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中西文化专题比较

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中西文化专题比较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中西文化差异解读

内容简介

本书以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作为比较的起点,系统地表述作者对中西文化的一些基本差异的看法,如乐与苦、静与动、和与分以及信仰之有无等等。此外,本书虽着重的是中西文化的比较,但也不排斥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来反思中国文化,乃至对中国文化现代命运的思考。

作者简介

作者高旭东,1960年6月出生。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重点学科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特殊津贴专家。在《文学评化》、《外国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80多篇,专著有:《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1989)、《文化二十一世纪冲突》(1994)、《鲁迅与英国文学》(1996)、《五四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2000)、《走向二十一世纪的鲁迅》(2001)、《比较方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2002)、《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2004)、《梁实秋:在古典与浪漫之间》(2005)等,合著《孔子精神与基督精神》(1989)和《审美教育新论》(1997)等,主编《世纪末的鲁迅论争》等文集。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再版前言

一 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

1. “知识之树不是生命之树”

2. 西方文化的选择:知识之树

3. 中国文化的选择:生命之树

上 专题比较

二 儒家的生命哲学——兼与基督教伦理比较

1. 身心愉快: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的根本差异

2. 整体的生命哲学系统:儒家和乐盈盈的大家庭与基督教无家可归而信从神

3. 儒家和乐盈盈的大家庭的职能:儒家和基督教对死亡的超越比较

4. “乐生”与“畏死”:中西文化对死亡的感受;反传统者鲁迅的传统

5. 以乐生为特色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天人相分:儒家生命哲学的终极归宿

三 老子的生命哲学对儒学的深化——老子的退化与西方的进化及其他

1. “反者道之动”作为老子生命哲学的总纲:老子的退化与西方的进化

2. 生命与知识;肉体与灵魂

3. 弱者的文化与强者的文化:老子与尼采

4. 老子的“身”在儒家大家庭中的“利命”法术:中西个人主义的差异

四 庄子的生命哲学对老学的深化——庄子与西方浪漫派及其他

1. 苟全性命于乱世:庄子与西方浪漫派的比较

2. 以天人合一对生命痛苦的解脱:庄学与佛教、基督教的差异

3. 对自然的不同理解所导致的截然对立的艺术精神:庄子与尼采

五 “杨朱”的生命哲学对庄学的反动——“杨朱”与狄俄尼索斯

1. “杨朱”对庄学的反动:从无情无欲到纵欲享乐

2. “杨朱”的滥醉与狄俄尼索斯及中国传统

六 生命之树上的奇葩:道教——兼与基督教比较

1. 从道家到道教:灵府中的玄想在地上生根

2.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道教与基督教的比较

3. 天人合一:道教的养生术和长生术及其内在矛盾与基督教

七 理学是非生命的吗?——从中西比较中见其乃生命之树上的花朵

1. 三教合一的硕果:理学与道教的比较

2. 知识之树不是生命之树:理学与西方文化

3. 乐极生悲:理学对中国的民族性格的转换

八 佛教在中国生命之树上的变形——从寂灭到乐生

1. 佛教、儒、道与基督教

2. 佛教在中国民间的变形

3. 佛教在中国上层的变形

九 知识的蓓蕾在生命之树上的零落:墨家——兼与中国儒道文化和西方文化比较

1. 墨家、儒道、西方文化三者的比较

2. 墨学的失传和武侠的堕落

下 宏观比较

十 存而不论与寻根究底——中国执著于生命与西方执著于知识的一大异途

十一 注重“质料”与注重“形式”——中国执著于生命与西方执著于知识的二大异途

十二 中和与分化——中国执著于生命与西方执著于知识的三大异途

十三 静与动——中国执著于生命与西方执著于知识的四大异途

十四 似信非信与执著信仰——中国执著于生命与西方执著于知识的五大异途

1. 中西信仰的根本差异:为生命而似信非信与为真理而献身殉道

2. 中国的道士与西方的先知

3. 中西理论的不同作用:粉饰贴金与指导实践

4. 闭门安乐与执著信仰:中西文化第一次碰撞

5. 现代中国的生命适应:中西文化第二次碰撞

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中西文化专题比较是201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高旭东。

得书感谢您对《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中西文化专题比较》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儒学近代之境.励耘史学文丛 电子书
本书以历史文献为据,从探讨章太炎儒学思想的学术渊源入手,分阶段考察其代表性著作和思想流变,重点论述章太炎儒学思想及其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系。第一,从学术史角度探讨章太炎的儒学学术成就、学术思想及其与现代学术转型的关系;第二,从思想史角度分析他对儒家思想的创造性阐释;第三,从政治史角度论证章太炎的儒学思想与维新思潮、革命思潮、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关系。
中庸原论:儒家情感形上学之创发与潜变 电子书
本书系统论证了儒学内化发展中的《中庸》哲学思想。本书认为,孔子的心性之学包括两个部分,即“心学”与“情学”。儒学内化就是道德情感与良知之心内化为天命之性,成为道德实践的内在本体和形上根据。宋明时期,孔子的“心学”得到充分发展,朱子是孔子“心学”之认知派,陆王是孔子“心学”之良知派,孔子的“情学”却隐而不彰。直到明末,刘蕺山才重新认识到道德情感的重要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复归了思孟学派心性隋为一的义理
生命与自由——法国存在哲学引论 电子书
本书首先探讨萨特存在主义的自由哲学,然后是马塞尔的思想,最后上溯到帕斯卡尔。这一回溯的思路反映出作者思想和精神的某种趋向,即先是离开萨特的无神论存在主义而走向有神论的存在主义,后又离开现代存在主义,走向法国近代早期的更为原本的存在与生命哲学的思想。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 电子书
本书共十六章,具体内容包括:大学生活与心理健康、心理困惑与心理疾病、心理危机与心理救助、学习管理与生涯规划、情绪管理与情商培育、挫折心理与逆商培养等。
生命意义研究 电子书
本书围绕“人的生命意义”这一主题,具体地论述了“人的生活世界”“人的精神世界”“人的文化世界”和“人的意义世界”,进而论述了“现代人的生活世界”“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现代人的价值观念”“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和“现代人的终极关怀”,并从教育、科学、艺术、哲学、理论、心态和理想等层面,论述了“精神家园的培育”“精神家园的真理”“精神家园的陶冶”“精神家园的升华”“精神家园的支撑”“精神家园的张力”和“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