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国内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电子交叉配血技术,国内外资料收集齐全、内容丰富。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8章,内容主要包括电子交叉配血的由来、在国内外应用概况、它的优越性和局限性、硬件配置及软件设计方案、信息传递、实施过程的确认,开展此项工作时的质量保证和岗位培训。其特点一是国内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电子交叉配血技术,且国内外资料收集齐全、内容丰富;二是介绍它的优越性比较客观(对它的局性作了恰当解释) ;三是介绍开展电子交叉配血的方法较为详细,具有可操作性。本书适合准备开展电子交叉配血的医院管理者、输血科(血库)技术人员、麻醉科医师、临床医师,特别是手术室、急诊室、重症监护病房的医护人员阅读,也可供开发互联网+医疗的软件工程师参考。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提要
前言
第一章 电子交叉配血的由来
一、 血型的发现
二、 交叉配血的诞生
三、 交叉配血在输血安全中的地位
四、 交叉配血发展简史
五、 电子交叉配血
六、 虚拟血库
七、 后记
第二章 电子交叉配血在国内外应用概况
一、 国外应用概况
二、 国内应用概况
三、 展望
第三章 电子交叉配血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一、 优越性
二、 局限性
三、 需要说明的两个问题
第四章 电子交叉配血的硬件配置及软件的设计
一、 计算机硬件配置的基本要求
二、 网络通信设备配置的基本要求
三、 应用软件系统配置的基本要求
四、 对数据库的要求
五、 对软件设计的要求
六、 东莞市电子交叉配血软件系统设计方案
第五章 电子交叉配血实施过程的确认
一、 基本概念
二、 确认的原则
三、 确认的要求
四、 确认的步骤
五、 软件确认的依据和要求
六、 软件确认时机和变更时的确认
七、 软件确认的内容
八、 软件确认的方法
九、 血标本接收条件的确认
十、 ABO和RhD血型的确认
十一、 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的确认
十二、 正确数据输入的确认
十三、 确认的结论
十四、 试运行方案的设计与确认
第六章 电子交叉配血的信息传递
一、 电子交叉配血的实物流与信息流
二、 电子交叉配血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
三、 电子交叉配血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
第七章 电子交叉配血实施的质量保证
一、 实施电子交叉配血的基本要求
二、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修改
三、 献血者识别及血标本的管理
四、 输血申请单的质量要求
五、 受血者身份识别及血标本采集的质量要求
六、 输血前检测的质量控制
七、 ABO和RhD血型及不规则抗体的信息传递
八、 检测试剂的质量要求
九、 检测设备和系统的质量要求
十、 检测方法的质量要求
十一、 室内质量控制
十二、 室间质量评价
十三、 电子交叉配血软件系统的确认
十四、 电子交叉配血试运行方案的建立
十五、 血液发放管理
第八章 电子交叉配血的岗位培训
一、 基本概念
二、 培训的岗位及其职责
三、 培训内容
四、 培训要求
五、 培训体系
六、 培训流程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美国血库协会电子交叉配血实施指南(2003)
附录2 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电子交叉配血行业指南
附录3 英国血液学标准委员会输血相容性检测程序指南(节译)
附录4 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电子发血指南(2010)
附录5 英国血库计算机化指南(2000,节译)
附录6 我国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输血医学领域的指南(节录)
附录7 东莞市医院电子交叉配血标准操作规程
附录8 东莞市已发表的电子交叉配血相关论文题录
电子交叉配血是201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田兆嵩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电子交叉配血》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