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和17世纪英格兰大众信仰研究(人文与社会译丛)

16和17世纪英格兰大众信仰研究(人文与社会译丛)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英国史学名宿基思·托马斯经典巨著,历史人类学流派开山之作,中文全译本首度问世。

内容简介

《巫术的兴衰》中文全译本首度问世!深描16和17世纪英国大众信仰画卷,解读现代人类心智启蒙。巫术,为何曾经在人类生活中如此重要?科学和理性,又如何重新解释世界?

在16和17世纪,妖术、占星术、巫术疗法等大众迷信几乎遍及英格兰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相信国王的触摸可以治病,而护身符可以抵御恶灵的侵袭。与此同时,宗教改革试图将巫术从中教会仪式中剥离出来,科学家也不断发现解释万物的全新理论。托马斯深入英格兰各地档案,用海量的例证和审慎的分析带领我们进入早期现代人类的心智,向我们展示科学和理性如何同古老的信仰体系争夺关于世界的解释权,而基督教又如何跟随大众心智的启蒙,完成了自身的现代化。

作者简介

作者基思·托马斯爵士,英国历史学家,代表作为《16和17世纪英格兰大众信仰研究》和《人类与自然世界》。曾任牛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院长、牛津大学副校长、《牛津国家人物传记大辞典》顾问。1988年因对早期现代英国的历史研究贡献,被女王授予骑士爵位。在知名历史刊物《今日历史》创刊六十周年的历史学家评选上,托马斯是仅有的被三位专家推选的史学大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主编的话

前言

致谢

参考文献说明

缩写表

序曲

第一章 大环境

宗教

第二章 中世纪教会的巫术

第三章 宗教改革的影响

第四章 天命

一 不幸的神圣起源

二 充满警示的传说

三 渎神

四 教义及其功用

第五章 祈祷与预言

一 祈祷

二 治疗

三 预言

四 结语

第六章 宗教与大众

一 教会与社会

二 对建议的需求

三 无知与冷漠[38]

四 怀疑论

巫术

第七章 巫术疗法

一 魔咒师与术士

二 触摸疗法

三 巫术疗法的功效

第八章 术士与大众巫术

一 丢失财物

二 奇术与巫术的传统

三 大众巫术与占卜

四 巫术职业

第九章 巫术与宗教

一 宗教与巫术的对抗

二 相似与差异

占星术

第十章 占星术:实践与范围

一 导言

二 历书与预言

三 占星从业者

四 在咨询室里

第十一章 占星术:其社会与知识的作用

一 求知欲

二 成功与失败

三 衰落

第十二章 占星术与宗教

一 冲突

二 同化

往昔的魅力

第十三章 古代预言

一 类型

二 作用

三 沉睡的英雄

四 预言的根源

妖术

第十四章 英格兰的妖术:罪行及其历史

一 妖术的含义

二 妖巫信仰的年表

附录一 “妖术”一词的含义

附录二 1563年前妖术在英格兰的法律地位

第十五章 妖术与宗教

一 魔鬼

二 着魔与祓魔

三 妖术与宗教

第十六章 妖巫的诞生

一 诅咒

二 魔鬼崇拜的诱惑

三 妖术的诱惑

四 社会与不合规范者

第十七章 妖术及其社会环境

一 妖巫信仰的功用

二 妖巫与其控告者

三 妖术与社会

第十八章 妖术的衰落

共生的信仰

第十九章 幽灵与妖仙

一 关于幽灵的神学

二 幽灵的用途

三 社会与死者

四 妖仙

第二十章 时节与预兆

一 时节的守奉

二 预兆与禁忌

尾声

第二十一章 若干相互关系

一 巫术信仰的统一性

二 巫术与宗教

第二十二章 巫术的衰落

一 知识方面的变化

二 新技术

三 新的热望

四 遗风

索引

文献说明

16和17世纪英格兰大众信仰研究(人文与社会译丛)是2019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作者[英]基思·托马斯(KeithThomas)。

得书感谢您对《16和17世纪英格兰大众信仰研究(人文与社会译丛)》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历史上的国计民生 电子书
第十六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暨“中国历史上的国计民生”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选集。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27辑) 电子书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册是第27辑。
中国经济与社会史评论(2017年卷) 电子书
武汉大学中国经济与社会史研究所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刊物,本册是2017年卷。
西北民族论丛(第17辑) 电子书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册是第17辑。
女性与亲情文化.历史人类学小丛书 电子书
本书基于作者及其亲族长辈的亲身经验、经历,结合地方文献,探讨了较广泛地存在于湘东南一带的“讨鼓旗”习俗,分析其形成的历史人类学逻辑。并延伸探讨湘东南一带迥异于北方民歌《小白菜》流传地域(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女性对于不同类型子女(丈夫与前妻所生子女、本人与前夫所生子女)的亲情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人类学与历史文化地理理念,提出“亲情的地域类型”学术概念。这一概念可望在其他地域的同类研究中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