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双凸极电机及转矩脉动抑制技术

新型双凸极电机及转矩脉动抑制技术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深入浅出地讲解新型双凸极电机工作特性及电机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内容简介

双凸极电机具有结构简单、调速范围宽、成本低和可靠性高等优点,是一种极具市场竞争力的驱动电机。但因其特有的双凸极结构以及脉冲式绕组供电方式导致电机运行时会产生较大的转矩脉动,这也是扩大此类电机应用领域的主要障碍。

本书分别从双凸极的新结构设计、理论分析、多参数本体算法优化以及控制策略等方面入手,系统地提出抑制电机转矩脉动的方案,获取一些有价值的创新和结论。希望本书在双凸极电机新型拓扑、基础理论以及抑制转矩脉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为电机领域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加深对双凸极电机的理解与认识。

同时,也希望能进一步挖掘双凸极电机的优势与应用潜力,为新能源汽车、船舶推进等电机驱动系统发展提供新的选择与参考。

作者简介

作者刘爱民,博士,沈阳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特种电机设计研究、智能控制技术及水下机器人智能推进系统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1章 导论

1.1 双凸极电机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双凸极电机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1.2.1 开关磁阻电机的历史沿革

1.2.2 永磁双凸极电机的发展方向

1.2.3 电励磁双凸极电机的发展方向

1.2.4 混合励磁双凸极电机的研究进展

1.3 新结构线圈辅助励磁双凸极电机

1.3.1 线圈辅助励磁双凸极电机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线圈辅助励磁双凸极电机特点

1.3.3 线圈辅助励磁双凸极电机与其他双凸极电机拓扑比较

1.4 双凸极电机转矩脉动抑制技术研究现状

1.4.1 本体优化设计对转矩脉动抑制影响分析

1.4.2 控制策略对转矩脉动抑制影响研究现状

1.5 双凸极电机的应用

1.5.1 在航空器中的应用

1.5.2 在风力发电机中的应用

1.5.3 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

1.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双凸极电机拓扑结构及转矩脉动产生机理

2.1 双凸极电机的拓扑结构

2.1.1 三相开关磁阻电机

2.1.2 双凸极电机的典型结构

2.1.3 混合励磁双凸极电机的典型结构

2.1.4 开关磁阻电机工作原理

2.1.5 永磁双凸极电机工作原理

2.1.6 电励磁双凸极电机工作原理

2.1.7 混合励磁双凸极电机工作原理

2.2 双凸极电机的数学模型

2.2.1 机-电回路模型

2.2.2 电感线性及非线性模型

2.2.3 磁路分析模型

2.2.4 有限元分析模型

2.3 双凸极电机常用控制策略

2.3.1 传统控制策略

2.3.2 变结构控制

2.3.3 智能控制

2.3.3.1 智能控制的基本概念

2.3.3.2 智能控制的研究对象

2.3.3.3 智能控制系统

2.3.3.4 智能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特点

2.3.3.5 智能控制的基本类型

2.3.4 转矩分配函数控制策略

2.3.5 直接转矩控制与直接瞬时转矩控制

2.3.6 自抗扰控制策略

2.4 双凸极电机转矩脉动产生机理及抑制技术

2.4.1 转矩脉动产生机理

2.4.2 优化电机定转子结构参数抑制脉动的方法

2.4.3 相电流模糊补偿控制减小转矩脉动

2.4.4 关断角对有效输出转矩和转矩脉动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线圈辅助励磁双凸极电机结构、原理及转矩特性

3.1 线圈辅助励磁双凸极电机拓扑结构及原理

3.1.1 电机拓扑结构

3.1.2 工作原理

3.2 基本数学模型

3.2.1 发电机数学模型

3.2.2 电动机数学模型

3.3 有限元分析及磁场分布

3.3.1 有限元求解和分析

3.3.2 磁密分布特性

3.4 线圈辅助励磁双凸极电机系统构成

3.4.1 新拓扑电机调速系统的主要构成

3.4.2 中央励磁电流调节励磁特性

3.5 线圈辅助励磁双凸极电机转矩特性

3.5.1 中央辅助励磁线圈的重要特性

3.5.2 电机的两种转矩特性各自正负性关系

3.6 线圈辅助励磁双凸极电机转矩脉动

3.6.1 双凸极结构及绕组供电方式导致转矩脉动

3.6.2 改善电感特性及调节气隙磁场抑制转矩脉动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线圈辅助励磁双凸极电机参数设计与优化

