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藝術史學者石守謙長期關注中國畫史的發展,本書即為其聚焦於「山水畫」一門,嘗試透過「畫家與觀眾互動」此一角度,對「山水之史」何以產生變革的根本問題予以反思和解答。
山水畫擁有豐富的內涵,不僅與社會、政治等外在因素息息相關,亦涉及人們內在心理、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等文化層面,故而成為中國畫史上最受尊崇的科目,引發眾多討論。唯論者大多較注意其中形式風格本身的變化發展、或畫家之間的相互影響,由此雖累積出相當之成果,卻也讓人逐漸意識到所謂「風格內在規律」已無法充分解釋山水畫此一藝術形式的歷史發展。有鑑於此,作者在一面回顧始於十世紀、止於二十世紀第二次大戰前各種山水畫變化的歷史之餘,更著重於在此過程中繞過傳統畫史獨尊「畫家」的迷思,轉而揭示「畫家」與「觀眾」間互動關係的不同面貌,尤其聚焦於各個時代、甚或中日韓不同地域的山水畫家們如何與其特定的社群觀眾建立起互動關係,促成各種值得注意的新主題誕生,於山水畫史上帶引出新的畫意、新的境界。
早在2010年〈山水之史──由畫家與觀眾互動角度考察中國山水畫至13世紀的發展〉一文中,作者即展現對「觀眾」研究之興趣,本書則是他再經多年潛心思索後的成果匯總。唯其意不在提出任何單一的山水畫史發展規律,而盼導入一個由觀眾與畫家共享共有、共同形塑的歷史舞臺空間,供讀者們一探其中可感的歷史脈動。
作者简介
石守謙教授為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藝術史組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及考古學博士。曾任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所長、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過去的研究試圖以文化史角度,對中國繪畫史及其相關之歷史發展提供與二十世紀八○年代前不同的理解,大致可分為探討畫史風格轉變與文化環境間的關係、區域發展、中日交流、與雅俗問題等。近年主持中央研究院深耕計畫「移動的桃花源」,以及主題計畫「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
重要著作除《風格與世變》(1996,簡體中文版2008)外,並曾主編《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2001)、The History of Painting in East Asia: Essays on Scholarly Method(2008),另有〈賦彩製形—傳統美學思想與藝術批評〉(1982)、〈有關地...
(展开全部)
山鳴谷應是2017年由石頭出版社出版,作者石守謙。
得书感谢您对《山鳴谷應》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