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性之寻求:荀子思想研究论集

合理性之寻求:荀子思想研究论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以“合理性”为荀子思想诠释之主轴,对其思想进行了再梳理。

内容简介

本书是有关荀子思想研究的论稿,由导言和十二篇论文所组成,论题大体围绕着天人关系、名实辨说、古今礼法和当代新儒家的荀子诠释等四个方面展开。

本书采用议题式的方式,思考和探索荀子思想所可能具有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尽可能地依融贯性的论述,参照富有启发性的理论系统,在引介当代荀学研究的学术论述和视野的前提下,揭发荀子思想中诸多观念所可能涵具的“意义剩余”,并借此引发学者对荀子思想的进一步思考。

作者简介

作者东方朔,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曾任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访问学者,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著有《刘蕺山哲学研究》《刘宗周评传》《从横渠、明道到阳明——儒家生态伦理的一个侧面》《<荀子>精读》;编有《荀子》《杜维明学术专题访谈录:宗周哲学之精神与儒家文化之未来》《儒家哲学研究:问题方法及未来开展——刘述先教授论文选》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言

第一章 “人生不能无群”

一、引言

二、早期儒家思想中有关人的概念

三、“人是一种礼仪性的存在物”

四、心知与人的意志结构

五、余论

六、结语

第二章 解除神秘主义

一、引言

二、统一的世界图像的破裂

三、“天而天之”及其蕴含的解放意识

四、“人而人之”与人的尊严

五、结语

第三章 性恶:一种必要的理论构想

一、引言

二、“性”概念之内涵及其检讨

三、“性恶”之了义

四、“善”何以可能?

五、结语

第四章 “心之所可”与人的概念

一、引言

二、心的构成及其认知特性

三、“心之所可”与道德主体

四、“心之所可”与人的概念

五、简短的结语

第五章 “辩示”与“重温”

一、“体知”概念之提出

二、辩示与人的存在性规定

三、辩示与共通感之触发

四、“积”与人的历史忆存

五、结语

第六章 “知默”与“知言”

一、引言

二、体知与荀子之“默教”

三、“默而当”:何以可能?

四、形动与审美判断中的“意义的丰满”

五、简短的结语

第七章 期命辨说与合理性之寻求

一、引言

二、为何辩?

三、如何辩?确定性之获得

四、如何辩?合理性之寻求

五、简短的结语

第八章 秩序与客观化

一、引言

二、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

三、礼之起源:建构的真实

四、明礼定分:客观架构之极成

五、“主观意志的法”及其限制

六、礼、法中的儒法关系

七、礼修的“道德精神现象学”

八、“统类”:礼之客观化的可能根据

九、简短的结语

第九章 “先王之道”与“法后王”

一、引言

二、时间、历史意识与意义预期

三、“先王”与“后王”

四、“天地始者,今日是也”

五、“百王之法不同”

六、“例证”与“演化”的历史意识

七、简短的结语

第十章 荀子的“所止”概念

一、引言

二、孔孟荀所言“止”之诸义

三、荀子与庄子之异

四、“所止”与儒家的价值优先立场

五、简短的结语

第十一章 性之规定及其延伸的问题

一、引言

二、背景、方法及其与傅斯年教授之争

三、荀子言性之两种规定及其涵义

四、荀子是否有“性善”论的观念?

五、荀子是否有一致的人性理论?

六、简短的结语

第十二章 客观化及其限制

一、引言

二、客观悲情下对荀子的解悟

三、心与性的了解

四、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

五、文化大统中的道德形式与国家形式

六、余论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

后记

再版后记

合理性之寻求:荀子思想研究论集是2017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东方朔。

得书感谢您对《合理性之寻求:荀子思想研究论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2017) 电子书
《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为中华日本哲学会的会刊。
陈法哲学思想研究 电子书
本书采取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坚持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从儒学发展史的角度及易学哲学的高度,提炼出陈法哲学思想研究的若干重要命题,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系统研究;同时注重研究的学理性,紧密贴近陈法思想的本原,既深入挖掘陈法哲学思想丰富的内涵,又充分展现其独特个性色彩。本书使陈法哲学思想的原貌得以完整呈现,为系统研究中国易学和儒学发展史,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贵州地方思想文化,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在观念与思想之间:论先秦义范畴之生成 电子书
一个”义“字,构成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文化基因?
杜威探究型哲学思想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探究”为核心范畴,把杜威的哲学标示为一种探究型的哲学思想,打通探究、知识与逻辑之间的关联,并且通过社会探究这一范畴,使杜威哲学过渡到社会层面,杜威哲学的整体面貌得以显现;概括了杜威哲学的五个基本方法论,并将其用于分析杜威的各个哲学领域,从而使杜威哲学的晦涩和模糊变得清晰而生动;着重关注杜威的逻辑理论,探讨杜威早期的逻辑思想和后期逻辑思想的关联。
中国伊斯兰先贤:马注思想研究 电子书
在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中,有“回族四大著作家”(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复初)的说法。马注思想之所以值得重视和研究,完全与他出生于回族世家,自幼受儒学教育从而在融合伊斯兰与儒家思想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清真指南》堪称伊斯兰教中国化方面的杰出代表作。当前,世界范围内伊斯兰教的赛莱菲耶极其活跃。它在国际政治领域,已经产生了可见的危害;它在思想、文化、宗教领域的流传,人们同样不应低估它的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