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的历史

肖像的历史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解读西方肖像画历史、人文精神与文化特色,推动肖像画艺术传承与创新。

内容简介

综观西方艺术,其主体都是描绘了人,肖像更是其中最基础的东西。肖像画是一个能够真正的表达人的内心世界,描绘自我、展现个性精神的画种。肖像画既要表现特定的对象,又要表现对世界和社会的认识,因为社会和环境是可以改变和影响人的。纵观整个肖像画的历史,尽管产生了大量的很“像”对象的作品,但只有表面生理的肖似,从来都没有被认为是优秀的肖像作品,也不会得到人们的赞赏。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西方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人物画的形象特点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从符号学、解释学、文化生态学等角度进行了解读,希望通过解读西方肖像画的历史发展、绘画传统、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内涵,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论解读出肖像画的人文蕴涵、文化特色,旨在激发社会大众对肖像画艺术品的鉴赏与传承,与此同时也能够为当下国内外的肖像画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另外,在对整个西方的人物画形象演变历史进行概述的同时,也从新的角度对演变的原因讲述了自己的观点。在最后的部分,通过中外美术教育的对比,对新文化语境下人物肖像画的发展,本书也阐释了自己的一点心得,因为探讨任何一种艺术的发展,需要从最根本的基础阶段做起,这个基础阶段,叫做教育。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引语

第一章 肖像画:西方绘画不可取代的成员

第一节 西方肖像画发展历史

第二节 西方绘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呈现

第三节 东西方肖像画的鲜明区别

第四节 西方肖像画的传世之作

第二章 绘画的童年:史前、古希腊时期的人物肖像画

第一节 历史背景:涂鸦的艺术,为祭祀服务

第二节 独特魅力:粗犷的审美,着原始本色

第三节 奠基作用:永恒的辉煌,为来世艺术

第三章 神性与人性: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画

第一节 人物肖像绘画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代表画家与代表画作

第四章 意大利及欧洲其他地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画家及作品

第一节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画家与代表作品

第二节 欧洲其他地区的文艺复兴肖像画

第五章 站在时代的转折点:17至19世纪欧洲的人物画创作

第一节 17世纪欧洲早期人物画创作

第二节 巴洛克与洛可可的风格赏析

第三节 19世纪西方肖像画的创世地位

第四节 热情奔放的浪漫主义绘画人物形象

第五节 冷静真实的现实主义绘画人物形象

第六章 缤纷的世界:西方现代肖像画人物形象大起底

第一节 以人物形象达成对苦难心灵的诉说

第二节 以肖像刻画来传述的客观物象

第三节 以人物姿态来表达肆无忌惮的叛逆

第七章 肖像画:西方人物绘画的灵魂写照

第一节 绘画人物形象深层寄托的作家理想

第二节 绘画人物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时代寓意

第三节 西方绘画人物形象传世作用与意义

第八章 永恒艺术:西方肖像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第一节 肖像画发展现状及困境分析

第二节 中国肖像画艺术发展的可取之处

第三节 传承艺术精神来推动肖像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肖像的历史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罗志鹤。

得书感谢您对《肖像的历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西方戏剧教育学:历史与理论 电子书
本书共包括上、下两编。上编对西方戏剧教育学的思想发展历史和西方戏剧教学理论历史进行了系统梳理;下编对西方戏剧教育学的重要问题和学说进行了总结归纳。
美人的事 电子书
一场时空交错的日本画坛美术展,全面收录上村松园重点美人画作品,丰富甄选影响上村松园一生的画家代表作。
留影的背后 电子书
本书以作者的艺术论文为原型,结合作者收藏的大量一手照相馆老照片资料(大多数为首次面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中国的照相馆布景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与展示。照相馆做为国人初接触摄影的场所,长久以来没有得到学术界的系统研究与梳理,作者关注照相馆的相关研究已有八年,研究的过程中收集了几万张照相馆老照片实物一手资料,结合作者的独特研究视角。本书为照相馆的相关研究填补了重大空白。
瞬间的感觉 电子书
本书作者王瑶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她是一位优秀的摄影家,在她从事新闻摄影工作20多年的时间里,拍摄了大量的优秀新闻作品,曾先后获得世界新闻摄影金奖、中国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等业界众多重要奖项。作者因为工作关系曾经到访过十多个国家,本书是她的一本摄影随笔,讲述了作者自己拍摄过程中的感想,对照片的分析,以及她的摄影体会和观点。作者不仅从技术层面阐述了她“特定性的瞬间”的观点,并用作品加以印证,并对构图
艺术的真谛 电子书
《艺术的真谛》是一部理论性的艺术史概论,侧重阐述古今中外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的艺术特点、价值与鉴赏方法。此书行文流畅,观点明确,言简意赅,可读性远超同类书籍。基于跨文化审美视野,本书作者对非洲原始艺术、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典艺术的分析评判,在专家和读者中享有广泛影响和较高声誉。对于从事或喜好艺术创作、艺术理论与艺术审美的读者而言,这是一部有助于登堂入室的普及读物,故此在国外发行甚广,在国内口碑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