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跬步集

为学跬步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陈红民对学术生活的随笔集,看看专家教授的求学经历与心得。

内容简介

书名“为学跬步”,取义荀子《劝学篇》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之意,为学路上,进步虽小虽慢,但一直前行不敢懈怠。

本书内容分为”问学之路“”情谊绵长“”敝帚自珍“”他山之玉“四辑。从不同侧面反映作者求学习史的经历与心得,收文40余篇。

“问学之路”主要回顾求学之路,一些重要的学术经历与学术思考;“情谊绵长”主要是一些回忆导师、前辈、朋友的教诲与学术友谊;“敝帚自珍”集中了作者自撰(编辑)著作的前言、后记;“他山之玉”主要是作者为其他学者著作写的序言与评论。各专题内,大致以时间为序。

作者简介

作者陈红民,1958年生,山东泰安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历史系主任、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蒋介石与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学科评审组成员。

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中华民国史与当代台湾史的科研工作。已出版《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蒋介石的后半生》(合著)等20余部著作;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九一八以后的胡汉民》《晚清外交的另一种困境》等百余篇论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问学之路

两次高考

大学生活拾零

早年读书经历与我的书房

茅先生指导我写论文

研习历史四十年

民国档案与我的学术研究

哈佛燕京图书馆:我学术生涯的加油站

两次在斯坦福读蒋介石日记

作别哈佛

情谊绵长

忆妈妈——饺子里的母爱

茅先生的三件小事

张老师的成功无法复制——恩师80大寿感言

永远的高贵,永远的傲

始知相忆深——我与政治大学历史系师生的情缘

世间再无蒋老师——悼念蒋永敬教授

痛悼敬爱的胡春惠教授

豁达的小计——与计秋枫教授交往几件事

送别蕴茜

敝帚自珍

《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胡汉民往来函电稿”研究》后记

张宪文教授与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南京学派”——《中华民国史新论》序言

《朱培德评传》序言

《蒋介石的后半生》后记

《亲历中国革命》译后记

书写蒋介石研究的学术史——“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总序言

《中外学者论蒋介石—蒋介石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导读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胡汉民卷》导言

费正清如何为哈佛争取“蒋廷黻资料”

《什么是最好的历史学》序言

《细品蒋介石》序言

《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度研究》前言

《异同之间:中国近代教会大学个案研究》序言

他山之玉

传统行业的现代转型——《移植与超越:民国的中医医政》代序

民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新成果——《国民政府考试院研究》代序

《传统、机遇与变迁—南京城市现代化研究(1912—1937)》序言

《国民政府监察院研究》序言

《国家与建设: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研究(1928—1938)》序

《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与应对(1934—1949)》序

《战时国民政府行政机构改革(1937—1945)》序

《图说老南京》序

评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

“以人为本”书写行业史的新成果——《新式交通与社会变迁:以民国浙江为中心》评介

中华民国史研究的新收获——评四卷本《中华民国史》

皓首穷经著文章——读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还原13个历史真相》

附录 追求开放与有公信力的史学研究境界——陈红民教授访谈录

后记

为学跬步集是2022年由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出版,作者陈红民。

得书感谢您对《为学跬步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候鸟集 电子书
本书是作者退休后创作的诗集。作者如候鸟一般,南北来回穿梭,期间游历祖国河山,所写诗作多是触景生情而作。作者对海南怀有深厚感情,创作的诗作描绘了海南的风景、历史和风情。这些诗作朗朗上口,回味悠远,值得仔细品味,也对海南的旅游事业发展有所助益。
人间集 电子书
本书分为历史叙事篇、现代文学篇和当代文学篇三部分,收录了《马尔克斯:狂欢与孤独》《“精神法则”的构建、失效与重订》《网络文学:推陈以出新》等文章。
随顺集 电子书
本书共分5辑,收录了《启蒙三昧》《新鲜事物》《新年话旧》《舞厅边裁》《可怜董小宛》《我闻柳如是》《苏小小片段》等散文。
幼兽集 电子书
本书收入《幼兽》《红蛇男孩》等短篇小说,作品题材以少年成长经历为主,背景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湘西小镇。作品讲述了这些孩子幼时的“江湖”生活,他们在小镇上肆意生长,充满活力,历经了青春期该有的叛逆、不羁,逐渐成长。
我曾与大海为邻 电子书
1962年,一位21岁的小学老师响应党的号召,主动要求下放到农村,从人民教师变成公社社员。他来到渔村,独自看守渔铺、出海打鱼,成为地道的渔民,在海边生活了十年。后来他离开渔村,从打鱼郎变成杂志主编,直到退休。老伴离世后,这位天性乐观、几十年自律如一的老人竟然得了抑郁症。儿女四处寻医问药未果,甚至开始企盼神力。*后在家人鼓励下,他重新拿起笔,写下了他和大海的故事。作者记录了他与大海有关的日子,那些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