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第二版)

中国法制史(第二版)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适合院校法学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其他相关人员研究、参考使用。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中国古代法制史、中国近代法制史和当代法制史三编,共十三章。第一编包括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与立法变迁、中国古代行政组织法、秦代以来的刑事法律制度、中国古代固有的民法、中华法系等中国古代法制史内容;第二编包括晚清法律改革、中华民国法律制度等中国近代法制史内容;第三编包括“共同纲领”的制定与主要内容、建国以来法制发展状况概述等当代法制史内容。

作者简介

作者张晋藩,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出版《中国法制史》(古代卷)、《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等著作十余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出版说明

第二版说明

第一编 中国古代法制史

第一章 中华法制文明的起源:夏、商、西周

第一节 夏朝的法律制度

一、中国法的起源

(一)法源于天说

(二)刑起于兵说

(三)法源于苗民说

(四)皋陶造律说

(五)法源于定分止争说

(六)法源于习惯说

二、中国古代法律文献中的刑、法、律的含义及其运用

(一)刑

(二)法

(三)律

三、夏朝的立法及法律形式

(一)禹刑

(二)“誓”

四、夏代的刑法制度

(一)罪名

(二)刑罚

(三)刑法原则

五、夏朝的监狱制度

第二节 商朝的法律制度

一、商朝的神权法思想

二、商朝的立法

三、刑事法律制度

(一)主要罪名

(二)刑罚

四、婚姻家庭与继承制度

(一)婚姻家庭制度

(二)继承制度

五、商朝的司法制度

第三节 西周的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论

(一)“明德慎罚”的立法指导思想

(二)立法过程

二、宗法制度

三、刑事法律制度

(一)罪名

(二)刑法原则

(三)刑罚

四、民事法律制度

(一)契约

(二)婚姻制度

(三)继承制度

五、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二)诉讼的分类

(三)起诉与审理

(四)判决及上诉

第二章 社会的发展与立法的变迁

第一节 春秋时期诸侯国的立法活动与成文法的公布

一、诸侯国的立法概况

二、成文法的公布

三、成文法公布引起的论争

第二节 战国时期的立法

一、新兴地主阶级立法原则

(一)事断于法

(二)法与时转

(三)刑无等级

(四)重刑轻罪

(五)布之于众

二、《法经》的制定及其历史地位

(一)李悝制定《法经》的时代背景

(二)《法经》的主要内容

(三)《法经》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三、商鞅变法及其时代意义

(一)改法为律

(二)重农奖功

(三)明法重刑

第三节 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及立法概况

一、秦朝立法的指导思想

(一)以法为本,事皆决于法

(二)法自君出,法令由一统

(三)严刑峻法,以刑杀为威

二、秦朝的立法活动与法律形式

(一)立法活动

(二)法律形式

第四节 汉代的立法

一、汉代立法指导思想

(一)黄老之术与约法省刑

(二)独尊儒术与德主刑辅

二、汉代的立法成就

(一)约法三章

(二)汉律六十章

(三)东汉章句

三、汉代的法律形式

第五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

一、各时期的立法概况

(一)三国时期的立法

(二)两晋的立法

(三)南朝立法

(四)北朝立法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律学成就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形式

