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

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选择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历史悠久并且在现有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鲜有的经典概念,包括“阴阳”“太极”“和而不同”“和合共生”“势”“仁”等,试图在国际政治领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构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反映中国人世界观的核心概念。

内容简介

书中集合了多位国内著名国际关系、政治学、哲学的专家学者,包括苏长和、潘忠岐、陈玉聃、白彤东等,对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期为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国际政治提供一种独特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不足,从而为创建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做铺垫。

作者简介

作者潘忠岐,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外交学系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理论、国际体系、中国外交。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图表目录

丛书总序

绪论 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的研究与构建:指向、起点和路径

一、指向:为什么要研究和构建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

(一)现有国际关系理论缺乏非西方要素

(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无法充分解释新的国际关系现实

(三)中国外交实践和话语需要原创理论支撑

(四)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必须有中国概念

二、起点:何以能够研究和构建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

(一)历史和哲学研究基础

(二)中国的实力提升

(三)西方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四)中国国际关系学者的现有成果和研究方向

三、路径:以何方式研究和构建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

(一)对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说文解字”

(二)探索概念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古今联系”

(三)与西方相近概念进行“中西比较”

(四)构建国家间互动的新型分析框架

(五)挖掘对当代中国外交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 论“一”与“和”:世界秩序之争

一、说文解字:“一”“统”“和”三个汉字的政治秩序信息

二、古今联系:文明史与国家间关系中的“一”与“和”

三、中西比较:中西之间与东亚政治内部的“一”与“和”

四、中为西用:中美关系中的“一”与“和”

五、古为今用:“一”与“和”之于两种普遍主义世界秩序

六、结论

第二章 论“天下为公”:一种中国式的世界主义理念

一、中西比较:近代西方国家观、“亚当·斯密问题”与世界主义

二、说文解字:“天下”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构成

三、说文解字:“为公”作为政治共同体的行为

四、结论

第三章 论“王道”:中国人的时间—空间普遍主义世界秩序观

一、古今联系:血缘国家与王道政治的起源

(一)系统的、稳定的制度结构——封建制度

(二)权力合法性基础的建构——宗法祭祀

二、说文解字:王道政治与王道权力观

(一)自然、孝道与仁义

(二)礼乐和谐与和实生物

(三)王道权力观与“魅化”的暴力

三、中西比较:王道“大一统”的天下秩序

(一)公羊“三统”说与普遍时间观

(二)公羊“三世”说与普遍空间观

(三)“道”的时空普遍主义对当下“价值”普遍主义的修正

四、结论

第四章 论“阴阳”:国际关系研究的独特路径

一、说文解字:“阴阳”及其运动机制

(一)阴阳的起源

(二)阴阳的涵义

(三)阴阳的运动机制

二、古今联系:“阴阳”与中国人的传统思维

(一)阴阳的思维特征

(二)阴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三、中西比较:西方语境下的“阴阳”研究

四、中为西用:“阴阳”之于国家间互动和国际关系研究

(一)阴阳揭示国际行为体存在和互动的基本形态

(二)阴阳赋予国际关系变量以关系和属性意义

(三)阴阳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新的分析框架

(四)阴阳视角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包容性平台

五、古为今用:“阴阳”之于中国外交

(一)基于阴阳的差异性,中国外交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共处

(二)基于阴阳的互补性,中国外交重视交流互鉴和共同发展

(三)基于阴阳的整体性,中国外交着眼大局和长远

(四)基于阴阳的变动性,中国外交倡导用辩证、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五)基于阴阳的情境性,中国外交主张独立自主、顺应时代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六、结论

第五章 论“太极”:对西方二元冲突地缘政治观的超越

一、说文解字:作为元概念的“太极”

二、中西比较:太极辩证法及其与冲突辩证法的差异

(一)太极辩证法

(二)太极辩证法与冲突辩证法之比较

三、古今联系:太极式思维

四、中为西用:太极式地缘政治观及其应用

(一)太极式地缘政治认知框架

(二)中西地缘政治观的差异:以乌克兰危机为例

(三)太极式地缘政治观的适用性

五、结论

第六章 论“和而不同”:一种国际关系的视角

一、说文解字:“和”“同”之辨

(一)“和”与“同”的汉字释义

(二)辨析“和”“同”

二、古今联系:“和而不同”与中国人的处世之道

三、中为西用:“和而不同”之于国家间互动

四、古为今用:“和而不同”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影响

五、中西比较:“和而不同”对“东方主义”的超越

六、结论

第七章 论“仁”:战争的正义性

一、古今联系:孟子正义战争理论之重要性

二、说文解字:仁政与战争正义性以及国家强大之关系

三、古为今用:行仁政的小国之自保

四、古为今用:行仁政的大国之征伐

五、中西比较:仁责高于主权

六、结论

第八章 论“礼”:传统东亚稳定的逻辑

一、说文解字:“礼”的基本概念

二、古今联系:“礼”的核心作用

(一)礼是对人性进行节制的必要手段

(二)礼是人与人之间实现互敬互爱的美好途径

(三)礼能实现人类所追求的社会秩序的理想状态

(四)礼与和谐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五)礼仪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

