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儒生的社会角色

两汉儒生的社会角色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从儒生的生存状况出发考察儒学的发展,研究中国文化传承的全新视角,具有启发性。

内容简介

本书着眼于儒生群体及汉代社会的历史视野,将研究的视点定格为汉代儒生的社会活动。采用历时性研究方法,从缕述儒生的渊源入手,勾画出汉代儒生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轨迹,在分类描述的基础上,对儒生群体的整体特征及其在政治、经济、礼制、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社会活动都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

作者简介

作者禹平,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化系主任。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两汉儒生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先秦的儒生

第二节 秦朝的儒生

第二章 两汉儒生的分类

第一节 汉代人对儒生的分类

第二节 今人关于两汉儒生分类问题的阐述

第三节 本书关于汉代儒生分类问题的基本看法

第三章 两汉儒生群体社会角色的构成及变化

第一节 儒生群体社会角色的构成情况

第二节 两汉儒生群体总量变化的阶段性特点

第三节 两汉儒生地域分布的一般特征

第四章 儒生与两汉政治统治

第一节 建言议政

第二节 参与行政管理

第三节 儒生在西汉统治集团内从边缘到核心的地位变化

第五章 儒生与两汉社会经济

第一节 参与国家经济政策的议定

第二节 从事经济事务管理

第三节 经营生计活动

第六章 儒生与两汉礼制建设

第一节 儒生与汉初至宣帝时期礼制的建立

第二节 元帝到新莽时期的礼制变革

第三节 儒生与东汉时期的礼制完善

第七章 儒生与两汉文化教育

第一节 儒生的经学传承活动

第二节 儒生的著书立说

第三节 儒生保存整理典籍文献的活动

第四节 儒生与两汉文化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两汉儒生的社会角色是2012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禹平。

得书感谢您对《两汉儒生的社会角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适生于社会科学的因果理论和因果推理 电子书
本书以社会科学哲学中的可操控性理论和机制论的对立和互补理论为主线,从证据理论的角度分析两者在因果性问题上的融贯,以概率论为基础探讨推进因果推理的路径,并在因果建模的实践中深化对因果性概念的理解。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电子书
《马克思主义简明读本》系列丛书是专门为读者组织编写的一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通俗理论读物,本系列丛书紧紧围绕十八大精神,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引导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理论和制度,引导读者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天变与日常:近代社会转型中的华北泰山信仰 电子书
在近代华北社会中,泰山信仰既是清廷实施“神道设教”的政治手段,又是民众应对日常生活困境的文化传统。由于西方文明的刺激,近代中国出现了社会转型与文化焦虑,泰山信仰礼俗自清末以降不断遭到知识界的批判、基督宗教的敌视与政府的强制改造。在内外交困之中,泰山信仰仍滋润着华北民众的日常生活,并呈现更为丰富的文化面相。本书从区域社会与日常生活的角度,探讨了近代华北泰山信仰的演进及其境遇,从一个侧面揭示近代华北社
黑格尔的社会哲学.现代社会政治理论译丛 电子书
本书分为两部分,不仅希望对黑格尔的社会哲学加以剖析和阐明,而且更希望探讨他对当代哲学的相关性与重要性,试图指出黑格尔如何为我们反省若干当代问题、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思考提供凭借。
重审中国的“近代”:在思想与社会之间(学科、知识与近代中国研究书系) 电子书
回顾近四十年来的中国历史学,社会史兴起于前十年,概念史凸显于后十年。社会史探究文本背后的情境,概念史聚焦于文本的语言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