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哈佛大学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斯蒂芬·沃尔特为你解开国家结盟之谜。
内容简介
国家为什么结盟以及国家如何选择自己的盟友,这是国际政治理论经常探讨的重要问题。作者认为,国家之所以结盟主要是为了制衡威胁,而不仅仅是制衡权力。威胁主要源于综合实力、地缘的毗邻性、进攻实力和侵略意图四个方面。提出了国家结盟原因的五个假设并通过考察1955年到1979年中东地区的联盟历史进行了检验。最终得出结论,国家结盟的目的是制衡对自己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而不一定是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作者简介
作者斯蒂芬·M. 沃尔特,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教授。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国际关系学士学位,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政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任教。《联盟的起源》一书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其他的著作有《革命与战争》(1996年)、《驯服美国的实力》(2005年)、《以色列游说集团与美国对外政策》(与米尔斯海默合著)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新版序言
序言
第一章 导论:关于联盟建立问题的探讨
有关争论
主要论点
关于联盟问题的文献分析
研究方法和程序
有关概念的界定
为什么选择中东?
方法上的障碍
第二章 对联盟建立问题的解释
作为对威胁反应的联盟:制衡或追随强者
制衡行为
追随强者的行为
威胁的不同来源
制衡和追随强者的含义
国家何时进行制衡?何时追随强者?
关于制衡与追随强者的假设
意识形态与联盟的建立
导致分裂的意识形态
实现团结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一致性的重要性
关于意识形态与联盟建立之间关系的假设
对外援助与联盟的建立
垄断重要资源的供应
不对称的依赖
动因的不对称性
决策的自主性
关于对外援助与联盟建立之间关系的假设
跨国渗透与联盟的建立
开放社会与封闭社会
目标与手段
关于渗透与联盟建立之间关系的假设
结论
第三章 从《巴格达条约》到六天战争
主题
背景与有关国家
有关国家
《巴格达条约》与纳赛尔埃及的兴起
伊拉克与埃及之间的对立
阿以紧张关系
超级大国的竞争与西奈战争
苏伊士运河危机
西奈战争
战争之后
艾森豪威尔主义与地区重新结盟
君主联盟
叙利亚危机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第二次追求霸主地位?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与伊拉克革命
黎巴嫩危机
阿拉伯分裂倾向的复苏
纳赛尔的另一次挫折: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解体
纳赛尔的新方式
阿拉伯的又一次统一?
开罗峰会
阿拉伯国家之间缓和的结束
小结
两极冲突下超级大国的政策
20世纪60年代苏联的政策
美国义务的扩大
小结
六天战争
起因
结果
结论
第四章 从六天战争到《戴维营协议》
主题
超级大国的义务与消耗战
阿拉伯世界的合作与冲突
约旦危机
十月战争的外交
外交僵局
超级大国的作用增强
阿拉伯联盟的建立
战争进程
渐进外交与地区的重新结盟
美国在中东的优势地位
十月战争后的苏联
渐进式外交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
《戴维营协议》及其后
阿拉伯国家对埃以条约的反应
戴维营之后超级大国的义务
小结
结论
第五章 制衡与追随强者
制衡行为与联盟的建立
制衡行为的主导地位
实力和地缘毗邻性的影响
不同国家应对不同威胁的原因
进攻实力与制衡行为
侵略意图与制衡行为
小结:威胁水平与制衡行为
追随强者与联盟的建立
有利于追随强者的条件
结论
第六章 意识形态与联盟的建立
中东地区意识形态与联盟的建立
前提条件
意识形态与超级大国在中东的联盟
苏联的经验
意识形态与美国在中东的联盟
意识形态的影响
小结
意识形态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政治:团结和分裂
民族团结:阿拉伯对抗以色列
泛阿拉伯主义的影响
物以类聚:君主制的团结
结论
第七章 联盟的工具:援助和渗透
对外援助与联盟的建立
对外援助与制衡行为
对外援助与政治影响
对外援助没有产生影响的原因
小结
跨国渗透与联盟的建立
纳赛尔个人魅力的局限
超级大国在中东的渗透
跨国渗透与美国的中东政策
小结
结论
第八章 结论:联盟的建立与世界均势
对联盟建立的分析评估
制衡行为与追随强者行为
意识形态的一致性
对外援助与渗透
最新的地区情况
联盟与世界均势
基本的世界均势或失衡
对失衡的解释
保持遏制:联盟与美国的大战略
结语
附录1 1955—1979年中东地区的联盟
附录2 世界均势
参考文献
译后记
东方编译所译丛·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
联盟的起源是201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美]斯蒂芬·M. 沃尔特。
得书感谢您对《联盟的起源》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