(六)礼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互惠功能

三、古今联系:礼治原则的形成与天下礼制的推行

(一)礼治原则的形成

(二)天下礼制的推行

四、中西比较:礼与传统东亚秩序的稳定

(一)4Li稳定模型和塔形结构

(二)礼治下的和平

五、古为今用:中国的国际理念与当代之“礼”

(一)在全球治理中传递中国之礼

(二)创新礼乐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六、结论

第九章 论“中”:国际政治的一般规律

一、说文解字:何为“中”?从方位指向到行为取向

二、古今联系:为何“中”?从天下之大本到可常行之至德

三、中西比较:“中”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平衡”“稳定”“理性选择”

四、中为西用:“中”之于国际政治

五、古为今用:“中”之于中国外交

六、结论

第十章 论“王道”:中国“软实力”战略构想

一、说文解字:孙中山的“王道观”及其历史溯源

二、中西比较:“软实力”与王霸之辩

三、古为今用:中国“软实力”的战略构想

四、结论

第十一章 论“天下”:政道、治道与合作共治的天下观

一、说文解字:政道与治道作为理解“天下思想”的两个层面

二、古今联系:当今世界不宜发扬天下之政道而应谋求治道的原因

三、古为今用:一种合作共治的天下观及对儒家治道精神的现代诠释

四、结论

第十二章 论“无为”:思想逻辑与历史实践

一、说文解字:“无为”的思想逻辑

(一)“无为”概念的来源:老子的“道”

(二)“无为”的内涵:大战略的内外两个层面

(三)“无为”的另一侧面

二、古今联系:“无为”与西汉崛起前后的大战略

(一)无为而治的力量:汉高祖至汉景帝时期

(二)征伐克获,过犹不及:汉武帝对“无为”原则的摆脱

三、古今联系:“无为”与唐崛起前后的大战略

(一)为国之道,安静为务:唐高祖至太宗前期

(二)震耀威武,征讨四夷:唐太宗把握战略机遇

四、古今联系:“无为”与北宋崛起前后的大战略

(一)伯阳五千言,读之甚益:宋太祖至宋仁宗时期

(二)有意经略四夷,雪数世之耻:宋神宗时期

五、结论:“无为”的当代启示

第十三章 论“纵横”:地缘战略的逻辑

一、古今联系:秦国大一统与合纵连横的历史起源

二、说文解字:合纵连横的基本内涵

(一)伐谋、伐交、伐兵

(二)战国诸侯互动中的“交”

三、中为西用:合纵连横的地缘战略逻辑

(一)地缘战略位置:随势与谋势

(二)国家权力层面

(三)有效处理与其他强国的关系

四、中西比较:纵横与中西方地缘战略的差异

(一)地缘制权性质的差别:陆权vs海权

(二)获取与制约地缘权力手段的差别:谋智vs谋力

(三)地缘战略的合作与介入偏好差异

五、结论:纵横逻辑对中国崛起的借鉴意义

(一)遵循地理规律

(二)积极进行国际游说

(三)广交盟友、大力发展海军外交

(四)塑造崛起大势、推进战略转型

第十四章 论“华夷”:理解国际关系的视角

一、说文解字:“华夷”概念的内涵

二、古今联系:中国人的“华夷一体”整体主义思维方式

三、中西比较:西方国际关系中的“华夷”现象

四、中为西用:“华夷”之于国家间互动

五、古为今用:“华夷”对中国外交以及构建未来国际秩序的启示

六、结论

第十五章 论“统”:世界历史上的大国兴衰和体系变迁

一、说文解字:“一统”与“统一”

二、古今联系:中华民族对“统系”的存续与对统一的追求

(一)西周封建——“大一统”理论的起源

(二)秦汉——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统一帝国

(三)三国时期中华民族对“正统”的论证和对“统一”的精神追求

(四)宋朝与北方游牧帝国对“正统”与“统一”的争夺

(五)元明清三朝对“正统”身份的论述

(六)从“大一统”到“华夷一统”

三、中为西用:世界政治中的“统”——欧洲、俄罗斯、美国和拉丁美洲的国际格局变迁

(一)帝国的统一与欧洲列强的兴衰

(二)苏联与俄罗斯的分分合合与兴衰往复

(三)美国很伟大,但不是因为自由民主

(四)力量分散是拉美长期被美国剥削的根源

四、中西比较:从世界政治中的“统”与“分”看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局限

(一)东亚国际关系经验对普遍性理论的启示

(二)为什么“科学主义”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并不科学

五、结论:大国真正的悲剧是什么?

