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教授王一川的文学理论课堂实录。
内容简介
全书所涉主题包括文学与文学理论、文学的含义与属性、当代中国文学语言状况、当代中国审美精神的演变、小说作品的影片改编案例分析、现代性体验与文学现代性分期、大海形象与海的跨文化对话、文学批评、怎样读书等,凡九讲,使读者如同置身现场,聆听别有洞天的师生对话,一探文学理论的究竟,体会学习的苦乐酸甜。
作者简介
作者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院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理论、美学、影视批评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教育援青”国家战略与人文学科基础建设
一、建立落实国家战略的“长效机制”
二、跨文化学在文化内部多民族相处与对外文化交流两端发挥作用
三、西部高校“人文学科基础建设系列”著作的特征
引言
第一讲 文学与文学理论
一、从文学到文学理论
二、什么是文学理论
三、文学理论的普遍性及其质疑
四、文学理论的当代特征
五、文学理论包含哪些著述
六、文学理论为什么没有固定围栏
七、怎样学习文学理论
第二讲 文学的含义与属性
一、缘起:关于“文学是什么”的求索过程
二、文学的含义
1. 文学的原初含义:文章和博学
2. 文学的狭义
3. 文学的广义
4. 文学的现代含义
三、对文学属性的传统看法
四、当前文学状况与文学概念
五、文学的属性
六、文学的感兴修辞性
1. 感兴作为生存体验
2. 感兴与修辞关联
3. 感兴修辞的古典范例
4. 文学的感兴修辞性
5. 感兴修辞作为人类符号实践
6. 感兴修辞的阅读层面
7. 感兴修辞的认同实质及其层面
8. 感兴修辞的类型
9. 感兴修辞的基本形式
七、感兴修辞批评(兴辞批评)
1. 感兴修辞批评的含义
2. 感兴修辞批评的阐释圈
3. 感兴修辞批评的步骤
第三讲 当代中国文学语言状况
一、文学中的语言问题
二、政治整合、语言俗化与大众群言
三、思想解放、语言雅化与精英独白
四、文化认同、语言多元化与奇语喧哗
五、角色认同、语言分合与多语混成
第四讲 从诗意启蒙到异趣沟通
一、审美精神概念
二、诗意启蒙
三、当代审美精神的转变
1. 从纯审美到泛审美
2. 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
3. 从一体化到分流互渗
4. 从喜剧性到悲剧性
5. 从单语独白到杂语喧哗
四、1990年代:无法回避的分化
五、1990年代审美精神
第五讲 从无声挽歌到视觉动画
一、小说与电影之间的媒介转换
二、大众文化对高雅文化的修辞移置
三、有关文学的“乡愁”
第六讲 现代性体验与文学现代性分期
一、回到中国现代性的地面
二、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层面
三、现代性体验的基调
四、现代性体验的类型
五、现代性体验与文学现代性分期
第七讲 大海与海的跨文化对话
一、中西文学中的大海形象
(一)面对大海形象
(二)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海
(三)西方大海形象及其中国之旅
二、大海在现代中国的发生
(一)中国古代无大海
(二)中国现代地缘政治形象
(三)从现代地缘政治形象到审美形象
(四)大海形象的诞生
(五)大海与中国现代性
三、从大海回到海
(一)从想象回到亲见
(二)反思现代性深度模式
(三)深度模式的肯定与反思
第八讲 当前文学批评新趋势
一、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关系
(一)网络时代的四种学习方式
(二)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传统关系
(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关系的重组
(四)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互渗形态:批评理论
1. 卡勒论文学理论的特征
2. 艾伦论当代批评的特征
3. 杰姆逊论“元评论”
二、批评理论及其特征
(一)当前批评理论的特征
(二)批评理论及其作用
(三)关于批评理论著作与批评根基的讨论
三、批评理论模式
(一)关于批评理论的方法与模式
(二)批评理论的主要模式
1. 词语批评
2. 结构批评
3. 心理分析批评
4. 解构批评
5. 意识形态批评
6. “文化研究”批评
四、认识批评理论的意义
(一)批评理论对文学批评的启示
(二)我们现在怎样做文学批评?
第九讲 怎样读书
一、读书的关注点
二、读书建议
三、我看重的十本书
附录: 各章修读参考
第一讲 文学与文学理论
提要
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二讲 文学的含义与属性
提要
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三讲 当代中国文学语言状况
提要
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四讲 从诗意启蒙到异趣沟通
提要
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五讲 从无声挽歌到视觉动画
提要
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六讲 现代性体验与文学现代性分期
提要
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七讲 大海与海的跨文化对话
提要
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八讲 当前文学批评新趋势
提要
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九讲 怎样读书
提要
小结
思考与练习
后记
文学理论九讲是20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王一川。
得书感谢您对《文学理论九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