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词审美流变

清词审美流变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清代词学审美取向演变研究

内容简介

书稿梳理了历来不甚清晰的清代前期至中期词学审美取向流变的脉络。从内外两个方面对清代词坛审美主张由浙西词派向常州词派的转向做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先是从家庭出身、成长环境、交游范围、治学经历、词学作品、词学理论主张、对清代词学发展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朱彝尊、厉鹗和张惠言在文学思想、审美趣味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探讨。然后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导向、文人心态、学术思潮、文学批评走向等诸因素做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这些客观条件对文学思想和词坛审美风尚产生的影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乾嘉词坛的易帜

厉鹗词学研究成果

张惠言词学研究成果

第一章 “醇雅”说的推进

第一节 《论词绝句》解读(上)

《论词绝句》之一

《论词绝句》之二

《论词绝句》之三

《论词绝句》之四

第二节 《论词绝句》解读(中)

《论词绝句》之五

《论词绝句》之六

《论词绝句》之七

《论词绝句》之八

第三节 《论词绝句》解读(下)

《论词绝句》之九

《论词绝句》之十

《论词绝句》之十一

《论词绝句》之十二

第二章 审美趣味及动因

第一节 厉鹗词的审美取向

一 罕言闺情

二 闺词合度

三 境味清峭

第二节 审美取向的动因

一 心向林泉

二 淹蹇不遇

三 追摹姜张

四 清剔交游

第三章 浙西词派的困境与变革

第一节 竹垞词检讨

一 倡雅词史

二 宦海浮沉

三 煽风倡雅

四 前后异帜

五 “醇”、“雅”两失

第二节 樊榭词批评

一 清空骚雅

二 避祸逃虚

第三节 浙词流弊

一 末流“三蔽”

二 逞学炫博

三 晦涩疏薄

第四节 词风嬗变

一 王昶:守律复雅

二 吴锡麒:一陶并铸,双峡分流

三 郭麐:写其心之所欲出

第四章 比兴寄托的重张

第一节 《词选序》解读

一 溯源《诗》、《骚》

二 阐发义理

三 重意尊体

第二节 《词选》解读

一 低调序曲

二 酝酿深美

三 兴寄幽隐

四 怨诽深韵

五 意内言外

第三节 《茗柯词》解读

一 苦觅春踪

二 哀而不伤

第五章 乾嘉时势与经世思潮

第一节 文化专制

一 文字狱

二 毁篡书籍

第二节 机体腐朽

一 皇室奢靡

二 吏治腐败

三 军备废弛

第三节 内忧外患

一 灾害频仍

二 土地兼并

三 农民起义

四 贸易争端

第四节 经世致用的考据

一 乾嘉学派

二 浙东史学

三 常州学派

第五节 才情济世的诗文

一 性情与格调

二 致用与尊儒

第六章 “为第一流”襟抱

第一节 东南清嘉毓灵秀

一 文教渊源

二 诗书之泽

三 右文之统

四 女学凸显

第二节 众星闪烁耀延陵

一 硕彦通儒

二 名流荟萃

三 同道高士

第三节 穷且益坚治平志

一 醇儒家风

二 忧患以生

三 广交博取

四 经世怀抱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清词审美流变是202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韩宝江。

得书感谢您对《清词审美流变》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帝国经济风暴:大清帝国最后70年 电子书
一本书讲透经济问题如何搞垮一个帝国。
一清如水:徐光宪传 电子书
本书的框架是时序为经线,从徐光宪先生的童年写起,青少年、中年到晚年。前7章介绍徐先生的求学、教学、科研的曲折经历和所作出的贡献。本书后半部分是纬线,讲徐先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理念、方法、教训和经验,以及晚年意图回报社会的几个愿望。
东南民族的艺术实践:审美感知与文化情境 电子书
本书运用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和理论,对东南地区民族艺术的形态、技艺、审美及其社会文化体系进行了整体性的考察,深入探究了东南民族艺术的发展路径、历史情境和文化意义,以及当地人在具体场景下的艺术实践方式。书中围绕民族艺术如何浓缩感知体验,如何实现社会文化功能,如何在当代语境中寻求生存之道等核心问题进行探讨。
大清内务府:从帝王的家奴到鹰犬 电子书
一本书读懂真正影响帝王行为的那些人那些事。
无障碍精读版名著-中华上下五千年 电子书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部好的历史读物,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囊括的内容全面。本书以时间为经,以事件和人物为纬,穿针引线,纵横交织,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开始,将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一一展现。书中内容不局限于历史,而是广泛涉及哲学、军事、艺术等,使本书从 一般的历史介绍上升到对中华文化各个层面的广泛介绍。 二、还原历史且通俗易懂。本书用通俗的语言,将史书中的素材加以整理和组合,使文章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书中引用的材料都极具史实性,颇有参考价值,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有利于读者对相关的历史事件了解得更加透彻,让中国瑰丽的文化如实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三、语言优美,引人入胜。幽默、生动的语言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书中语言字斟句酌,每个故事都构思巧妙,极具吸引力,使得略显沉闷的历史更加有趣,这样更有利于读者的接受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