第六节 隋朝的立法思想及立法概况

一、立法思想与立法活动

二、《开皇律》与《大业律》的制定

三、法纪的败坏与隋朝灭亡

第七节 唐朝的立法

一、影响深远的唐朝法典《唐律疏议》的形成

(一)《武德律》

(二)《贞观律》

(三)《永徽律》和《永徽律疏》

二、中唐以后的主要立法活动

三、法律形式及《唐六典》的制定

第八节 宋朝的立法

一、立法活动

(一)《宋刑统》的制定

(二)编敕与编例

(三)条法事类

第九节 元朝的立法

一、元朝社会的发展与法律制度实行民族分治和民族歧视的特点

二、立法指导思想

三、主要立法

(一)《大札撒》

(二)《至元新格》

(三)《风宪宏纲》

(四)《大元通制》

(五)《元典章》

(六)《至正条格》

第十节 明朝的立法

一、《大明令》与《大明律》的制定

二、《大诰》的颁行

三、《问刑条例》的修订

四、《明会典》的编制

第十一节 清朝的立法

一、《大清律例》的制定

二、五朝会典

三、各部院则例

四、民族立法

第三章 行政管理体制与行政法

第一节 行政组织法

第二节 职官管理法

一、职官的任免铨选

二、职官的考课奖惩

第三节 监察制度与监察法

一、秦汉的监察制度与监察法

二、唐宋的监察制度与监察法

三、元的监察制度与监察法

四、明清的监察制度与监察法

第四节 行政程式法

第四章 重公权的刑事法律

第一节 秦朝的刑事法律

一、定罪量刑的原则

(一)刑事责任年龄

(二)区分故意与过失

(三)从重从轻

(四)集团犯加重

(五)累犯加重

(六)预谋犯加重

(七)自首从轻

(八)诬告反坐

(九)数罪从一重处

(十)惩罚犯罪未遂

(十一)考察犯罪意识

二、罪名

(一)侵犯皇帝权力尊严和人身安全方面的犯罪

(二)危害专制集权的诽谤妖言罪

(三)谋反叛乱罪

(四)以古非令与挟书罪

(五)“非所宜言”与妄言罪

三、刑罚

(一)死刑

(二)肉刑

(三)笞刑

(四)徒刑

(五)髡、耐、完刑

(六)迁与谪

(七)收刑

(八)废刑

(九)赀刑

第二节 汉朝的刑事法律

一、刑罚

(一)汉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

(二)汉代刑罚的种类

(三)汉代定罪量刑制度

二、汉代的罪名

(一)危害封建政权的犯罪

(二)危害皇权的犯罪

(三)危害中央集权的犯罪

(四)官吏职务犯罪

(五)侵害人身的犯罪

(六)思想言论犯罪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刑事法律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刑罚的改良

(一)进一步废肉刑

(二)缩小连坐范围

(三)定流刑为减死之刑

二、封建五刑的初步形成

三、刑罚制度的儒家化

(一)“八议”入律

(二)“准五服以制罪”

(三)“留养”

(四)官当

(五)“重罪十条”

第四节 隋朝的刑事法律

一、确立封建五刑制度

二、“十恶”入律

三、法律特权扩大化

四、罪名

第五节 唐朝的刑事法律

一、刑名

二、刑罚适用原则

(一)“十恶”

(二)贵族、官僚减免原则

(三)定罪量刑原则

三、罪名

(一)危害国家统治罪

(二)侵犯皇权罪

(三)侵犯人身罪

(四)侵犯财产罪

(五)官吏职务犯罪

(六)破坏社会秩序罪

(七)破坏家庭秩序罪

第六节 宋朝的刑事法律

一、刑制的变化

(一)折杖

(二)刺配

(三)死刑

二、重典治盗贼

三、惩贪

第七节 元朝的刑事法律

一、刑罚制度的变化

二、犯罪与量刑

第八节 明朝的刑事法律

一、刑法适用原则

二、主要罪名

(一)十恶

(二)“奸党”罪

(三)内外官交结罪

(四)官吏贪赃罪

(五)强盗、窃盗罪

(六)严重危及生命安全罪

三、刑制

第九节 清朝的刑事法律

一、主要罪名

(一)反、逆、叛及大不敬罪

(二)奸党罪

(三)异端思想与妖言罪

(四)江洋大盗罪

(五)传习邪教罪

(六)兴贩与吸食鸦片烟罪

(七)人身伤害罪

二、刑制

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固有民法

第一节 西周初具的民事法律

一、民事权利主体的等级区别

二、动产、不动产的划分与所有权关系

(一)责(债)

