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学思想史

中国禅学思想史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是日本禅学和禅宗研究领域划时代的巨著,对日本旧时期的禅学研究作了总结。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禅学和禅宗研究领域划时代的巨著,对日本旧时期的禅学研究作了总结。从论述印度禅学入手,进而论述禅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演变,并考察禅宗形成后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流传情况和禅法特点。

作者简介

作者忽滑谷快天,日本曹洞宗学僧。东京人,为远藤太郎左卫门之子。遗作甚多,计有《禅学思想史》《禅学批判论》《禅学新论》《达磨与阳明》《朝鲜禅教史》《正信问答》《曹洞宗宗意私见》等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科学与理性的佛学百年 (代序)

《禅学思想史》和六十年来中日禅宗的研究

第一编 准备时代

概 说

第一章 安世高与禅数

第一节 安世高之习禅及其译经

第二节 安世高入洛年代并其所译出禅经

第二章 支娄迦谶与禅教

第一节 支谶之入洛年代

第二节 竺佛朔之《道行经》

第三节 支谶之译经

第三章 支谦与禅经

第一节 支谦之渡来年代

第二节 支谦之译经

第四章 康僧会与习禅

第一节 康僧会之禅观

第二节 康僧会说明之特色

第五章 朱士行与中国沙门

第一节 昙摩迦罗与朱士行

第六章 竺法护及其译述

第一节 竺法护之译经

第二节 《般若经》之位置

第三节 《法华经》之译出

第四节 《华严经》与《维摩经》

第七章 佛图澄与道安之伟业

第一节 竺叔兰之译经与支敏度之合本

第二节 佛图澄之化导

第三节 道安之达识及其入灭年代

第四节 道安之鸿业

第五节 道安著述与禅门之关系

第六节 道安注《十二门经》之内容

第八章 习禅之实修

第一节 中国人之习禅

第二节 当时之禅风

第九章 庐山慧远及其念佛禅

第一节 慧远之风格

第二节 老庄之学为佛教之阶梯

第三节 道安门下与老庄学

第四节 白莲社之创立

第五节 慧远之入灭年代与其参禅念佛

第六节 《大乘大义章》中慧远之禅观

第七节 《大乘大义章》之十六特胜说

第八节 《般若》之流通

第十章 鸠摩罗什与佛陀跋陀罗

第一节 罗什小传

第二节 罗什之入寂年代

第三节 罗什之译经与禅法

第四节 译经年代之讹谬

第五节 大藏经中罗什之译经

第六节 译经之内容

第七节 佛陀跋陀罗

第八节 佛陀跋陀罗《禅经》之内容

第九节 达摩多罗《禅经》之翻译年代及其编者

第十节 佛陀斯那之传承

第十一节 《禅经》题名之讹谬

第十二节 佛陀跋陀罗之译经

第十三节 《禅经》之广略二本

第十四节 达摩多罗《禅经》非达磨之说

第十五节 富若罗与般若多罗为别一人

第十六节 达摩多罗与菩提达磨非同一人

第十七节 《六十华严》之初译

第十一章 僧肇与道生

第一节 道生小传

第二节 道生之《涅槃经》

第三节 顿悟成佛说

第四节 僧肇

第五节 《涅槃无名论》之卓见

第六节 《物不迁论》与《肇论疏》及禅语

第七节 《宝藏论》之禅味

第八节 《维摩经注》中禅教之观念

第九节 僧叡之参禅

第十二章 玄高之修禅及其神异

第一节 宝云与慧观

第二节 玄高小传

第三节 惠览之道行

第四节 渡来罽宾禅师昙摩密多及其禅经

第五节 罽宾之诸禅师

第六节 求那跋陀罗之《楞伽经》及其年代

第十三章 宝志之出世与佛陀之渡来

第一节 司徒竟陵王弘通大乘

第二节 顿悟成佛论之继承者法瑗

第三节 顿悟成佛论之赞同者刘虬

第四节 宝志之灵迹

第五节 宝志之隐语

第六节 宝志其祖师禅之祖耶

第七节 宝志偈颂之大旨

第八节 佛陀禅师之风格

第二编 纯禅时代

概 说

第一章 禅观之流行于西域

第一节 从释迦佛至达磨之传承

第二节 《传灯录》所载七佛之偈

第三节 道原之误谬

第四节 契嵩之谬论

第五节 二十八祖付法之偈

第六节 支彊梁楼者何人

第七节 关于那连耶舍译契嵩之错误

第八节 念常之妄论

第九节 念常论议之破绽

第十节 道原之《西来年表后记》

第十一节 七佛偈之作者

第十二节 就《付法藏传》契嵩之极论

第十三节 契嵩论议之不当

第十四节 二十八祖之异说

第十五节 有部之传承

第十六节 各派传承之所以相违

第十七节 拈花微笑之本据如何

第十八节 《人天眼目》之杜撰

第十九节 浅川鼎之说

第二十节 浅川鼎之评论

第二十一节 宋濂与《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第二章 菩提达磨之东来

第一节 《续高僧传》之达磨渡来之年代

第二节 决定达磨东来年代之四种传说

第三节 四传说之一致点

第四节 达磨入灭年代与佛大先

第五节 达磨之渡来地点

第六节 达磨与梁武之问答

第七节 问答之由来与姚兴、僧肇之思想

第八节 达磨之渡江说与归天说

第九节 达磨毒害说与只履说之讹传

第十节 梁武建碑及祖琇之意生身说

第十一节 意生身说是妄论也

第三章 达磨之教旨

第一节 达磨之特色禅门之宗风

第二节 皮肉骨髓之说

第三节 二入四行说为达磨正统之思想

第四节 《少室六门集》《传灯录》所表现之达磨思想

第五节 《少室六门集》之内容误传为达磨之思想

第六节 《人天眼目》之达磨《真性偈》

第七节 《楞伽经》付嘱说

第八节 《楞伽经》与达磨之思想

第九节 《楞伽》《金刚》二经与诸祖

第十节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集注》

第十一节 《楞伽经》之特色

第十二节 达磨之中心思想

