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让南城百姓及其后代自己说话,讲述在这座城市所经历的生活、感受,以及对祖先的记忆。
内容简介
外城也称南城,是相对于内城而言的。清军入关,将京城汉人悉数驱赶到外城,外城从此成为汉人亦即相对于旗人的“民人”聚居之所。
内城在北,外城居南,彼此被一重城墙阻隔,往来的通道只有“前三门”:宣武门、正阳门与崇文门。旗人固然不得随意迁往外城,外城民人想要在内城长久安居也同样困难,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清亡,甚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仍没有彻底打破。
作者访问的诸多人士,汉人后来居住于内城者有之,但旗人却无论宗室平民,尚没找到一例居住于外城者,1950年代之后当然不算。外城是五方辐辏之处,集中了从全国四面八方迁移而来的商人、小手工业者和从事五行八作的百姓;外城还是各地官僚、士子汇聚的中心,是自辛亥革命以来各种暗流涌动的革命思潮的策源地。外城还有林立的戏台、酒楼、饭店和妓院,是京城最热闹的娱乐场所。
此次修订,在原书基础上,又增添了三篇访谈。同时,对于原有的部分访谈,增加了后来回访的一些内容。
作者简介
作者定宜庄,女,满族,北京市人。1968年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插队,1974年回城。先后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获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业为清史、满族史。著有《中国知青事典》(与刘小萌、史卫民、何岚合著)《清代八旗驻防研究》《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序言
一、“天留忠骨伴将军”
(一)佘幼芝口述
(二)张有强(化名)口述
(三)有关佘家守墓十七代史事考(2008年)
1.清代至民国文人对佘义士史事的记载
2.关于袁崇焕的籍贯
3.其他
4.张伯桢史事补记(2015年)
附录 重修广东旧义园记(同治七年)
二、人生行脚的常态——乐崇辉、刘玉梅口述
1. 从北京到台湾
2. 台湾的同仁堂
3. 复兴同仁堂
三、阅尽人间春色——刘曾复口述
(一)白首龟年识古津
1.我家来北京的原因
2.说说我上学的事
3.我的姐弟和老伴
4.儿时印象
5.我学戏就从这个渊源来的
6.两个否定太重要了
7.京剧的原则
8.北京的戏园子
9.角儿的故事
(二)闻道浮生戏一场
1.关于《同光十三绝》
2.角儿逸事
3.我跟王荣山学戏
4.几个关于京剧的常识问题
(三)城南杂谭
四、氍毹悲欢数十载——马氏三兄弟口述
(一)马崇年、马崇禧口述
1.爷爷奶奶家与姥姥家
2.从科班出来的
3.傍角儿
4.伯父马连良
(二)马荣祥口述
1.从北京到台湾
2.在台湾的演出
3.去美国33年
4.说京剧
(三)马崇禧口述
1.二哥和二嫂
2.大哥马荣祥
3.伯父马连良
4.其他
附录 马连良的父母
五、不让须眉是此行——李滨、萧成口述
(一)李滨口述
1.回民家庭
2.父母与兄姐
3.童年生活
4.参加学生运动
5.1949年前后
(二)萧成(化名)口述
1.不得烟儿抽的童年
2.被学校开除以后
3.为父亲熬大烟
4.参加革命
六、回民开的买卖——满恒亮口述
1. 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
2. 到北京来谋生
3. 我的成分是小业主
4. 回民的信仰
5. 回民开的买卖与老北京
附录 叶祖孚:德源兴与铁宝亭
七、红尘内外与虚实之间——李荣口述
1. 我们就讲究平地抠饼
2. 从龙泉寺到少林
3. 我还当过市劳模呢
4. 一片地方一种民俗
5. 北京的寺庙
6. 人要有正念之心
7. 历史是历史,戏剧是戏剧
八、坛根儿下的日月——王春茂、严秀芹口述
1. 旧社会的事,不愿意提了
2. 那趟街都是那样
3. 我做的这些工作,没出过什么差错
4. 我就念叨共产党好
后记
生在城南是2020年由北京出版集团出版,作者定宜庄。
得书感谢您对《生在城南》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