(二)婚姻与继承

第二节 两汉民事法律的发展

一、身份与民事权利

二、所有权及法律保护

三、债的法律调整与保护

四、婚姻、家庭与继承

第三节 唐代民事法律的成熟与定型

一、民事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二、均田制下的产业权

(一)所有权的取得与保护

(二)调整租佃关系,保护佃权

(三)质权与典权

三、履行债的法律保障

四、全面地确认和维护封建婚姻家庭与继承制度

(一)婚姻的缔结与解除

(二)家长制家庭的法律化

(三)身份继承是继承法的核心

第四节 商品经济繁荣下的宋民法

一、编户齐民的扩大与身份的变化

二、产业权的新发展

三、债法的新成就

四、提高妇女地位的婚姻与继承

第五节 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清民法

一、明朝的民事法律

(一)人户分编与民事权利主体

(二)产业权的用益与担保的扩大

(三)债法的新发展

(四)沿袭唐宋旧律的婚姻与继承法

二、清朝的民事法律

(一)社会关系复杂化的民事权利主体

(二)产业权的进一步充实

(三)债法的完善

第六章 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沿革

第一节 秦朝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二、诉讼制度

三、审判制度

四、狱政制度

第二节 汉朝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二、诉讼审判制度

(一)起诉

(二)逮捕和羁押

(三)审理和判决

(四)上诉复审

(五)录囚

(六)执行

三、春秋决狱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二、诉讼制度

第四节 隋朝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二、诉讼制度和审判制度

第五节 唐朝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二、诉讼制度

(一)起诉

(二)管辖

三、审判制度

(一)回避

(二)证据

(三)判决

(四)上诉

(五)执行

四、狱政

第六节 宋朝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体系的变化

二、诉讼制度

(一)刑事诉讼

(二)民事诉讼

三、审判制度

(一)刑事审判

(二)民事审判

四、狱政

第七节 元朝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的变化

二、诉讼制度

第八节 明朝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二、诉讼制度

三、审判制度

第九节 清朝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二、诉讼制度

三、审判制度

四、幕吏擅权,操纵司法

第七章 传统律学的成就

一、秦汉律学

二、魏晋律学

三、唐宋律学

四、明清律学

(一)明朝律学

(二)清朝律学

第八章 中华法系的价值

第一节 中华法系对周边相邻国家的影响

一、日本与中华法系的关系

二、朝鲜与中华法系的关系

三、越南与中华法系的关系

第二节 中外法系的简单比较

第三节 中华法系的特点

一、中华法系特点的形成,和以农为本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及其自然地理环境有关

二、中华法系的产生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直延续有关

三、中华法系是以家族为本位的伦理法治

四、中华法系的人本主义属性

第二编 中国近代法制史

第九章 中华法制的近代化与路径

第一节 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及特殊动因

一、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历史必然性

二、西方先进法文化对中国法律近代化的理论先导作用

三、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中的西方化路径

第二节 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历史借鉴

第十章 晚清修律与立法成就

第一节 晚清法律改革的背景

一、政治状况

二、经济状况

三、法律状况

第二节 宪法性文件

一、《钦定宪法大纲》

二、《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三、《资政院院章》

四、《咨议局章程》

第三节 刑事法律

一、《大清现行刑律》

二、大清新刑律

(一)近代西方刑法理论的变迁

(二)大清新刑律草案对近代西方刑法的借鉴

(三)新刑律草案对于传统刑法的保留

(四)礼法之争

第四节 民商法律

一、《大清民律草案》

(一)《大清民律草案》的超前性

(二)晚清民事习惯调查

二、商事法律

第五节 行政法律

一、官制改革

二、其他行政法律法规

第六节 晚清司法制度

一、治外法权

(一)领事裁判权

(二)会审公廨

二、《法院编制法》

三、诉讼法

(一)《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

(二)《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

第十一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法律制度(1912年~1949年)

第一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1912年1月~1912年3月)

一、宪法性文件

(一)《鄂州临时约法》

(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其他革命法令

(一)保障民权的法令

(二)发展经济的法令

(三)文化教育方面的法令

(四)社会改革方面的法令

(五)改革行政和整顿吏治的法令

三、司法制度

(一)中央司法机关

(二)司法审判制度的改革

第二节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法律制度(1912年~1928年)

一、立法指导思想

二、制宪活动与宪法性文件

(一)《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

(二)《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天坛宪草”)