第十三节 达磨理入之说

第十四节 直指之一特色及其解脱说

第十五节 起源于《楞伽》之佛心宗的名义

第十六节 四十九年一字不说

第十七节 五无间业之善用

第十八节 三界唯心说

第十九节 禅家之心要及其心说

第二十节 宗通、说通之说与涅槃

第二十一节 禅家自称之禅

第二十二节 不起一念之说

第四章 僧副之禅观、傅翕之超悟

第一节 僧副与道副非一人

第二节 傅翕小传

第三节 傅翕传与挥案一下公案并祖琇之妄言

第四节 傅翕之信仰与思想之根柢

第五节 傅翕与老庄思想

第六节 傅翕之思想形式

第七节 傅翕之禅偈

第八节 《心王铭》

第九节 即心即佛是梁代之一思想

第十节 鼓山元贤之说

第五章 二祖慧可之教旨

第一节 慧可小传

第二节 《正宗记》并《血脉谱》之断臂说

第三节 断臂说非《传灯录》记者之臆说

第四节 断臂说与法琳碑文之价值

第五节 断臂之实例与法难之说

第六节 慧可之教旨

第六章 三祖僧璨与《信心铭》

第一节 僧璨小传

第二节 《编年通论》中之僧璨行实

第三节 僧璨之诸传并谥号之误

第四节 《旧唐书》并《血脉谱》之说

第五节 《续高僧传》并《传灯录》之说

第六节 僧璨与南岳慧思之思想

第七节 梁代思想之先驱

第八节 见性成佛之语与慧可、僧璨之思想

第九节 慧可参徒慧布之见处

第七章 僧稠之禅数与亡名之《息心铭》

第一节 僧稠之风格

第二节 僧实与僧达

第三节 亡名之为人与其《息心铭》

第八章 四祖道信及其教旨

第一节 后周之法难与文帝之护法

第二节 文帝与禅门并炀帝之行业

第三节 四祖道信

第四节 道信之教旨

第五节 道信、法融之相见并《般若经》使用之开端

第九章 牛头禅之祖法融

第一节 诸传所见法融之行实

第二节 法融之《心铭》

第三节 《传灯录》之说并牛头之禅风

第十章 五祖弘忍及其时代

第一节 唐初诸师之活跃

第二节 《五灯会元》中之弘忍传

第三节 弘忍传之讹谬

第四节 《最上乘论》

第五节 《最上乘论》非弘忍真说之诸证并及《金刚经》

第十一章 六祖慧能及其宗风

第一节 《六祖坛经》实为慧能之语录

第二节 《坛经》三本之不同

第三节 《曹溪大师别传》及其脱稿年代

第四节 四书对校之慧能传

第五节 关于慧能年代之诸说

第六节 《法宝坛经》中之慧能思想

第七节 自心自性之说

第八节 见性成佛并即心即佛之说

第九节 本来面目与王三昧

第十节 自性能具万德之唯心净土

第十一节 慧能之坐禅观

第十二节 慧能对于死及死后之见地

第十三节 《金刚经口诀》是疑似之作

第十二章 神秀及其禅

第一节 神秀略传

第二节 慧安之风格

第三节 神秀之禅风

第四节 慧能、神秀禅风之差异及两者之亲密

第五节 神秀之《心要》并六代相传之《楞伽》

第三编 禅机时代

概 说

第一章 禅风之大变

第一节 南山念佛禅

第二节 法持之念佛

第三节 南北二禅之轧轹

第四节 行棒竖拂之始

第五节 扬眉张目与圆相之始

第六节 放喝之始

第二章 牛头禅及无相之三句

第一节 径山之道钦

第二节 牛头山之智威与慧忠

第三节 云居之智

第四节 圭峰对牛头禅之批评

第五节 五祖门下之一分派无相之三句

第六节 无住之三句

第七节 无住与杜鸿渐之问答

第三章 青原与石头之宗乘

第一节 青原行思

第二节 石头希迁

第三节 石头之宗风

第四节 《参同契》之题号

第五节 魏伯阳之仙术

第六节 《参同契》著者之事情

第七节 江湖之二甘露门

第四章 南岳与马祖之宗乘

第一节 南岳怀让

第二节 南岳之言行

第三节 马祖道一

第四节 马祖之禅机

第五节 马祖门下之禅机

第六节 禅机之弊与五味禅之语

第七节 即心即佛

第八节 马祖下之流弊

第五章 永嘉玄觉与《证道歌》

第一节 永嘉玄觉

第二节 《永嘉集》与《证道歌》

第三节 《证道歌》传于印度之说

第六章 荷泽神会与南北二宗之争

第一节 荷泽之神会

第二节 南北二宗之对抗

第三节 荷泽之《显宗记》

第七章 南阳之慧忠及其宗风

第一节 南阳之慧忠

第二节 《释门正统》之误谬与南阳之禅

第三节 南禅之二大窠臼与慧忠之身心一如论

第四节 即心即佛之真义

第五节 无情说法之创唱

第六节 教禅一致说

第七节 十问十对

第八章 大珠慧海与《顿悟入道要门论》

第一节 大珠之慧海

第二节 《顿悟入道要门论》

第三节 六祖与大珠之契合

第四节 生死涅槃之意义

第五节 斥诵经

第九章 百丈怀海之开创禅刹

第一节 百丈怀海

第二节 百丈之机用

第三节 百丈之名言及其思想

第四节 以不著为宗,以无求为心要

第五节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第六节 禅寺之开创

第七节 《古清规序》

第八节 现存之《清规》与《古清规》

第九节 《敕修清规》之内容

第十节 《楞严咒》《大悲咒》

第十一节 密教之影响

第十二节 《楞严咒》之内容

第十三节 野狐话之伪作

第十四节 因果问题与野狐话

第十五节 野狐话非史实

第十六节 迦叶佛时无人类,何况中国之禅宗

第十章 南泉与西堂之玄化

第一节 马祖门下之三大士

第二节 南泉普愿

第三节 南泉与黄檗

第四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第五节 绝对之大道

第六节 西堂之智藏

第七节 无业叹宗弊

第八节 竹头接木之语

第九节 奇言畸行之流行

第十一章 佛光如满与章敬怀晖之见解

第一节 佛光如满与顺宗帝

第二节 章敬怀晖

第三节 章敬之见处

第四节 盘山宝积之见处

第五节 杨岐甄叔之名言

第六节 无业

第七节 无业之思想

第八节 唤二虎作侍者

第九节 狗子佛性之话

第十节 四宾主之话

第十二章 庞蕴之参禅与白居易之念佛

第一节 庞居士

第二节 庞居士之思想

第三节 庞居士之逸荡

第四节 白乐天

第五节 白居易之参禅

第六节 白居易之念佛

第七节 二居士之相违

