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费孝通“江村调查”80周年纪念文集

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费孝通“江村调查”80周年纪念文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本书为“纪念费孝通教授‘江村调查’80周年学术纪念会”中精选出的论文集。

内容简介

2016年适逢费孝通教授江村调查8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中共吴江区委宣传部,联袂举办了“纪念费孝通教授‘江村调查’80周年学术纪念会”,会议邀请中外社会学家人类学家60人莅临太湖之滨隆重纪念“江村调查”这一中国社会学暨人类学学科的历史性事件80周年。会议的主题是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本书即为会议中遴选出来的优秀论文合集。

作者简介

作者周晓虹,男,1957年生于杭州。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并兼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先后出版有《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现代社会心理学》《现代社会心理学史》等著译作10余部,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40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燕京社会学派因何独特?——以费孝通《江村经济》为例

一 经济形态之社会基础

二 学派之方法论逻辑

三 燕京学派之独特性

从社会变迁到社会平衡:费孝通在“江村调查”之前的思想梳理

一 核心关怀:社会变迁与寻找出路

二 “活的”社会与现实取向

三 具体研究中的整体性思路

四 从社会变迁到社会平衡

《江村经济》对经典社会学的理论融合与方法超越

一 《江村经济》对两大经典社会学理论的融合

二 《江村经济》研究方法对早期西方社会学经典名著的超越

三 《江村经济》是社会学研究的样板

再读《江村经济》:以马林诺夫斯基的田野调查方法为视角

一 问题所在

二 马林诺夫斯基的田野调查方法论与《江村经济》的记述

三 费孝通社会学的发展

个人、学术与国家的关联——费孝通“江村调查”的学术心态史及其启示

一 引言:“社会学之惑”的深层意蕴

二 回应时代变局:从思想争辩到社会研究

三 “家国情怀”: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四 从“社会”出发回应现代性:江村调查及其继续

五 费孝通“江村调查”的学术心态简史

六 “社会调查”与“文化自觉”的内在关联

七 结语

江村调查: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

一 触摸江村:缘起与发现

二 文化自觉,或如何跨越“文野之别”

三 “出得来”与“进得去”:“陌生化”与“他者化”的辩证统一

四 从江村走向中国

五 社区研究:探寻社会科学中国化之路

从“江村”经由“乡土”到“文化自觉”——以现代人类学的视角重读费孝通

历史是一代代人之间的对话与累积

现代人类学语境下的重读

重读I:江村经济

重读II:乡土中国

当代中国的社会与文化

结语

本土化问题意识与文化自觉——从费孝通江村调查谈起

一 马林诺夫斯基对“江村调查”的定位和评价

二 利奇对“江村调查”的质疑和费孝通的回应

三 行行重行行——江村调查在新时代的延续

四 学术反思与文化自觉

从“志在富民”到“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晚年的思想转向

一 志在富民: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研究

二 多元一体:民族与边区开发研究

三 从实求知:社会学方法论的反思和转向

四 文化自觉:精神世界中的“差序格局”

五 余论

文化自觉:超越社会分类的天罗地网

一 始祖人的原初境况:一种思想实验

二 涂尔干:元分类图式

三 范·登·伯格:社会支配中的三元分类系统

四 泰费尔:群际冲突的最简分类

五 “文化自觉”的培育

费孝通与社会科学发展的中国化——江村调查给我们的启示

一 引言

二 我与江村和江村调查

三 江村调查给我们的启示

四 结语

社会科学本土化的四种类型:以费孝通为例

一 社会科学本土化的四种类型

二 费孝通的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历程与本土化

三 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本土化四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社会学的“中国知识”问题

(一)

(二)

(三)

(四)

有关差序自我和费孝通教授的若干思考

教材

文明

当代的和城市化的中国

从“伦”到“差序格局”:关系性与等差性——潘光旦与费孝通的思想比较

引子

一 从“伦”到“差序格局”

二 以现代社会学看“伦”与“差序格局”

三 重回“伦”的结构性

四 潘光旦与费孝通的比较

五 结语:讨论的延伸

较真“差序格局”

一 “差序格局”的文本语境

二 差序化地应对和想象世界是人的本能和必然

三 中西之别,还是古今之别?

四 学术之外

五 中国也不只是乡土的

六 “修齐治平”——差序?或非差序?

