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趣品汉字

于丹趣品汉字:节气节日篇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从2016年11月30日开始,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实从小时候起,许多中国孩子都熟悉且背诵过《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四句里,藏着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这是古人长期对自然界的物象进行观察的经验总结,里面充满了生活的智慧。

春种夏耕,秋收冬藏,节气与节日里藏着大自然的语言和代代沿袭的民族基因。

于丹老师从文字学角度,讲中国历史悠久的节日与节气。从节气故事、历史由来到古诗谚语、天文气候,应有尽有,字里行间传递着传统文化与自然之美。

作者简介

于丹,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她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趣品人生》《于丹重温美古诗词》等,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六百余万册,被译为三十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

很多人都问,国学到底是一门什么知识呢?在我看来,与其说它是知识,不如说它是一种价值观。也许世界很复杂,但是自己的内心可以简单一点;也许世界变化很多,但是自己的内心可以有些坚守。毕竟心要走的方向,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于丹

章节目录

节气篇

立春·春度春归无限春

雨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惊蛰·春雷响,万物长

春分·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谷雨·花开时节动京城

立夏·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小满·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芒种·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小暑·暑雨留蒸湿,江风借夕凉

大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立秋·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处暑·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白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秋分·落花听雨,折桂香远

寒露·褭褭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霜降·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立冬·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小雪·迎冬小雪至,应节晚虹藏

大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冬至·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小寒·白日隐寒树,野色笼寒雾

大寒·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节日篇

元 旦·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腊 八·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除 夕·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春 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元宵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上巳节·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寒食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端午节·五色新丝缠角粽,菖蒲酒美清尊共

七夕节·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中元节·绛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中秋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重阳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寒衣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下元节·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

于丹趣品汉字是2018年由九州出版社出版,作者于丹。

得书感谢您对《于丹趣品汉字》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聊聊酱酒 电子书
这是一本关于酱酒的普及类图书。本书的作者是茅台镇一位从事20多年酱酒研究和酒文化宣传的知名人士,他分成几个章节给读者讲述酱酒市场的状况和发展情况、酱酒工艺、酱酒文化、酱酒品牌推广、酱酒营销方式以及酱酒的品评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等。本书整体内容比较完整,条理清晰,语言通俗幽默,可读性强。
古代希腊文明 电子书
  《古代希腊文明》一书,概述了古代希腊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到托勒密王国灭亡止的历史,内容包括爱琴文明、黑暗时代、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代、古代希腊文化等,展现了光辉灿烂的古希腊文明。
古代埃及文明 电子书
全面介绍古代埃及文明,记录古代埃及文明的发展历程。
厦门饮食文化 电子书
厦门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闽菜”的重要代表,以闽南风味为主,台湾、东南亚风味为辅,以清鲜、淡爽、鲜嫩和善用甜辣为主要特色。厦门菜以烹制各种海鲜菜肴见长,又兼具了传统小吃名点、素菜、药膳等特色“招牌”,饮誉海内外。《厦门饮食文化》内容包括厦门传统菜谱和美味佳肴、风味小吃和特色茶配、名厨名店与市井美食、加工食品与茶酒饮料、家常食粮和节庆食俗等部分,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厦门饮食文化悠久的历史和发展,挖掘
女性与亲情文化.历史人类学小丛书 电子书
本书基于作者及其亲族长辈的亲身经验、经历,结合地方文献,探讨了较广泛地存在于湘东南一带的“讨鼓旗”习俗,分析其形成的历史人类学逻辑。并延伸探讨湘东南一带迥异于北方民歌《小白菜》流传地域(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女性对于不同类型子女(丈夫与前妻所生子女、本人与前夫所生子女)的亲情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人类学与历史文化地理理念,提出“亲情的地域类型”学术概念。这一概念可望在其他地域的同类研究中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