第十三章 药山惟俨与丹霞天然之禅风

第一节 药山惟俨及其法系之异说

第二节 关于法系所生异说之事由

第三节 药山之末后

第四节 药山之门风

第五节 药山不许人看经

第六节 李翱之参禅

第七节 李翱之《复性书》

第八节 《复性书》之要旨皆出于禅

第九节 丹霞天然

第十节 丹霞焚木佛

第十一节 《玩珠吟》

第十四章 五家法系之争论

第一节 天皇道悟传

第二节 龙潭崇信传

第三节 争论发端于金山之昙颖

第四节 石门慧洪之说

第五节 业海清之论

第六节 觉梦堂之论

第七节 通容之论

第八节 余集生之说

第九节 余集生之论据

第十节 元贤之《龙潭考》

第十一节 净符之《法门锄宄》

第十二节 第二证

第十三节 第三证

第十四节 第四证

第十五节 大宁之说

第十六节 天王说之论据

第十七节 嗣法不明之事情

第十八节 天皇道悟参三师

第十九节 天王论之唯一证据

第二十节 达观昙颖之人物

第二十一节 昙颖之妄议

第二十二节 昙颖之盲说

第二十三节 昙颖之厚颜无耻

第二十四节 昙颖之无识

第二十五节 昙颖之宗派的偏见

第二十六节 丘玄素之存否不明

第二十七节 无天王寺其物

第二十八节 丘玄素之碑伪作也

第二十九节 龙潭之传与天王无关

第三十节 天皇说之佐证

第三十一节 余集生论尚欠妥当

第三十二节 雪峰之言可信

第三十三节 王谷之说

第三十四节 第二之论据

第三十五节 第三之论据

第三十六节 第四之论据

第三十七节 第五之论据

第三十八节 第六之论据

第三十九节 第七第八之论据

第四十节 关于张无尽之伪证

第四十一节 结论

第十五章 圭峰宗密之禅

第一节 圭峰宗密

第二节 宗密关于法系之异说

第三节 宗密之教学研究

第四节 宗密之人物

第五节 宗密之著述

第六节 宗密思想与澄观之影响

第七节 澄观之心要法门

第八节 宗密之真心

第九节 真心者万法之源也

第十节 真心者无念也

第十一节 真心者绝对心也

第十二节 五种之禅

第十三节 禅教之和会与禅之三宗

第十四节 教之三宗

第十五节 空宗与性宗

第十六节 宗密之结论

第十七节 坐禅法

第十八节 《盂兰盆经疏》与施饿鬼之实行

第十九节 裴休之参禅

第二十节 黄檗与裴休

第二十一节 《劝发菩提心文》

第十六章 沩山、仰山之宗风

第一节 武宗帝之毁佛与宣宗帝之复兴

第二节 宣宗帝之游方

第三节 沩山之灵祐

第四节 沩山之无为无事

第五节 沩仰之响应

第六节 仰山慧寂

第七节 仰山之思想识见

第八节 仰山小释迦

第九节 沩仰之家风与符号之利用

第十节 圆相之应用

第十一节 圆相之传授

第十二节 圆相之滥用

第十三节 《人天眼目》之妄议

第十四节 如来禅、祖师禅

第十七章 黄檗希运之禅

第一节 黄檗希运

第二节 三日耳聋之话

第三节 黄檗与裴休

第四节 关于黄檗法系之误记

第五节 关于黄檗之谥号之误记

第六节 黄檗与罗汉之传说

第七节 一心即佛之提唱

第八节 心体圆明清净遍照

第九节 菩萨者一心之异名

第十节 经文之禅的解释

第十一节 经论之真意

第十二节 临终之用心

第十三节 黄檗之大眼目

第十四节 宝志之禅化

第十五节 看话禅始于黄檗说之伪妄

第十八章 大慈山寰中、沩山大安、古灵神赞

第一节 大慈山寰中

第二节 大慈寰中之名言

第三节 沩山之大安

第四节 《十牛图》之滥觞

第五节 古灵之神赞与钻故纸之典据

第六节 弘辩与宣宗帝

第十九章 德山宣鉴之玄风

第一节 德山宣鉴

第二节 德山之悟道与焚经

第三节 德山与沩山

第四节 德山接人之手段

第五节 德山以无事为宗

第六节 龙潭、德山师资一揆

第七节 德山之广语

第八节 斥经论之执相

第九节 无事休歇一切放下

第二十章 临济义玄之宗旨

第一节 临济义玄与三顿棒之因缘

第二节 悟后之临济与正法眼藏之熟语

第三节 临济之宗风

第四节 德山、临济二家之相似点第一

第五节 第二之相似点

第六节 第三之相似点

第七节 第四之相似点

第八节 第五之相似点

第九节 第六之相似点

第十节 德山、临济之接触

第十一节 临济之四喝

第十二节 临济之根本思想

第十三节 临济之六通

第十四节 五无间业

第十五节 临济之闲家具

第十六节 宾主之意义

第十七节 《人天眼目》之误

第十八节 师学之应酬

第十九节 四料简

第二十节 四照用

第二十一节 三玄三要

第二十一章 洞山良价之家风

第一节 洞山良价

第二节 无情说法之话

第三节 《联灯会要》之误记

第四节 洞山之大悟

第五节 洞山之出世演化

第六节 洞山之行持

第七节 洞山之《宝镜三昧》

第八节 洞山之《玄中铭》

第九节 洞山之四宾主

第十节 洞山之功勋五位

第十一节 功勋五位之颂

第十二节 三渗漏

第十三节 三路

第二十二章 长沙景岑与赵州从谂

第一节 长沙之景岑

第二节 长沙之彻底的思想

第三节 长沙之佛身观

第四节 长沙之佛性

第五节 长沙之禅教双举

第六节 长沙之岑大虫与百尺竿头进一步之语

第七节 长沙之生死观

第八节 赵州从谂

第九节 赵州之大志鸿望

第十节 王镕之参禅

第十一节 《古尊宿语录》之记事

第十二节 《古尊宿语录》之记事可疑

第十三节 赵州私淑三祖

第十四节 不二之大道

第十五节 赵州无滋味之语

第十六节 赵州吃茶去之因缘

第十七节 赵州之真赞

第二十三章 子湖利踪、陈尊宿、石霜庆诸等

第一节 子湖利踪

第二节 子湖之狗

第三节 神力子湖之因缘

第四节 子湖之法门

第五节 信行一致之唱导

第六节 唐室之衰微

第七节 岩头之全豁

第八节 岩头之住山

第九节 岩头之素养与《涅槃经》之活用

第十节 睦州陈尊宿有陈蒲鞋之称

第十一节 陈尊宿之语句

第十二节 陈尊宿之活机

第十三节 现成公案

第十四节 石霜之庆诸

第十五节 石霜之枯木案

第十六节 夹山善会

第十七节 《联灯》记事之疑议

第十八节 夹山之语句

第十九节 夹山之格言“杀人刀、活人剑”