第十六章 论“利”:先秦国家利益论及其当代启示

一、中西比较:西方国家利益理论及其解释有限性

(一)世界政治中的利益体系

(二)国家行为的利益逻辑

(三)当代国家利益理论的有限性

二、说文解字:先秦国家利益思想及其理论逻辑

(一)宏观结构与内在逻辑

(二)微观结构与内在逻辑

三、中为西用:先秦国家利益理论与国家行为逻辑

(一)无为不争

(二)止利禁利

(三)趋利避害

(四)相对利益

(五)导利分利

(六)先义后利

四、古为今用:传统国家利益观的当代启示

(一)毛泽东时期的国家利益观与对外政策

(二)邓小平时期的国家利益观与对外政策

(三)中国责任论与对外行为中的义利困境

(四)习近平正确义利观与新时代中国外交

五、结论

第十七章 论“通”:互联互通的逻辑

一、说文解字:“通”作为“周易”的核心理念与政治理想

二、古今联系:“泰通而穷”的物际关系

三、古今联系:“大有而兴”的友邦之要

四、古为今用:《易传》“通”的历史影响与当代价值

五、结论:“泰通”思想的启迪

第十八章 论“势”:对国家间互动的独特解释

一、说文解字:什么是“势”以及“势”从何而来

二、古今联系:中国人的贵“势”思维与用“势”之道

三、中西比较:国际政治中的“势”及其与“力”的不同

四、中为西用:“势”之于国家和国家间互动

五、古为今用:“度势”“随势”“谋势”与中国的国际战略

六、结论

第十九章 论“义”:理解中国外交的经典概念及其国际关系理论价值

一、说文解字:“义”的要旨

二、中西比较:“义”的三重内涵及其与西方正义概念的差异

三、古为今用:“义”对于理解中国外交的独特价值

(一)“情义”与中国的国家利益观

(二)“公义”与中国的国际秩序观

(三)信义与中国的国际形象观

四、中为西用:“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价值

五、结论

结论 “和合共生”的逻辑

一、“和合共生”的基础性概念

(一)“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存在观

(二)“和实生物”“和合共生”的变化发展观

(三)“自强不息”的发展观

(四)“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相辅相成观

(五)“协和万邦”观

二、“和合共生”的逻辑演绎原点:“一物两体”

三、“和合共生”的核心价值理念:“允执厥中”

四、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和合共生”机制系统

(一)社会“和而不同”的和合共生存在机制

(二)社会的“一物两体”性和合共生动力机制

(三)“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和合共生力量形成机制

(四)“贵和尚中”的和合共生认同机制

(五)以“近取譬”为核心的包容性和合共生机制

(六)“和衷共济”的互利共赢和合共生机制

(七)“刚柔相济”的和合共生结构机制

(八)“穷变通久”和合共生修复机制

(九)力主“慎战”的和合共生“王道”机制

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是2021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潘忠岐。

得书感谢您对《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城市新概念景观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56个近几年国内外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内容都尊崇四大景观元素(公共开放空间、人性化的功能;具有地方特色的规划;建筑和园林艺术风格;回归自然),根据现实的状况,给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
机甲概念设计解析 电子书
《机甲概念设计解析》是一本关于动漫游戏中机甲设计的图书。全书共分为4章,第1章分析机甲的结构;第2章介绍机甲设计思路,包括对整个环境、背景的考虑等;第3章具体讲解设计技巧;第4章介绍机甲设计师应该学会的技能,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设计和动手能力。《机甲概念设计解析》附带学习资源,内容包括书中部分机甲设计图的电子文件,具体获取方法请参看本书前言。《机甲概念设计解析》适合所有机甲和机械爱好者、ACG机械设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 电子书
《弟子规》是一部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国学基本经典,它以孝悌为核心,具体阐释为“弟子”者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行为规范。虽然常被看作蒙学读物,但成年人尤其是当代人更需要读懂和践行这些做人的基本道理。近现代许多著名的高僧大德、社会贤达都成推崇和力推。本书以光绪、民国《弟子规》版本为底本,包括原文、注释、译文、解读、例证、名言哲语六个部分。注释力求详尽,译文力求通俗而忠于原著,解读力求深入
概念:数学教学永恒主题 电子书
本书讲述了对数学教学内容知识,目前数学概念教学状况,基于MPCK的掌控教材剖析、概念演绎,基于MPCK下的概念错误,基于MPCK下概念教学策略,高中数学主要概念归类等进行了叙述。
国际政治哲学:解构国际关系理论的美国范式 电子书
植根于特定民族文化历史、政治经济土壤中的“美国范式”带有浓厚的“政治科学”色彩,其底色中蕴含由资本逻辑支撑的“特殊主义普世化”政治立场。本书以“国际政治的哲学理论”来解构国际关系理论的“美国范式”,试图告诉读者:它作为试图突破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瓶颈期”的一次跨学科尝试,旨在为超越国际关系理论“美国范式”的话语体系,提供一种元理论层面上崭新的研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