(三)《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

(四)《中华民国宪法》(“贿选宪法”)

三、行政法律

四、民商事法律

五、刑事法律

(一)《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和刑法修正草案的拟定

(二)单行刑事法规

六、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体系

(二)诉讼审判制度的主要特点

七、案例分析

第三节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1927年~1949年)

一、立法概况

(一)立法指导思想

(二)主要立法原则和立法阶段

(三)六法全书与法律体系

(四)南京国民政府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

二、宪法性文件及宪法

(一)《训政纲领》

(二)《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三)“五五宪草”

(四)《中华民国宪法》

三、行政法律

四、民商事法律

(一)“民商合一”的立法体系与民法典的起草

(二)《中华民国民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三)商事法律

五、刑事立法

(一)《中华民国刑法》

(二)刑事特别法

六、司法制度

(一)司法组织体制

(二)诉讼审判制度

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1927年~1949年)

一、革命根据地法制概述

(一)革命根据地法制的指导思想

(二)革命根据地法制的阶段划分

(三)革命根据地法制的特点

二、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二)《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三)解放区人民民主政府的宪法原则和施政纲领

三、革命根据地的民事法律制度

(一)土地立法

(二)劳动立法

(三)婚姻立法

四、革命根据地的刑事法律

(一)工农民主政权的刑事立法

(二)抗日民主政权的刑事立法

(三)解放区民主政权的刑事立法

五、革命根据地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组织体系

(二)诉讼审判制度

(三)典型案例评析

第三编 中国当代法制史

第十二章 “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奠定的法统基础

第一节 《共同纲领》的制定与主要内容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它的发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背景与过程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

(一)中外制宪历史经验的总结

(二)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它的发展

(三)贯穿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注意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历史地位及评价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第一节 建国以来法制发展状况概述

第二节 宪法的发展历程

一、社会性质及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经济体制

三、政治体制

四、依法治国,保障公民权利

第三节 各部门法的发展及法律体系的确立

一、概况

二、刑事法律

三、民商经济法的发展

(一)《民法通则》的制定

(二)《合同法》的制定

(三)《物权法》的制定

(四)商法经济法的发展

四、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五、司法制度

第四节 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一、调解制度、律师制度、公证制度

二、司法制度的顿挫与复兴

三、依法治国与司法制度改革的进程

第五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总结与反思

一、我国法制建设的成绩总结

二、我国法制建设的反思

后折页

中国法制史(第二版)是2014年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晋藩。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法制史(第二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残障权利研究(第四卷第二期2017·冬季号) 电子书
本册是《残障权利研究》2017年第4卷第2期,全书以残障权利为主题,就残障人就业、残障人教育等议题进行深入探索。
近代中国的法律与政治 电子书
本书不仅充分展示了近代法律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也为法律史研究扩展了新领域,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
税务会计(第2版) 电子书
本书从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立项原则和要求出发,遵循会计教材的编写逻辑,按照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到会计报表编写。本书包括导言和9个业务项目,分别为走进税务会计、增值税的会计核算、消费税的会计核算、关税的会计核算、企业所得税的会计核算、个人所得税的会计核算、资源类税收的会计核算、财产类税收的会计核算、行为目的类税收的会计核算、税务检查与账务调整。本书适用于高职高专财会类专业和经济管理类相关专
国际商法(双语版) 电子书
本书涵盖四部分内容:国际商务法律环境、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和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为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本书未采用一般双语教材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写作,而是每章的导言和小结用中文写作,正文及课后练习用英文写作,对于正文中重要的法律概念、规则和制度则采用脚注的方式,以中文给出较为精炼的介绍。
纳税实务(微课版) 电子书
本书基于税务管理岗位的工作过程,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以“任务中心模式”为主,从而突显学生的能力本位特点。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纳税工作概述、增值税实务、消费税实务、关税实务、企业所得税实务、个人所得税实务、财产行为税实务等几大项目,每个项目后均有实训操作和配套练习,既方便学生学习,也方便教师教学。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学习,还可作为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