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以国际关系理论史上三次大论战为主线,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内容简介
本次修订的第二版内容前后时间跨度为100年,涵盖西方近十个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和几十种有影响的理论观点,包括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和温特的建构主义等等。
作者在书中对各学派、各主要理论的内容及研究方法作了详尽的评述,同时重点介绍分析了几十年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和探索,如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软权力论”“地缘经济学”等,以及关于国际安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新观察、新论点。
作者简介
作者倪世雄,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2003年间,担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版序一
第一版序二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理论——研究基点
第二节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定义之辩
第三节 “国际关系理论之父”——理论渊源
第四节 “国际关系理论大师”——历史沿革
第二章 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第一节 一场严肃但“吵闹的论战”
一、论战背景
二、争论焦点
第二节 从伍德罗·威尔逊到约翰·默里——理想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一、伍德罗·威尔逊(1856—1924)
二、阿尔弗雷德·齐默恩(1879—1957)
三、约翰·默里(1904—1967)
第三节 从韦伯、卡尔到摩根索、基辛格——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一、马克斯·韦伯(1864—1920)
二、爱德华·卡尔(1892—1982)
三、莱因霍尔德·尼布尔(1892—1971)
四、阿诺德·沃尔弗斯(1892—1968)
五、尼古拉斯·斯巴克曼(1893—1943)
六、汉斯·摩根索(1904—1980)
七、乔治·凯南(1904—2005)
八、雷蒙·阿隆(1905—1983)
九、约翰·赫兹(1908—2005)
十、亨利·基辛格(1923— )
第四节 对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评价
一、对理想主义的评价
二、对现实主义的评价
第三章 第二次论战——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
第一节 一场激烈但“虚假的战争”
第二节 从多伊奇到阿尔克——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一、卡尔·多伊奇(1912—1992)
二、莫顿·卡普兰(1921— )
三、戴维·辛格(1925—2009)
四、海沃德·阿尔克(1937—2007)
第三节 从怀特到霍夫曼——传统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一、马丁·怀特(1913—1972)
二、英尼斯·克劳德(1922—2013)
三、肯尼思·华尔兹(1924—2013)
四、斯坦利·霍夫曼(1928—2015)
第四节 对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的评价
第四章 第三次论战——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第一节 新现实主义的出现
第二节 新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
第三节 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第四节 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
一、肯尼思·华尔兹(1924—2013)
二、罗伯特·吉尔平(1930— )
三、戴维·鲍德温(1936— )
四、罗伯特·利珀(1941— )
五、约瑟夫·奈(1937— )和罗伯特·基欧汉(1941— )
六、理查德·罗斯克莱斯(1930— )
七、罗伯特·杰维斯(1940— )
第五节 对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评价
第五章 论战仍在继续——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建
第一节 从“范式之间争论”谈起
第二节 冷战的结束与国际关系理论
第三节 批判理论对实证主义的挑战
一、批判理论的起源
二、从实证主义到后实证主义
三、批判理论与国际关系研究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基本特征
二、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兴起与挑战
三、国际关系中的权力与知识
第五节 建构主义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二、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和主要概念
三、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六节 英国学派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一、英国学派的出现和发展
二、英国学派的核心理念
三、英国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七节 新进展和新趋势
第六章 国际关系基础理论(Ⅰ)
第一节 国家利益论
一、国家利益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二、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新探索
第二节 权力论
一、国内政治中的权力理论研究
二、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含义
三、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存在与根源
四、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第三节 冲突论
一、冲突的概念
二、冲突论研究的历史回顾
三、国际冲突的根源分析:华尔兹的三个概念
四、国际冲突的类型分析:康恩的“升级模式”
第四节 均势论
一、什么是均势
二、均势的模式
三、均势论的历史轨迹
四、四种均势和当代均势理论
五、关于均势和均势论的评判
第五节 体系论
一、产生背景
二、定义与特点
三、主要研究成果
第六节 博弈论
一、研究“合理行为”的策略和方法
二、“博弈模式”:“谁是懦夫”与“囚徒困境”
三、国际关系中的“博弈”
四、多极化世界中的博弈
第七章 国际关系基础理论(Ⅱ)
第一节 相互依存论
一、形成与发展
二、定义与内容
三、四个流派
四、复合相互依存
五、对相互依存论的评价
第二节 国际政治经济学
一、历史回顾
二、两条脉络
三、两个趋势
四、IPE流派
五、几点评论
第三节 霸权稳定论
一、概念及其内涵
二、内容及其实质
三、关于霸权稳定论的评判
四、霸权稳定论与领导长周期论
第四节 合作论
一、时代的折射
二、基欧汉的“霸权后合作论”
三、奥伊等人的“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论”
四、奥克塞罗德的“合作模式论”
五、海伦·米尔纳的“国家间合作理论”
第五节 国际机制论
一、定义与沿革
二、基本特点
三、主要流派和理论取向
四、几点评论
第六节 集体安全论
一、概念与条件
二、历史实践与历史分析
三、理论分析
四、困境与出路
五、集体安全体系与权力均势体系之异同
六、集体安全的未来和冷战后的世界秩序
第八章 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Ⅰ)
第一节 软权力论
一、“软权力”概念的提出
二、“软权力”概念的发展
三、简短的评论
第二节 地缘经济学
一、从经济/生态政治学谈起
二、什么是地缘经济学?
三、地缘经济学的未来
四、由地缘经济学引起的思考
第三节 两枝世界政治论
一、“后国际政治”观
二、“分合论”世界观
三、两枝世界政治及其主要观点
四、“国际治理观”与“两枝世界政治论”
五、几点评论
第四节 文明冲突论
一、文明的冲突将是未来世界冲突的主导形式
二、冷战后的世界将是一个多极、多文明的世界
三、未来世界新秩序的重建必须以文明为基础
第九章 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Ⅱ)
第一节 国际安全新论
一、定义与演变
二、国际安全的理论探索
三、冷战后国际冲突的新课题
第二节 民主和平新论
一、产生与发展
二、民主和平论的内容
三、民主和平论对冷战后美国外交的影响
四、对民主和平论的批评与冷战后美国外交
第三节 世界秩序新论
一、什么是世界秩序
二、世界新秩序的不同模式
三、世界秩序与全球治理
第四节 全球化新论
一、背景与定义
二、性质与特点
三、主要观点
第十章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中国
第一节 简要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建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若干问题
第三节 几点思考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Ⅰ.英文
Ⅱ.中文
第二版后记
第一版后记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二版)是2018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倪世雄。
得书感谢您对《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二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