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内容简介
新型生产关系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进行的生产关系的局部优化和调整,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与改革,涵盖了所有制结构优化、生产变革、分配变革、流通变革以及消费变革等多个维度,共同构筑起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体系。
构建新型生产关系需要坚持正确的实践方法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关键着力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作者简介
作者韩文龙,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诗白书院副院长、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省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和校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数字经济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序言
第一章 为什么?
一 理论意义
(一)推动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理论的时代创新
(二)丰富发展习近平经济思想
二 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持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二)有利于切实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 历史意义
(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经之路
(二)把握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契机
(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制度保障
四 国际意义
(一)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现代化道路的中国方案
(二)为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现代化提供中国模式
(三)为全球提供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中国智慧
第二章 是什么?
一 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理论构成新型生产关系的理论基石
(二)生产关系理论历史探索构成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来源
(三)新时代生产关系创新构成新型生产关系的理论前导
二 理论逻辑
(一)技术革命性突破要求科技体制更新
(二)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要求经济体制变革
(三)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要求产业支持政策发展
(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构建新型生产关系
三 理论特点
(一)新型生产关系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
(二)新型生产关系是扎根实践的理论指导
(三)新型生产关系是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
(四)新型生产关系是世界经验的理论整合
四 具体内涵
(一)所有制结构变革——新型生产要素的产权制度
(二)生产变革——创新驱动的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
(三)分配变革——改革分配机制与激励机制
(四)流通变革——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对外开放新机制
(五)消费变革——支持新需求的新型消费制度
第三章 怎么办?
一 实践方法论
(一)顶层设计,基层探索
(二)问题导向,实事求是
(三)先立后破,守正创新
(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五)点面结合,系统推进
二 实践内涵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实现新型生产关系的动态适应
(二)以全面深化改革重塑新型生产关系
(三)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主线与着力点
三 实践路径
(一)完善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所有制结构
(二)以制度创新助推直接生产方式变革
(三)促进先进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
(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五)形成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第四章 关键着力点
一 新型生产关系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辩证关系
(一)新型生产关系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经济基础与制度保障
(二)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新型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与主要抓手
(三)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统一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进程
二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着力点
(一)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二)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三)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四)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五)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六)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五章 最终落脚点
一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一)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二)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二 以新型生产关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关键路径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释放创新活力
(二)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打造人才高地
(三)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增长点
(四)健全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
(五)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
第六章 重要辨析
一 二者的区别性
(一)技术—经济范式演化
(二)生产关系内涵深化
二 二者的联系性
(一)对立统一:改革与吸收
(二)质量互变:发展与演化
(三)否定之否定:批判与扬弃
新型生产关系是202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韩文龙。
得书感谢您对《新型生产关系》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