第二十节 慈云之楚南

第二十一节 无著文喜

第二十二节 《五灯会元》之误谬

第二十三节 《会元》之蛇足

第二十四节 唐末之禅弊

第二十五节 施设机关

第二十六节 坐脱立亡与奇言畸行

第二十七节 看话禅之萌芽

第二十四章 云居道膺、曹山本寂之门风,唐之诸居士

第一节 云居道膺

第二节 云居之力量

第三节 锺传并成汭之归向

第四节 《五灯会元》之蛇足

第五节 云居之宗乘

第六节 云居之行履

第七节 曹山本寂

第八节 曹山与正偏五位

第九节 五位之图

第十节 曹山正偏之说明

第十一节 五位之应用

第十二节 将先哲之语句配当五位

第十三节 五位与五卦

第十四节 三种堕

第十五节 四异类

第十六节 三燃灯

第十七节 唐代之诸居士其一崔群

第十八节 南泉门下之陆亘

第十九节 药山门下之于

第二十节 沩山门下之王敬初

第二十一节 睦州门下之陈操

第二十二节 仰山门下之陆希声

第二十三节 石霜门下之张拙

第二十四节 无住门下之杜鸿渐

第二十五节 帝王之参禅

第二十六节 显官之参禅

第二十七节 道原《传灯》之缺点

第二十八节 丰干之疯狂

第二十九节 寒山与寒山诗

第三十节 拾得与其诗

第三十一节 寒山、拾得为应化之说无其理由

第三十二节 寒山诗所现之思想

第三十三节 寒山之阅历

第三十四节 寒山嗜黄老

第三十五节 寒山信佛教

第三十六节 寒山之厌世主义

第三十七节 寒山之自适

第三十八节 寒山乐自然与无为

第三十九节 寒山与禅

第四十节 丰干与拾得之诗

第四十一节 布袋

第四十二节 布袋之偈

第二十五章 雪峰义存与玄沙师备之法门

第一节 五代时天台宗之衰微

第二节 华严宗之隆污

第三节 法相宗之变迁

第四节 律宗之变迁

第五节 三论宗之兴废

第六节 真言宗之趋势

第七节 基督教之布教

第八节 景教碑

第九节 雪峰义存

第十节 三到投子、九至洞山

第十一节 雪峰之住山

第十二节 僖宗帝之崇信

第十三节 王审知之归崇

第十四节 雪峰之法道

第十五节 雪峰、玄沙与达磨禅

第十六节 雪峰、玄沙与从上之祖师

第十七节 玄沙之生死观

第十八节 雪峰之语句

第十九节 雪峰之接化

第二十节 玄沙师备

第二十一节 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

第二十二节 三白纸之因缘

第二十三节 玄沙之说法

第二十四节 玄沙之力量

第二十五节 玄沙说自性最巧妙

第二十六节 玄沙之三句

第二十七节 三句之颂

第二十八节 三机佛性

第二十九节 达磨之偈

第三十节 肇法师之偈

第三十一节 曹溪竖拂子

第三十二节 三种病人

第二十六章 投子大同、大随法真、三圣慧然、兴化存奖

第一节 投子大同与罗汉供养之嚆矢

第二节 投子斩钉截铁之句

第三节 大随法真

第四节 法真之法系

第五节 大随之住山

第六节 蜀王王衍之皈依

第七节 大随活用《华严》

第八节 大随之彻底思想

第九节 个是古佛

第十节 三圣慧然

第十一节 雪峰与三圣

第十二节 兴化存奖

第十三节 庄宗帝之皈依

第十四节 庄宗帝之参禅

第十五节 当时关于嗣法之风习

第二十七章 长庆慧棱、鼓山神晏、镜清道怤

第一节 长庆慧棱

第二节 长庆之住山

第三节 王氏夫人之皈依

第四节 镜清道怤

第五节 道怤之住山与吴越王之归佛

第六节 镜清之语句

第七节 鼓山之神晏

第八节 闽王之崇信

第九节 惠宗之崇信

第十节 鼓山之玄要

第十一节 鼓山之玄风

第十二节 鼓山之法系

第二十八章 云门文偃与罗汉桂琛

第一节 云门文偃

第二节 云门与雪峰

第三节 人天眼目

第四节 广主者刘龑也

第五节 云门与香林明教

第六节 云门之门庭

第七节 云门之泯绝无寄

第八节 云门之格外玄机

第九节 两般二种之病

第十节 云门之一字禅

第十一节 顾鉴咦

第十二节 云门之三句出于德山缘密

第十三节 三句外之诸句

第十四节 看话禅

第十五节 罗汉斋

第十六节 罗汉之桂琛

第十七节 王诚之崇信

第十八节 桂琛之心要

第二十九章 法眼文益之禅风

第一节 法眼文益

第二节 桂琛与文益

第三节 李昪之崇信

第四节 法眼禅教之融合

第五节 法眼之活用《华严》

第六节 法眼《参同契注》

第七节 法眼之啐啄同时

第八节 《宗门十规论》

第九节 五代之看话禅

第十节 当时嗣法之风习

第三十章 风穴延沼与天台德韶

第一节 风穴延沼

第二节 风穴之法系

第三节 《广灯录》之说

第四节 风穴之语要

第五节 风穴之心印

第六节 风穴之用处

第七节 天台德韶

第八节 忠懿王之问法

第九节 天台教之复兴

第十节 天台平实之语要

第十一节 曹溪之真风再起

第三十一章 王侯之归崇与禅门之兴隆

第一节 南唐王李昪

第二节 李璟

第三节 楚王马殷

第四节 吴越王钱镠

第五节 吴越王钱佐

第六节 忠懿王钱俶

第七节 闽王王审知

第八节 王延钧

第九节 南汉王刘龑

第十节 文穆王与忠献王

第十一节 法眼门下与诸王

第四编 禅道烂熟时代(前期)

