藏·场”展览解读
拾补记忆碎片,塑造私人历史 ——关于陈妍音“母亲”系列雕塑
雕塑如何存在 ——景育民新作解读
中国雕塑史论文丛:雕塑新论是2024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作者孙振华。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雕塑史论文丛:雕塑新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