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清华教授带你探寻戏曲背后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内容简介
作者认为,戏,是诗、词之后“中国”的抒情方式,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认知、思维、记忆、表达和交流、互动的方式。
本真意义上的中国戏,要从中国戏(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可追寻处(可听、可看处)讲起,而非停留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中以文字钩沉;要突破舞台上占支配地位的西方戏剧理论范式,用戏曲自有的语汇去理解它的独特之处;要突破艺术和娱乐的狭义层面,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广阔空间,理解它何以成为中国人生命的组成部分。
为当代读者讲中国戏,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文化的普及,更是为了唤醒一种久远的文化记忆,寻回我们失落已久的文化认同。
作者简介
作者李楯,1947年生,法学家和社会学家,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
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少时学戏,接触过姜妙香、梅兰芳、俞振飞、侯玉山等著名京剧、昆曲演员;1962年入俞平伯先生创办的北京昆曲研究社,2004—2017年任北京昆曲研习社副社长;至今仍登台演出;讲戏,承袭齐如山、王元化、刘曾复诸先生的理路,又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悟。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写在前面的话
作为“非遗”的中国戏
在“现代”找寻“传统”?
在过去那个年代,“活在戏中”的人
从陆小曼说起
不识字,能懂昆曲?
他们不是“观众”,是参与者
艺术创作:人被压抑的本能
“中”“西”杂处、“新”“旧”交织的时代
中国好戏之一——《浣纱记·寄子》
戏,何以“中国”?
中国戏的特质:与受外部影响的戏剧比较
戏台子
兴发感动
互动
中国好戏之二——《荆钗记·上路》《西厢记·游殿》
中国好戏之三——《打渔杀家》
中国戏的质态:从可欣赏的技艺看
上下场与结构
分行当的角色安排
中国好戏之四——《扫松·下书》《斩经堂》《徐策跑城》
中国好戏之五——《飞虎山》《监酒令》《叫关》《小显》
唱念一体,做打同理
“谁”在“说”?“说”什么?
声腔,与“诸腔同台”
“念”与“做”,及“打”
中国好戏之六——《长生殿·哭像》
中国好戏之七——《长生殿·弹词》
板鼓统率下的文武场
行头,戏箱,以及切末
中国好戏之八——《审头刺汤》
中国戏:表达,及传承了什么
戏,表达了什么?通过娱乐,又传承了什么?
中国好戏之九——《牡丹亭·寻梦》《洛神》
中国好戏之十——《单刀会·刀会》
中国好戏之十一——《青梅煮酒论英雄》《横槊赋诗》
中国好戏之十二——《霸王别姬》
中国好戏之十三——《扫秦》
从“社会”角度看与“戏”相关的“人”
一个可以由戏联结的社会
戏的社会史
梨园行
中国好戏之十四——《嫁妹》
中国好戏之十五——《小上坟》《小放牛》
基本功、开蒙戏,以及打炮戏和新戏
“活着”的京、昆
禁戏
中国好戏之十六——《四郎探母》
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及其他
宅院——一种生存方式
放在大历史中去看
昆剧的历史踪迹
中国好戏之十七——《山门》
京剧的历史踪迹
中国好戏之十八——《长坂坡》《凤还巢》
京、昆面临的共同问题
回顾京、昆好戏
什么是传统?
余论
附录:京剧《辛弃疾》(又名《铁骑渡江》)
中国戏七讲是2023年由中新华创出版,作者李楯。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戏七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