概 说

第一章 赵宋之勃兴与诸宗之恢复

第一节 宋太祖之佛缘

第二节 造寺度僧

第三节 佛教之保护

第四节 太祖之信仰

第五节 太宗之译经

第六节 太宗之禅机

第二章 永明延寿之宗风及其杂行

第一节 永明延寿

第二节 永明之一百零八件之日课

第三节 念佛之流行

第四节 禅师之净业

第五节 《万善同归集》

第六节 所谓圆修之十义

第七节 永明之折衷综合主义

第八节 祖佛同诠与禅教一致

第九节 大乘诸经皆说一心

第十节 会相归性

第十一节 永明之华严禅

第十二节 列祖之列名及其语句

第十三节 四祖、五祖之语要

第十四节 青原之法语

第十五节 永明之著作

第三章 首山省念之禅与道原之《传灯录》

第一节 首山省念

第二节 首山之住持开法

第三节 首山之门风

第四节 首山之三句与诸著语

第五节 真宗帝之保护佛教

第六节 道原之《传灯录》

第七节 《传灯录》跋文之误谬

第八节 杨亿之参禅

第四章 汾阳善昭之施设与大阳警玄之门庭

第一节 汾阳善昭

第二节 汾阳与首山

第三节 汾阳之住山

第四节 汾阳之末后

第五节 关于汾阳之怪谈

第六节 汾阳之思想

第七节 三诀三句三玄三要

第八节 四转语与四喝

第九节 四宾主与五位

第十节 六相与十智同真

第十一节 十八问

第十二节 汾阳颂古之权舆

第十三节 临济宗之烂熟

第十四节 同安丕

第十五节 同安志

第十六节 梁山观

第十七节 大阳警玄

第十八节 大阳之语要

第十九节 大阳之三句

第二十节 大阳与浮山之关系

第五章 天台教观之复兴与禅者教家之相互交涉

第一节 螺溪义寂

第二节 义通

第三节 四明知礼与山外派之论争

第四节 知礼之徽号与入寂

第五节 遵式

第六节 山外派之晤恩

第七节 孤山智圆

第八节 禅者之教学

第九节 教者之禅学

第六章 雪窦重显之颂古及其流弊

第一节 香林澄远

第二节 智门光祚

第三节 雪窦重显

第四节 重显与智门

第五节 雪窦之开法

第六节 对于雪窦颂古之非难

第七节 雪窦之语要

第八节 雪窦重显之法系

第七章 慈明楚圆与黄龙、杨岐之二派

第一节 仁宗之归佛

第二节 慈明楚圆

第三节 《禅林僧宝传》之误记

第四节 楚圆与杨大年

第五节 慈明与洞山晓聪

第六节 住山

第七节 楚圆之顺世

第八节 楚圆之玄风

第九节 当时之禅弊

第十节 牧童之歌

第十一节 李遵勗之《广灯录》

第十二节 李遵勗之参学

第十三节 李遵勗之末后

第八章 荐福承古之异彩

第一节 荐福承古

第二节 承古与范仲淹

第三节 承古之息心休歇

第四节 宗弊之指摘

第五节 《知见谣》

第六节 承古之嗣法

第七节 嗣法问题

第八节 关于三玄之论议与慧洪之妄评

第九章 琅琊慧觉之门庭

第一节 琅琊慧觉

第二节 琅琊之思想

第三节 琅琊之识见

第四节 范仲淹之玄学

第十章 杨岐、黄龙二派之祖

第一节 杨岐方会

第二节 慈明婆

第三节 杨岐住山

第四节 杨岐之家风

第五节 杨岐之禅

第六节 黄龙慧南

第七节 黄龙与云峰

第八节 黄龙与慈明

第九节 黄龙之嗣法

第十节 黄龙之入狱

第十一节 黄龙之心操

第十二节 为人之法

第十三节 黄龙之三关

第十四节 黄龙之藻思

第十一章 圆通居讷与育王怀琏

第一节 圆通居讷

第二节 居讷之道誉

第三节 居讷与欧阳修

第四节 华严修颙与欧阳修

第五节 程师孟、苏洵、刘述

第六节 居讷之语句

第七节 大觉怀琏

第八节 大觉之才器

第九节 仁宗之参学

第十节 大觉与云居晓舜

第十一节 育王住山

第十二节 大觉之法语

第十三节 道隆与仁宗

第十二章 明教契嵩之修史

第一节 佛日契嵩

第二节 契嵩之《传法正宗记》

第三节 契嵩之道声

第四节 契嵩之思想

第五节 契嵩与李觏

第十三章 浮山法远之《九带》

第一节 浮山法远

第二节 浮山与叶县

第三节 浮山之出世开法

第四节 浮山与欧阳修

第五节 浮山之行业

第六节 浮山之《九带》

第十四章 金山昙颖与天衣义怀

第一节 金山昙颖

第二节 李端愿与昙颖

第三节 王曙、夏竦、李端懿

第四节 昙颖之住持与迁化

第五节 《性辩》

第六节 天衣义怀

第七节 天衣之扬化

第八节 天衣之宗乘

第九节 天衣之净业

第十节 《唯心净土文》

第十一节 天衣为净禅兼修之作俑者

第十二节 杨杰之禅学

第十三节 杨杰之念佛

第十五章 朝臣之参禅

第一节 英宗与神宗之奉佛

第二节 赵之参禅

第三节 富弼之玄学

第四节 许式之参学

第十六章 投子义青与曹洞禅

第一节 投子义青

第二节 浮山与投子

第三节 投子之开法

第四节 投子之锦心襕肠

第五节 大阳、投子之付法与永平门下之传说

第六节 洞上室内之秘传

第七节 批判

第八节 大阳之法嗣

第九节 《洞上金刚杵》与《永平广录》之记事

第十节 确实之投子行状

第十一节 《投子语录》之明证

第十二节 大阳传

第十三节 面山之批议

第十四节 面山之误谬

第十五节 关于大阳年龄面山之错误

第十六节 投子得法在浮山之晚年

第十七节 实行看话之明证

第十七章 圆照宗本与东林常聪

第一节 圆照宗本

第二节 宗本之出世

第三节 宗本与神宗、哲宗两帝

第四节 宗本与高丽之义天

第五节 宗本之感化

第六节 宗本与圆融教

第七节 宗本之念佛

第八节 宗本密修净业

第九节 东林常聪

第十节 常聪之开堂

第十一节 常聪之徽号

第十二节 常聪之思想

第十三节 常聪与苏东坡

第十四节 苏东坡之念佛禅

第十五节 佛印与东坡

第十六节 苏东坡之参学

