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暨南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期刊。
内容简介
本辑收录:《蒙古国巴彦诺尔壁画墓墓主人考》《黠戛斯“为回鹘所隔”考》《四川为北宋初文考》等。
作者简介
编者马建春,暨南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民族史、中外关系史方向的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顾问委员会(以姓氏笔画为序)
编辑委员会
编辑室
蒙古国巴彦诺尔壁画墓墓主人考
一、巴彦诺尔墓性质的新定义——唐墓外壳下的铁勒祭祀场所
二、墓主人所属部落考——仆固部
三、巴彦诺尔墓墓主人——仆固歌滥拔延
四、结论
监察人的“盔甲”:唐代监察制度对当今监察法治建设的启示
一、问题的提出:唐代监察制度如何支持监察人事?
二、监察制度在唐代的发展与创新
三、唐代监察制度的优长:以制度“盔甲”保障监察人有效履职
四、古为今用之探讨:唐代监察制度的启示
五、结语
黠戛斯“为回鹘所隔”考
阿拉伯史地学家所记Khānfū地望考
一、阿布·赛义德·哈桑所记班雪
二、Khānfū与澉浦
三、Khānfū与广州
四、结语
《牛头山瑞圣寺碑》系北宋初文
一、碑文叙事在宋太祖朝
二、碑文中的人名、职官
三、碑文撰写的历史背景
北宋名臣曾布《守边帖》考辨
一、《守边帖》为曾布作品
二、投寄对象不可能为吕惠卿
三、投寄对象可能为李清臣或蒲宗孟
四、李清臣更契合投寄对象的条件
五、余论
生、熟之间:明代“差发马”与河湟洮岷地方秩序的变迁
一、从“田赋”到“差发马”
二、“洮州番乱”与“差发马”的滥觞
三、“金牌制”与“差发马”的推广
四、“差发马”与番族政治身份的塑造
五、“海患”“番乱”与“差发马”的危机
六、结语
新辑清儒江藩佚文考释
一、本仁堂记
二、广东广西得名说
三、谈阶平遗书叙录
四、汉石经残字跋
五、张猛龙碑跋
六、舟车见闻录二则
七、集快园诗
八、淞云草堂吟稿序(存目)
九、海印阁(存目)
《四库全书总目》对粤人撰述的收录与批评
一、《总目》对粤人撰述的收录
二、《总目》粤人撰述收录评估
三、《总目》对粤籍作者及撰述的批评
林则徐与中国新闻初创时期的视界——以苏精对《澳门新闻纸》研究为中心
一、抄本来历和据以译介的底本
二、译介者考订与译介水准
三、睁眼向洋所见的“世界”
四、结语
公使之间:郭嵩焘与威妥玛
一、郭嵩焘与威妥玛《新议略论》
二、《烟台条约》签订前后的接触
三、伦敦期间的交游及议政
四、镇江趸船案的交涉
五、关于喀什噶尔问题之交涉
六、“丁戊奇荒”期间双方的互动
七、结语
上海东亚同文书院的山东调查
一、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及其山东调查之缘起
二、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山东调查之经纬
三、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山东调查的目的
四、结语
徐家汇观象台与中国社会气象观念的转型——以《申报》为中心(1875—1935)
一、引言
二、民众对徐家汇观象台的反应
三、现代知识与传统观念的交错
四、信仰与理性的角力和竞争
五、余论
近代旅暹潮侨的家乡土地观念管窥——以《潮汕侨批集成》为中心的解读
一、土地的归属划分与代管
二、土地的耕种及收益
三、土地的赎买与典当
四、结语
民国时期水上警察治安职能初探
一、研究缘起
二、民国时期水上警察机构演变
三、民国时期水上警察治安职能
四、民国时期水上警察治安职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民国时期华侨投资华东地区研究(1911—1945)——以江苏、浙江为中心的考察
一、华侨投资的初衷与激励
二、投资城市建设
三、投资公共交通
四、投资农矿业
五、结语
五卅运动时期海外侨界“沪案”交涉的史态及影响——基于“三个中心”的分析
一、学术史检讨及研究缘起
二、海外侨界“沪案”交涉的史态
三、海外侨界“沪案”交涉的影响
四、余论
法文译史巨擘耿昇先生西域史译著的贡献
一、西域(新疆)研究文献之译著
二、西域民族宗教著述之翻译
三、丝绸之路西域成果之译介
四、结语
暨南史学(第二十辑)是2020年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马建春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暨南史学(第二十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