4.1 线圈辅助励磁双凸极电机参数设计

4.1.1 算例电机技术指标与设计方案

4.1.2 电机参数设计

4.1.3 初始设计方案

4.1.4 关键结构参数对转矩性能的影响

4.2 线圈辅助励磁双凸极电机磁路解析法非线性建模

4.2.1 不对齐位置磁化曲线计算

4.2.2 临界对齐位置磁化曲线计算

4.2.3 对齐位置磁化曲线计算

4.2.4 半对齐位置磁化曲线计算

4.2.5 非线性模型

4.3 线圈辅助励磁双凸极电机多参数低转矩脉动本体优化

4.3.1 优化目标、变量、条件

4.3.2 天牛须搜索算法

4.3.3 遗传算法

4.3.4 粒子群优化算法

4.3.5 BAS算法、GA和PSO算法全局参数优化对比分析

4.3.6 BAS算法电磁方案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线圈辅助励磁双凸极电机电磁性能及拓扑结构特性分析

5.1 辅助线圈励磁磁场对转矩特性的影响

5.1.1 静态场调磁能力分析

5.1.2 稳态性能分析

5.2 新结构性能特征对比分析

5.2.1 不同的if条件下线圈辅助励磁双凸极电机的转矩仿真

5.2.2 电励磁双凸极电机与永磁双凸极电机转矩特性分析

5.2.3 电励磁双凸极电机与永磁双凸极电机产生转矩脉动的原因

5.2.4 线圈辅助励磁双凸极电机与同容量三相6/4极和8/6极SRM转矩性能对比分析

5.3 线圈辅助励磁双凸极电机模态分析及振动预测方法

5.3.1 DSCEM振动分析研究方法

5.3.2 DSCEM模态分析

5.3.3 DSCEM振动预测方法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线圈辅助励磁双凸极电机控制策略及转矩脉动抑制

6.1 基于感应电动势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策略

6.1.1 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简介

6.1.2 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策略

6.1.3 无位置传感器控制联合仿真

6.2 抑制转矩脉动控制策略

6.2.1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结构及其原理

6.2.2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学习算法及辨识系统

6.2.3 单神经元自适应PID在线补偿直接瞬时转矩控制

6.3 线圈辅助励磁双凸极电机控制系统动态仿真

6.3.1 控制系统模型搭建

6.3.2 动态仿真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线圈辅助励磁双凸极电机控制系统平台设计与试验

7.1 电机系统硬件设计

7.1.1 DSP控制器

7.1.2 功率逆变电路及其驱动电路

7.1.3 电流采集单元

7.1.4 速度及转矩采集单元

7.2 系统软件设计

7.3 试验验证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新结构双凸极电机高速化研究

8.1 HSM-CR结构与工作原理

8.2 HSM-CR设计与电磁场分析

8.2.1 HSM-CR设计

8.2.2 HSM-CR电磁场仿真分析

8.3 HSM-CR振动噪声与转子应力分析

8.3.1 HSM-CR定子模态分析

8.3.2 不同转子结构应力分析

8.3.3 HSM-CR的谐响应分析

8.3.4 HSM-CR噪声分析

8.4 HSM-CR高速运行损耗特性研究

8.4.1 铁耗的计算

8.4.2 绕组铜耗的计算

8.4.3 机械损耗的计算

8.4.4 杂散损耗的计算

8.5 HSM-CR高速运行温升研究

8.5.1 热源分布

8.5.2 对流换热系数

8.5.3 流体场基本方程

8.5.4 温升分析

8.5.5 热流耦合温升模型的建立

8.5.6 热流耦合温升计算

8.6 HSM-CR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研究

8.6.1 三种无位置传感器模型搭建

8.6.2 三种无位置控制方法仿真结果对比

8.7 HSM-CR样机研制与硬件驱动平台搭建

8.7.1 实验平台设计

8.7.2 加载实验

8.8 本章小结

新型双凸极电机及转矩脉动抑制技术是2023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刘爱民。

得书感谢您对《新型双凸极电机及转矩脉动抑制技术》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新型IP承载网关键技术及应用实践 电子书
本书介绍了中国电信城域网从光网络化到网络扁平化改造、移动承载网从3G到5G的发展历程;简要介绍了传统IP承载网络关键技术,并指出了新型IP城域网的解决方向;讲述了新型IP承载网所涉及的SR和SRv6、网络切片、EVPN、SDN和NFV新技术;从云网融合趋势切入,重点分析了新型IP承载网在不同场景下的组网架构,以及总结了近年来广东电信新型IP承载网络的运营和建设中的各种部署实践方案与经验。
电机控制技术 第2版 电子书
本书是在第1版基础上,经过修改或补充完成的,保留了第1版的主要章节结构,仍然侧重于介绍各类电动机的控制技术及相关技术。全书共9章,主要内容包括:电力传动系统动力学、直流电动机的原理及特性、交流电动机的原理及特性、控制电机的原理及特性、直流传动控制系统、交流传动控制系统、同步发电机励磁控制、电动机智能控制技术及应用、电动机软起动与系统节能技术等,融合了电机、电力电子及微机原理技术。这些技术是电子及电
新型管理模式下的漏损控制技术及方法 电子书
本书详细论述了供水企业新型管理模式下的漏损控制技术与方法,从管道基础知识、产生漏水的原因分析,直至整套系统化治理漏损方案。其中包括分区计量系统建设、常规声波检漏方法(如噪声法、听音法、相关分析法、在线监测相关定位法)、非常规检漏方法(气体示踪法、水中机器人检测法、管道内窥法、探地雷达法、地表温度测量法、卫星遥测法)和供水管道维修。同时,把家庭渗漏水原因及其检测技术也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全书还站在当
新型传感技术与应用 电子书
本书结合国际上传感技术及应用方面的发展趋势,梳理了新型传感技术的共性基础问题,包括传感器特性、传感器测量不确定度、先进敏感材料、传感器建模分析、传感器的微纳制造与封装技术;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传感器领域的相关新研究进展,以新材料、新机理、新应用为主线,介绍了石墨烯基传感器、硅电容式集成传感器、谐振式传感器、声表面波传感器、光纤传感器、柔性传感器、仿生传感器、特种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既重视理论分析
湖北水电机电及金属结构 电子书
本书共十七章,第一章至第十三章为概括总结在湖北省六十年水电建设中,对水轮发电机组及调速器和励磁、辅助机械设备、电气等专业在兴建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难题进行设计研究;第十四至第十七章简要综述了湖北省内已建的大型水电站、中兴水电站、有代表性的小型水电站和抽水蓄能水电站的设计及所采用的机电和金属结构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