第十七节 东坡之游戏三昧

第十八节 佛印了元

第十九节 了元之演法与张方平之归佛

第二十节 了元与义天

第二十一节 了元与王韶

第二十二节 苏东坡之了元赞

第二十三节 了元与周茂叔

第二十四节 了元与苏辙

第十八章 净因道臻与智海本逸

第一节 净因道臻

第二节 道臻之思想与力量

第三节 智海本逸

第四节 本逸之《祖堂联芳颂》

第五节 刘经臣之参禅

第十九章 长芦法秀与芙蓉道楷

第一节 长芦法秀

第二节 法秀之遍参

第三节 长芦之住山

第四节 法秀之思想

第五节 法秀与李龙眠

第六节 法秀之机语及其净业

第七节 佛国惟白之《续灯录》

第八节 二禅八律

第九节 芙蓉道楷

第十节 道楷之玄风

第十一节 道楷之高风清节

第十二节 道楷之词藻

第十三节 《祇园正仪》

第十四节 道楷与高世则、杨杰、韩琦

第二十章 晦堂祖心、真净克文、兜率从悦

第一节 晦堂祖心

第二节 祖心之好学与接人之方便

第三节 晦堂之号

第四节 示谢景温法语

第五节 祖心之闲雅

第六节 祖心与黄庭坚

第七节 祖心平实明确之语

第八节 黄庭坚略传

第九节 黄庭坚之参禅

第十节 黄庭坚之《临济宗旨论》

第十一节 真净克文

第十二节 克文与黄龙慧南

第十三节 克文之住山与王安石

第十四节 克文之言行

第十五节 克文与朱世英

第十六节 克文之思想

第十七节 兜率从悦

第十八节 兜率之开堂与兜率之三关

第十九节 张商英

第二十节 张商英之参学

第二十一节 张商英与圆悟克勤

第二十二节 张商英与大慧宗杲

第二十三节 张商英之末后

第二十一章 赵宋之末路

第一节 徽宗帝

第二节 三圣像之安于僧居

第三节 林灵素之道术与徽宗

第四节 改佛为道

第五节 永道之上表与佛教之恢复

第六节 金人勃兴与宋之灭亡

第二十二章 五祖法演与石门慧洪

第一节 五祖法演

第二节 五祖法演与白云守端

第三节 法演之开堂说法

第四节 法演之用心

第五节 法演之思想

第六节 法嗣书之体段

第七节 石门慧洪

第八节 慧洪之出世及其入狱

第九节 慧洪之荣誉及其配流

第十节 慧洪之再入狱

第十一节 慧洪之释放

第十二节 慧洪之晚年

第十三节 慧洪之性行

第十四节 慧洪之天才

第十五节 慧洪之思想

第十六节 当时之弊习

第十七节 钩章棘句

第十八节 禅林之净土观

第十九节 当时之佛殿

第二十节 陈瓘

第二十一节 陈瓘之《三千有门颂》并参禅

第二十三章 五祖门下之三佛

第一节 圆悟克勤

第二节 圆悟与五祖

第三节 圆悟之开化

第四节 圆悟之对机设化

第五节 张浚

第六节 张浚之参禅

第七节 徐俯

第八节 徐俯与灵源惟清

第九节 李弥逊

第十节 圆悟之思想

第十一节 圆悟之心要

第十二节 圆悟之生死观

第十三节 圆悟之宗旨

第十四节 圆悟之工夫

第十五节 达磨胎息之说

第十六节 看话禅之变化

第十七节 圆悟之《碧岩集》

第十八节 《碧岩集》之杜撰

第十九节 文殊与无著之问答及其伪作之证

第二十节 《广清凉传》之伪托

第二十一节 《五灯会元》之误记

第二十二节 圆悟与宗弊

第二十三节 佛鉴惠懃

第二十四节 佛鉴之出世

第二十五节 佛眼清远

第二十六节 佛眼与五祖

第二十七节 佛眼之操守

第二十八节 冯楫之参禅

第二十九节 冯楫之净业

第三十节 看话之弊与三自省察

第三十一节 佛眼之心要

第三十二节 佛眼坐禅之偈

第二十四章 长芦宗赜与长芦清了之念佛禅

第一节 宋之南迁与灵芝元照之净业

第二节 元照念佛之意义

第三节 《无量寿佛赞》与谤禅之偈

第四节 三圣立像记

第五节 长芦宗赜

第六节 莲华净土念佛社

第七节 《莲华胜会录》

第八节 《念佛防退方便文》与《劝念佛颂》

第九节 禅净关系论

第十节 劝孝文

第十一节 《禅苑清规》与《坐禅仪》

第十二节 念佛念诵文

第十三节 死心悟新

第十四节 死心之开堂

第十五节 死心之警戒

第十六节 参禅法与人生观

第十七节 四转语、三问、劝念佛

第十八节 长芦清了

第十九节 长芦住山

第二十节 《戒杀文》

第二十一节 清了之道誉

第二十二节 清了之思想

第二十三节 末后之用心

第二十四节 《信心铭拈提》

第二十五节 斥大慧辈示正知正见

第二十六节 《净土宗要》

第二十七节 念佛公案

第二十八节 慈受怀深

第二十九节 慈受与佛鉴

第三十节 退步之偈

第三十一节 慈受之思想

第三十二节 慈受之厌世

第三十三节 念弥陀颂

第三十四节 王旦之净业

第三十五节 文彦博之念佛

第三十六节 王日休之往生

第二十五章 宋儒之道学

第一节 周茂叔

第二节 周茂叔之参禅

第三节 《太极图》与陈抟

第四节 陈抟之《易》学

第五节 《太极图》出于河上公说

第六节 《归元直指集》之传说

第七节 《太极图说》

第八节 《通书》

第九节 周茂叔之襟怀

第十节 邵雍

第十一节 邵雍之言行

第十二节 《先天图》

第十三节 邵雍之独断

第十四节 程颢

第十五节 程颢之人物

第十六节 程颢之学风

第十七节 程颢之学与禅

第十八节 程颐

第十九节 洛党、川党

第二十节 程颐之资性

第二十一节 程颐之言行

第二十二节 程颐与灵源

第二十三节 游酢

第二十四节 游酢之参禅

第二十五节 谢良佐

第二十六节 辨儒禅之相违

第二十七节 杨时

第二十八节 杨时之禅

第二十六章 北宋之居士

第一节 郭祥正

第二节 苏辙

第三节 胡安国

第四节 范致虚

第五节 吴居厚

第六节 彭汝霖

第七节 韩驹

第八节 刘安世

第九节 李纲

第五编 禅道烂熟时代(后期)

