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的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

文化遗产的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从考古学、民族学与人类学、艺术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学科、多领域的视角,对中国文化遗产进行理论阐释和个案研究。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四篇。

考古学篇,包括北方草原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汉代、十六国、辽代、金代、元代的考古遗址和墓葬以及出土文物,并对此进行历史视域的分析;

民族学与人类学篇,包括汉文古籍中的北方民族、契丹的饮食文化和人口特点、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草原文化的多样性、北方草原饮食行为习俗等,涉及民族学、生态人类学、饮食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艺术学篇,主要是古代民族的造型艺术、民间美术的分类与特征、民间美术遗产的文化生态观等内容,通过艺术表象挖掘隐藏在美术背后的多样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篇,既有理论的阐释,又有具体的个案分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和传承保护及发展趋势,就其现象和本质进行深入的探讨。

本书可供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艺术学、文化遗产学感兴趣者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作者张景明,1966年9月出生,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特聘教授,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校级科研平台非遗创新团队负责人。入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大连大学“金普学者”。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学学会东北亚民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辽金暨契丹女真史分会理事会成员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基金

第一编 考古学篇

浅谈大窑文化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格尔图汉墓

俄罗斯哈卡斯自治共和国首府阿巴坎发现的汉式宫殿主人之考

乌审旗翁滚梁北朝墓葬发掘简报及墓葬年代新探

辽代骨朵分类与形制功用的讨论

论辽代金银器

内蒙古巴林左旗王家湾金代墓葬

元上都与大都城址平面布局

第二编 民族学与人类学篇

汉文古籍与北方民族研究

辽代契丹民族的人口及特点

契丹饮食文化在礼俗中的反映

草原丝绸之路与草原文化

从物质形态论草原文化的多样性

人类学视野下的北方草原地区诸民族饮食行为中的习俗

第三编 艺术学篇

北方游牧民族的虎纹装饰与文化内涵

北方草原西周至春秋青铜器的造型艺术与多样文化

北方草原地区鲜卑金银器造型艺术研究

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风格与思想表述

东北民间美术的分类与特征

论东北民族民间美术遗产的文化生态观

辽代壁画中的茶饮及相关问题

论北方游牧民族的皮木器及其造型艺术

第四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篇

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的非物质文化界定与保护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理论与保护传承及发展趋势

东北地区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

东北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分析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东北民间皮影的造型与审美价值

东北民间绘画的特点与流变

论东北民间美术在社会风俗中的作用

论南沟剪纸的传承与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学术自传

后记

作者简介

文化遗产的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是202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景明。

得书感谢您对《文化遗产的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论英汉语言和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电子书
本书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七章构成,第二部分由十二篇经典研究文章组成。本书内容涉及翻译理论研究、语境与翻译、风格与翻译、惯用语与翻译、词语与翻译、术语与翻译、杂谈琐义等方面,适用于翻译工作者、任课教师、翻译学习者,对翻译专业研究生、本科生亦具有前瞻性指导意义。
语言理论研究与应用 电子书
语言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致力于揭示英汉空间思维的表现形式、概念表征空间性特征和信息组织的结构模式;厘清认知语义学理论中不同术语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有助于各理论的整合;深化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为认知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补充。
翻译不确定性:理论与实践 电子书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对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进行系统梳理,既提示其合理因素,又指出其不足之处,并通过阐述戴维森的诠释理论从而对这一论题进行修正与完善;论证翻译不确定性论题与翻译理论及实践的相关性,尝试提出一种以翻译不确定性为依据的新的翻译观念,借鉴并完善翻译意义的概念;讨论翻译的客观性与不确定性的关系,据此重新认识翻译中的信达雅,并用翻译意义的评价标准对各种类型英汉互译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
华中村治研究(2018年第2期):乡村治理:理论、机制与实践 电子书
本书是将华中村治研究团队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精选出19篇文章汇集成书。
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社会工作硕士专业丛书) 电子书
回应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的问题,为农村社会工作提供了理论上、实践上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