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人生三书”(套装全3册)

龙应台“人生三书”(套装全3册)

编辑推荐

    华语世界畅销书——龙应台“人生三书”,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停下来,重新认识突然“长大”的儿女,继《野火集》后,龙应台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首次套装(《孩子你慢慢来》 《亲爱的安德烈》 《目送》),持续畅销两岸三地及华人世界。

内容简介

  《孩子你慢慢来(20年纪念版)》——龙应台“人生三书”第1部 20年纪念版 插图新版 母亲的序 孩子的跋。

  《亲爱的安德烈: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龙应台“人生三书”第2部 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龙应台新版笔记 安德烈首次发表的照片 华人世界各地读者的感动来信。

  《目送(5年纪念版)》——龙应台“人生三书”第3部 5年纪念版 插图新版。

作者简介

  龙应台,1952年生于台湾,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33岁着手写《野火集》抨击时弊,21天内再版24次,对中国两岸发生深远的影响。34岁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至今未毕业,且成绩不佳——“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是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

章节目录

《孩子你慢慢来》

【母亲的序】蝴蝶结/龙应台

初识

那是什么?

终于嫁给了王子

野心

欧嬷

写给怀孕的女人

他的名字叫做“人”

啊!洋娃娃

寻找幼稚园

神话?迷信?信仰

男子汉大丈夫

渐行渐远

读《水浒》的小孩

一只老鼠

葛格和底笛

高玩

放学

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触电的小牛

【孩子的跋】

我这样长大/华飞(弟弟)

放手/华安(哥哥)

《亲爱的安德烈》

【龙应台序言】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

【安德烈序言】连结的“份”

第1封信十八岁那一年

第2封信为谁加油?

第3封信逃避国家

第4封信年轻却不清狂

第5封信对玫瑰花的反抗

第6封信一切都是小小的

第7封信有没有时间革命?

第8封信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

第9封信两种道德

第10封信烦恼十九

第11封信阳光照亮你的路

第12封信让豪宅里起战争

第13封信向左走,向右走

第14封信秘密的、私己的美学

第15封信菩提本非树

第16封信藏在心中的小镇

第17封信你是哪国人?

第18封信哪里是香格里拉?

第19封信问题意识

第20封信在一个没有咖啡馆的城市里

第21封信文化,因为逗留

第22封信谁说香港没文化?——菲力普给安德烈的信

第23封信大学生哪里去了?

第24封信下午茶式的教养

第25封信装马铃薯的麻布袋

第26封信孩子,你喝哪瓶奶?

第27封信二十一岁的世界观

第28封信给河马刷牙

第29封信第二颗眼泪

第30封信KITSCH

第31封信两只老虎跑得慢、跑得慢

第32封信政府的手可以伸多长?

第33封信人生诘问

第34封信你知道什么叫二十一岁?

第35封信独立宣言

第36封信伟大的鲍勃?迪伦和他妈

【龙应台新版笔记】在时光里

《目送》

【代序】你来看此花时

【Ⅰ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目送》

雨儿

十七岁

爱情

山路

寂寞

(不)相信

1964

明白

什么

共老

如果

跌倒——寄K

牵挂

胭脂

寒色

散步

为谁

俱乐部

回家

五百里

菊花

母亲节

两本存折

幸福

最后的下午茶

【Ⅱ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寻找

忧郁

我村

海伦

火警

薄扶林

黑帮

金黄

杜甫

舞池

手镯

江湖台北

四千三百年

阿拉伯芥

普通人

首尔

Sophistication

雪白的布

星夜

卡夫卡

常识

淇淇

狼来了

新移民

蔚蓝

花树

乱离

时间

距离

苏麦

莲花

慢看

【Ⅲ满山遍野茶树开花】

幽冥

缴械

年轻过

女人

假牙

同学会

关山难越

老子

走路

眼睛

语言

注视

关机

冬,一九一八

魂归

龙应台“人生三书”(套装全3册) 是2015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龙应台。

得书感谢您对《龙应台“人生三书”(套装全3册) 》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三岔河 电子书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石舒清以家乡为地理背景的倾情之作。
化妆(全二册) 电子书

渡边淳一作品,将日本文学的古典美与小说现代性高度融合的巅峰之作。
宋氏三姐妹 电子书

本书解读了三姐妹不同的人生道路,向社会还原了真实的宋霭龄、宋美龄、宋庆龄。
就想开间自己的小店:我的第二人生 电子书

80后一代创业者的十年真实心路历程。从创业到守业,讲述时代语境下的个体实现之路。
赵树理文集:三里湾 电子书

立志做“文摊匠”的赵树理,用温和而有善意的幽默,吐露平凡百姓的生活日常,再现新中国成立前后农村社会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