概 说

第一章 宋室之南迁

第一节 高宗帝

第二节 高宗帝之归佛

第三节 清闲钱

第四节 高宗与佛果克勤

第五节 五山十刹

第二章 天童正觉与大慧宗杲之对立

第一节 天童正觉

第二节 丹霞子淳与长芦清了

第三节 正觉之游化

第四节 天童之住山与金人之侵犯

第五节 正觉之德化

第六节 一代提唱之法门

第七节 默照禅之内容

第八节 正觉之生死观

第九节 宏智《广录》之序

第十节 大慧宗杲

第十一节 参湛堂文准

第十二节 宗杲与圆悟克勤

第十三节 宗杲之说法

第十四节 宗杲之逸格

第十五节 张九成之参学游方

第十六节 张九成与大慧宗杲

第十七节 横浦僧舍之自适

第十八节 九成之救民及其著书

第十九节 张九成之禅

第二十节 克勤、宗杲门下之禅弊

第二十一节 李邴之参学

第二十二节 李光

第二十三节 吕本中

第二十四节 秦国太夫人与诸名士之问法

第二十五节 宗杲之接化手段

第二十六节 宗杲之作略

第二十七节 宗杲与韩驹

第二十八节 看话禅之转变

第二十九节 公案提撕之目的

第三十节 宗杲之唯心观与非唯心观的思想

第三十一节 宗杲之幽灵谈

第三十二节 排击默照禅

第三十三节 正觉之默照禅是达磨之真诀

第三十四节 宗杲之排击与正觉之态度

第三十五节 朱子与大慧书

第三章 孝宗帝与诸山长老

第一节 孝宗帝之归佛

第二节 孝宗帝与若讷

第三节 德光与宝印

第四节 《原道论》并《圆觉经注》

第五节 慧远与圆悟

第六节 慧远与大慧之相见并宗琏之归依

第七节 慧远之道声与示寂

第八节 慧远之家风

第九节 当时之禅风

第十节 僧蜡及嗣书授受之考证

第十一节 曾开

第十二节 知府葛郯与尚书沈介

第十三节 德光之寻师问法

第十四节 德光与大慧

第十五节 德光之风格

第十六节 德光之门风

第十七节 宝印之游化

第十八节 宝印与孝宗帝

第四章 天童如净与万松行秀之真风

第一节 天童如净

第二节 如净宗风之特色只管打坐

第三节 如净之坐禅与接化之悃切

第四节 慕古之宗风

第五节 当时之禅弊与僧风之颓废

第六节 如净之思想

第七节 如净之机用

第八节 如净之独断及排斥五家宗风之要点

第九节 如净之所信与禅院之规矩

第十节 宋为诸教融合之时代

第十一节 面授嗣法之重视及嗣书之多种

第十二节 嗣书形式与洞下嗣书

第十三节 诸佛之嗣法及嗣书之制作

第十四节 如净传

第十五节 万松行秀之风格与著书

第十六节 行秀之教说

第十七节 入寂年代

第十八节 行秀之法系

第十九节 耶律楚材与成吉思汗

第二十节 楚材之参学

第二十一节 楚材之伟功

第二十二节 皇后称制与耶律楚材

第二十三节 李纯甫之《鸣道集说》

第五章 径山师范之三教融合

第一节 无准师范

第二节 师范之省悟

第三节 四明之自适

第四节 径山之建立

第五节 师范之襟度与恶弊

第六节 师范之思想

第七节 歇心之说与学道之病

第六章 南宋俗士之参禅与朱、陆二大儒之学风

第一节 钱端礼

第二节 端礼之参禅

第三节 钱象祖之参禅

第四节 潘良贵

第五节 李浩

第六节 李浩之参禅

第七节 张磁

第八节 张栻

第九节 张栻之禅偈

第十节 朱熹

第十一节 朱子之政治生涯

第十二节 朱子之失意及其著书

第十三节 朱学与禅

第十四节 性善说与静坐

第十五节 朱熹之参学

第十六节 陆九渊

第十七节 陆九渊之学说与禅

第十八节 朱、陆二家之学风

第十九节 引导学者之态度

第二十节 良知说与心即理说

第二十一节 凡圣一同之说

第六编 禅道衰落时代

概 说

第一章 元初佛教与佛、道二教之争

第一节 大元之建国

第二节 僧、道二家之邪正辨析

第三节 世祖帝之信佛

第四节 国师发思八

第五节 刘秉忠

第六节 元代基督教之传播

第七节 印简

第八节 简之大悟

第九节 忽必烈之受戒

第二章 万松门下,并径山妙高

第一节 开觉寺祥迈

第二节 药师院从伦

第三节 资圣寺至温

第四节 径山妙高

第五节 妙高与教者之对论

第三章 雪岩祖钦之道学

第一节 雪岩祖钦

第二节 祖钦之儒释一致说

第三节 彻底之心即理说

第四节 高峰原妙

第五节 龙须之三关语

第六节 原妙之家风

第四章 天目中峰之禅净融合

第一节 历代帝王之外护

第二节 中峰明本

第三节 明本之逸格

第四节 中佳之住庵与著书

第五节 教化与想象

第六节 明本之教说

第七节 明本之厌世观

第八节 明本之识见与善恶之定义

第九节 明本之修行论

第十节 明本之看话禅

第十一节 明本之中心思想

第十二节 明本之念佛

第十三节 当时之祈祷与常用诸经

第十四节 师资付法之紊乱

第十五节 高丽王子王璋

第十六节 脱欢与孟頫

第十七节 孟頫之问法

第十八节 瞿霆发之参禅

第十九节 参学之诸士

第五章 元叟行端

第一节 元叟行端

第二节 行端之道友

第三节 行端之演化

第四节 行端之行持

第五节 年代考证并行端之思想

第六章 天如惟则之阳禅阴净

第一节 历代帝王之奉佛

第二节 笑隐大

第三节 堕落之佛事

第四节 天如惟则之思想

第五节 泛神的佛陀观与绝对心之说

第六节 苦乐之解脱观

第七节 游魂说

第八节 最后之志愿

第九节 念佛于禅者为必要

第十节 一心十界说与禅净合一说

第七章 石屋清珙之清逸

第一节 石屋清珙

第二节 天湖庵山居之歌

第三节 枯淡的清珙

第四节 天湖住庵之年代

第五节 学道之用心

第六节 上堂法语

第七节 山居之诗趣

第八章 楚石梵琦

第一节 楚石梵琦

第二节 堂塔造佛之行业

第三节 辨核鬼神之理

第四节 梵琦之性行与思想

第五节 梵琦之心要与泛神的宇宙观

第六节 教禅一如之说

第七节 当时之宗弊

第八节 梵琦之净土诗

第九章 明初之佛教

第一节 明太祖朱元璋

第二节 太祖之教化治政

第三节 大明之宗教法案

第四节 申明佛教榜册

第五节 僧侣之带妻

第六节 太祖与宋濂

第七节 宋濂之参禅

第八节 宋濂之思想

第九节 天界寺慧昙

第十节 慧昙与太祖

第十一节 慧昙之性行

第十二节 宗泐之逸脱

第十三节 《赞佛乐章》

第十四节 宗泐之晚年

第十五节 宗泐之年代

第十章 恕中无愠之情操

第一节 恕中无愠

第二节 瑞岩之三关

第三节 愠之道誉

第四节 愠之性行

第五节 日本国王

第六节 愠之思想

第七节 愠之迷信

第八节 往生净土之思想

第九节 当时之禅病

第十一章 成祖帝之刻藏

第一节 太宗之即位

第二节 尚师哈立麻

第三节 编纂与刻藏

第四节 道衍之风格

第五节 道衍之军功

第六节 道衍之守节

第七节 斥儒士之破佛

第十二章 呆庵普庄之纯禅

第一节 呆庵普庄

第二节 普庄之德化

第三节 庄之道誉

第四节 《呆庵歌》

第五节 普庄之思想

第六节 了堂唯一与普庄

第七节 普庄之家风

第八节 来复参禅之心要

第九节 来复之禅要

第十节 蜀王与晋王

第十三章 天界道成与曹洞禅

第一节 雪庭福裕

第二节 福裕之法德

第三节 雪轩道成

第四节 道成之道誉

第五节 道成之演化

第六节 入寂与日本使僧之年代

第七节 道成之思想

第十四章 念佛公案之流行

第一节 楚山绍琦

第二节 绍琦之修道

第三节 琦之生死观

第四节 念佛公案禅

第十五章 空谷景隆与毒峰季善之念佛禅

第一节 空谷景隆

第二节 看话之要

第三节 看话之不用与念佛之至要

第四节 《尚直编》

第五节 毒峰季善

第六节 劝学人苦行

第七节 善念佛禅之唱导

第十六章 明初之诸儒

第一节 吴与弼

第二节 英宗帝之眷遇

第三节 与弼之思想

第四节 天命说之妄信

第五节 薛瑄

第六节 薛瑄之廉直

第七节 薛瑄之思想

第十七章 王阳明学派之前茅

第一节 陈献章

第二节 献章之学

第三节 如同禅之静坐

第四节 献章之学说与禅

第五节 胡居仁之性行

第六节 居仁之儒佛观

第七节 诬禅家心性之说

第八节 妄断老释之说

第九节 持敬说与纯善说

第十节 娄 谅

第十一节 谅之学说与谢复之知行合一说

第十八章 王阳明之心学

第一节 王守仁

第二节 守仁之性善说

第三节 良知说

第四节 格物致知与心即理之说

第五节 知行合一说

第六节 静坐与事上磨炼之说

第七节 良知与形骸

第八节 禅学之素养与讲友

第九节 禅学之造诣

第十九章 王门高弟及其末流(第一)