七 结语

从“差序格局”到“美美与共”——兼论“差序格局”及其与“公共性”的关系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差序格局及其内在的张力

三 “差序格局”再诠释:对儒家伦理的反思

四 对西方个人主义的批评:扬己和克己是东西方文化的重要区别

五 问题与思考

差序格局:自我主义抑或关系人

一 费孝通的挑战

二 差序格局中的“己”:公与私

三 乡土社会中的“己”与“群”

四 关系主义与关系人

五 结束语

“费孝通问题”与中国现代性

一 超越左与右:“费孝通问题”的学术旨趣

二 活历史与小传统:“费孝通问题”的研究理路

三 困境与超越:“费孝通问题”的内在张力

四 余论:音调未定的现代性

现代性的另类追寻——费达生20世纪20~40年代的社会改革研究

一 乡村合作实验:先行者的历程

二 在“乡村小道”和“工业通衢”之间

三 以合作体制对抗巨型资本

四 未曾列入正式议程的性别议题

五 结语:现代性的另类追求

“云南三村”调查及其当代意义

一 《云南三村》研究背景

二 《云南三村》研究重点

三 《云南三村》的再研究或追踪

四 《云南三村》的当代意义

五 结语

从《乡土重建》来看作为“文化中间人”的费孝通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摆在《乡土重建》前的中西文化比较的序言

三 近代以来社会科学中对中国乡村形象的塑造

四 作为文化比较的《乡土重建》

五 “文化中间人”的意义

知识、心态与社会生活——费孝通的宗教观与“人的研究”及其当代意义

一 费孝通先生的宗教观

二 费孝通的宗教观与“人的研究”及其对功能主义人类学的超越

三 “人的研究”与“直面现实的人类学”

吴文藻与中国社区研究

一 社会人类学的中国时代

二 社区研究的来源、意涵、计划、实施

三 社区研究与社会学中国化

四 社区与文化:超越民族国家?

五 结论

提高和收获:追忆随费老四访江村若干片段

一 内外有别

二 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农民一定是什么样的

三 调查中要获得真实情况是很不容易的

四 好男好女不出村

五 社会学一定要见人

费老教我怎样做移民调查——从《江村经济》到黑龙江移民调查

关于农村研究主题的思考——从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谈起

“发展”之路:发展经济学视野下的“农民工”研究反思

一 国家主导的“发展主义”的投影:现有“农民工”研究存在的问题

二 现实背景的同构性:国家的“发展”战略及其“城市化”逻辑

三 学科资源:“农民工”研究之问题与早期发展经济学理论

四 发展经济学对“农民工”研究的启示

村落过疏化与乡土公共性的重建

一 村落过疏化与乡土社会的衰落

二 村落过疏化与乡土公共性危机的表现

三 过疏对策与乡土公共性的重建

聚落与交通:“路学”视域下中国城乡社会结构变迁

一 引言:从“路学”说起

二 聚落与外界如何连接

三 道路网络与中国城乡社会结构

四 一个案例:大靳村的路

五 问题与讨论

六 结语:大靳村个案的意义与未来“路学”展望

附录一 重修小靳村东岳神祠记

附录二 顺治九年重修东岳庙碑记

附录三 重修东岳庙碑记

“从实求知”与作为研究范式的“江村学”

一 江村研究与“从实求知”

二 “实”与“知”

三 “实”与“从实”“行行重行行”

四 “从实求知”“文化自觉”与“美”

江村调查的回顾与前瞻——兼谈“江村学”的创建

前奏

成名

坎坷

不幸

新生

传承

费孝通和他的思想世界

工业化时代中的乡土社会

士人“位育”的必要性和行动者的角色

作为一种理论的“差序格局”

多元一体格局:从中国的“民族问题”到世界诸文明的关系

费孝通学术影响力研究——基于文本分析技术的数据化呈现

一 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二 研究设计:理论、数据与方法

三 数据分析结果

四 结论与讨论

近20年来《江村经济》对英语学界的影响分析

一 研究背景及思路

二 主要研究结果

三 相关讨论

江村80年——中国乡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一 费孝通与江村——研究谱系的梳理

二 江村——中国乡村研究的追踪考察范式

三 中国乡村与世界文化转型

四 结语:中国乡村研究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费孝通“江村调查”80周年纪念文集是2019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周晓虹。

得书感谢您对《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费孝通“江村调查”80周年纪念文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华中村治研究(2018年第1期):农业治理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农业治理为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1):卡车司机的群体特征与劳动过程 电子书
深入研究了卡车司机这个特殊群体,使社会公众更加了解和关爱,并且理解尊重他们的劳动。
乡村活力如何维系与提升(中国百村调查丛书·燎原村、东衡村) 电子书
本书尝试探究在地实践之上乡村活力的激发、维系与提升的可能路径选择,以及其中蕴含的可能的理论价值。
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状况与消费行为研究:基于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问卷调查 电子书
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行建议。
跳出农门:农民子女的职业非农化与身份市民化 电子书
一部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子女身份变化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