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科时代的通才教育:以清华大学为考察中心(1925—1937)

分科时代的通才教育:以清华大学为考察中心(1925—1937)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从这对互补共生关系入手,以清华大学为例,探索了1925-193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

内容简介

分科制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体制自建立以来所沿袭的传统,而通才教育为应对分科制弊端,弥补人才培养方面视野狭窄的不足而生。作者从这对互补共生关系入手,以清华大学为例,探索了1925-193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一)

(二)

(三)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状况综述

三、研究视角和方法

第一章 改办大学受挫与新大学制度的酝酿

第一节 留美预备学校概况

第二节 改办大学受挫与新大学制度的酝酿

第二章 “造就领袖人才”:新大学制度的尝试与通才教育

第一节 新大学教育宗旨和方针的确立

第二节 新大学学制与课程设置

第三节 选拔可造之才

第四节 教学方法的探索

第五节 新大学制度在争议中停顿

一、各方对新大学制度的反应

二、教务长张彭春辞职与新大学制度停顿

第三章 改弦易辙:学系制下通才教育模式的探索

第一节 学系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学制修改与课程设置

第三节 文理兼重与人才选拔

第四节 教学活动与人格培养

第四章 谋求“学术独立”:罗家伦长校时期的通才教育

第一节 罗家伦长校及其通才教育理念

第二节 课程设置的系统化

一、公共必修课程

二、他系必修和选修课程

第三节 招生活动中文理兼重原则的偏离与回归

第四节 “学术化”方针下的教学活动

第五节 学术团体的兴起与知识面扩展

第六节 “纪律化”方针下的人格培养

第五章 探寻“大学之道”:梅贻琦长校时期的通才教育

第一节 梅贻琦长校及其通才教育理念

第二节 施行“大一不分院系”制度

一、“大一不分院系”制度的建立

二、“大一不分院系”制度实施后学生的反应

第三节 课程结构的合理化

第四节 新生招考中的通才标准取向

第五节 教学方法的改进

第六节 师生合作与人格培养

结语

一、分科时代通才教育的特征

二、清华大学实施通才教育的成效

参考文献

一、档案文献与资料汇编

二、校刊及校友出版物

三、日记、书信、回忆录、口述史、文集

四、民国时期报纸、期刊

五、论著

六、学位论文

七、论文

分科时代的通才教育:以清华大学为考察中心(1925—1937)是2017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徐亚玲。

得书感谢您对《分科时代的通才教育:以清华大学为考察中心(1925—1937)》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近代日本对华官派留学史:(1871~1931) 电子书
致世间只知近代有“中国人留日”,却不知“日本人留华”。这本书是研究日本人留华史领域的力作。
南京理工大学史话 电子书
本书概述了学校的基本状况、历史沿革、文化积淀、重大事件、名人学者、发展愿景等内容。
汪伪统治区奴化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 电子书
从初、中、高等教育,社会教育及留日教育等方面论述了汪伪统治区奴化教育的方针政策及具体实施情况,对其教育系统做出了全面阐释。
中国古代图书史:以图书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文化史 电子书
中国古代图书史的宏观研究,以图书为中心的文化史。
秦汉土地制度研究:以简牍材料为中心 电子书
本书结合传世文献,讨论简牍材料中的土地制度,尤其学界存在争议或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