第一节 钱德洪

第二节 道破王学之真髓

第三节 王畿

第四节 畿之良知说

第五节 王畿之学风

第六节 三种之悟入

第七节 调息说与知行合一说

第八节 欧阳德与聂豹

第九节 罗洪与刘文敏

第十节 王时槐

第十一节 万廷言与胡直

第十二节 耿定向与焦竑

第二十章 王门高弟及其末流(第二)

第一节 王艮之学风

第二节 艮门下之禅化

第三节 罗汝芳

第四节 汝芳之学与祖师禅

第五节 周汝登之学风与陶望龄之学说

第二十一章 笑岩德宝等之念佛禅与喇嘛教之流行

第一节 宪宗帝与喇嘛僧

第二节 武宗帝之崇佛

第三节 世宗帝之毁佛

第四节 天琦本瑞

第五节 本瑞之看话禅

第六节 法舟道济

第七节 陆光祖

第八节 道济之思想

第九节 道济之道风

第十节 月泉法聚

第十一节 法聚之风格

第十二节 古音净琴

第十三节 笑岩德宝

第十四节 祖道之衰颓与喇嘛教之影响

第十五节 德宝之净土诗

第二十二章 无明慧经与明末之诸禅师

第一节 穆宗与神宗

第二节 清太祖

第三节 明之灭亡

第四节 寿昌寺慧经

第五节 慧经之道行

第六节 示寂之年代

第七节 慧经之念佛法要

第八节 慧经之思想

第九节 看话工夫与五宗总颂

第十节 云谷法会

第十一节 法会之开化

第十二节 袁黄与诸士之问法

第十三节 袁黄

第十四节 袁黄之治绩

第十五节 印刻藏经之发愿

第十六节 黄诫子文

第二十三章 无异元来与湛然圆澄

第一节 无异元来

第二节 元来之游化

第三节 来之孝养

第四节 来之法德

第五节 来之《宗教通说》

第六节 元来门下之黄端伯

第七节 余大成

第八节 元来之家风

第九节 元来之杂行

第十节 云栖祩宏

第十一节 诸名士之参问

第十二节 祩宏之风格

第十三节 宏之著述

第十四节 宏之思想

第十五节 宏之迷信

第十六节 宏之念佛观

第十七节 念佛之居士

第十八节 湛然圆澄

第十九节 大觉方念与圆澄

第二十节 澄门下之居士

第二十一节 圆澄之法系

第二十二节 一心之法门

第二十三节 澄之念佛观

第二十四节 僧风之败颓

第二十五节 朝鲜人所见闻之僧风

第二十四章 达观真可与憨山德清

第一节 达观真可

第二节 真可之护法

第三节 真可之行持

第四节 真可之守节

第五节 真可之志操

第六节 无嗣法之真可

第七节 门下之居士

第八节 宿业观与性有情无之说

第九节 性情之说

第十节 唯心解脱说与空观

第十一节 真可之思想

第十二节 生物论

第十三节 知行合一说之批判与念佛观

第十四节 真可之观音信仰

第十五节 水斋之流行

第十六节 诸宗调和之礼佛仪式

第十七节 憨山德清

第十八节 妙峰与德清

第十九节 德清之印证

第二十节 德清之修道

第二十一节 五台之无遮会

第二十二节 德清之法难

第二十三节 谪处中之消息

第二十四节 德清之行化与著书

第二十五节 私淑清之儒士

第二十六节 德清之念佛公案

第二十七节 净业之劝奖

第二十八节 念佛之三观具足说

第二十九节 德清之造诣

第三十节 坐禅入定之说与挽回祖道之功绩

第二十五章 鼓山元贤

第一节 鼓山元贤

第二节 著述并示寂

第三节 元贤之风格

第四节 元贤接化之手段

第五节 元贤之三玄三要说

第六节 《宝镜三昧》作者之考证

第七节 元贤之《五位图说》

第八节 儒释一致说与格物论

第九节 元贤之老庄观

第十节 论时代之弊习

第十一节 寺院之穷状

第二十六章 密云圆悟与费隐通容

第一节 密云圆悟

第二节 圆悟之木头禅

第三节 圆悟之思想

第四节 生死观

第五节 大尊贵生

第六节 圆悟父子之诤论

第七节 《五宗原》之宗旨

第八节 法藏之讹谬

第九节 讽刺圆悟

第十节 圆悟之驳论

第十一节 汉月法藏与潭吉弘忍

第十二节 费隐通容

第十三节 通容之思想

第十四节 《五灯严统》之伪谬

第十五节 圆悟父子与天主教

第十六节 通容与通忍之诤论

第十七节 通容与道忞之纷诤

第十八节 通容与玉林通琇及瑞白明雪

第二十七章 清初皇帝与禅匠

第一节 清初之皇帝

第二节 太宗皇太极

第三节 世祖与禅

第四节 木陈道忞

第五节 山晓本晳与旅庵

第六节 玉林通琇

第七节 通琇之思想

第八节溪行森

第二十八章 为霖道霈与白岩净符

第一节 为霖道霈小传

第二节 道霈之思想

第三节 道霈之戒论与祈祷

第四节 道霈之垂问与宗弊

第五节 嗣法问题

第六节 白岩净符

第二十九章 圣祖表章朱学与世宗之喇嘛禅

第一节 圣祖

第二节 圣祖与禅

第三节 世宗之禅学

第四节 世宗与禅僧

第五节 《御选语录》之内容

第六节 世宗之语句

第七节 世宗与密云圆悟父子之诤

第八节 世宗之子弟与鄂尔泰、张廷玉

第三十章 心学之衰颓与禅学思想之没落

第一节 高宗之治世与文武之伟业

第二节 高宗之参禅

第三节 汉学之主唱与顾炎武

第四节 阎若璩与胡渭、毛奇龄

第五节 黄宗羲之创唱史学与王、颜二氏之排斥宋学

第六节 惠栋与戴震之考证学

第七节 汉学之衰亡与禅学之终结

结言

绛云赘语

中国禅学思想史是2017年由大象出版社出版,作者[日]忽滑谷快天。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禅学思想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十五堂中国哲学课 电子书
本书共包括十五堂课内容,分别是:天与人、古与今、阴与阳、生与克、是与非、真与假、知与行、善与恶、义与利、德与才、和与同、治与乱、民本与任贤、礼与法、小廉与大同。
中国幸福指数报告(2011~2015) 电子书
“十二五”期间,中国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政策、思路、方式,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着力开拓发展新空间、激发新动力,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人民福祉有了新的提升。本书在对幸福指数概念等基础性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依据所构建的客观福祉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政府公开的统计数据对中国2011
中国伦理学史 电子书
本书内容分“先秦创始时代”“汉唐继承时代”“宋明理学时代”三期,具体章节包括孔子、子思、孟子、荀子、老子、庄子、许行、墨子、淮南子、董仲舒、清谈家之人生观等。
中国美学(第8辑) 电子书
《中国美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本书是第八辑。
中国佛学(总第47期) 电子书
中国佛学院主办刊物,本册是第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