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实战术

金融工程实战术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金融工程人士的第一部本土实操指南,从工程学视角洞见中国特色金融市场环境。

内容简介

本书从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入手,将各金融行业传统业务按照套利、产品创设和金融创新的维度,结合大量国内外案例进行深入探讨。并运用科学抽象思维,总结可供金融人士借鉴的方法、工具和模式。

通过对中美金融市场进行比较研究,作者强调中国金融市场特殊的现状与问题,启发读者形成注重实务、强调实践、把握直觉的金融工程师思维。

作者简介

作者宋光辉,资产证券化与互联网金融专家。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于复旦大学金融学专业。曾先后在海通证券、中金公司、平安证券等多家证券公司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与金融创新研究。著有《资产证券化与结构化金融:超越金融的极限》,组织翻译“结构化金融与证券化系列丛书”共10本。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金融工程师的金融实战观

第一章 现实世界的金融问题:金融工程师的视角

第一节 国内现实金融问题的相关案例

第二节 金融外行如何摸清金融门道:金融工程学思维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尚待解决的几个金融工程问题

第四节 金融工程学原理:各类金融事物的本质抽象与标准化建模

第五节 金融工程的方法:特定合成方法的静态组装与动态复制方法

第六节 金融工程的工具:金融工具、计算机工具与财务分析工具

第七节 金融产品的分析与定价

第二章 关于套利的金融工程:市场套利与制度套利

第一节 七种市场套利

第二节 制度套利

第三节 关于套利的一般观点:一切金融工程的本质都是套利

第三章 认识现实的金融世界:中国的金融监管与金融市场

第一节 金融体系理论与中国的金融体系

第二节 金融体系与经济体系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第三节 中国的金融监管

第四节 中国的金融市场与产品

第五节 中国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架构:支付结算与账户体系

第四章 认识现实的金融世界:中国的金融机构与业务

第一节 金融工程关于金融机构的分类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业务及中国工商银行财报分析与估值

第三节 保险公司的业务及中国人寿财报分析与估值

第四节 资管机构的业务及陕西国投财报分析与估值

第五节 证券公司等其他机构的业务及海通证券财报分析与估值

第六节 结构化金融:理解所有金融机构和业务的统一模型

第五章 特定合成应用:保尔森做空次贷赚超百亿美元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保尔森做空次贷案例的背景介绍

第二节 保尔森做空次贷的案例分析

第三节 从保尔森案例看金融工程的特定合成方法:原理与步骤

第四节 金融工程的特定合成方法与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

第六章 金融工程工具与技术应用示例:结构化金融与资产证券化

第一节 结构化金融与资产证券化理论概述

第二节 结构化金融

第三节 资产证券化

第七章 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工程学分析:蚂蚁金服的案例分析与金融系统工程设计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概述

第二节 新货币论:基于银行货币史的推广

第三节 蚂蚁金服的新型货币创造:系统工程的分析

第四节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特定合成各类金融机构

第八章 金融工程师的经济工程学:次贷案例的总结以及金融驱动的现代经济体系

第一节 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看待次贷危机及现代经济的运行机制

第二节 从系统工程学的角度分析经济问题

后记

参考文献

金融工程实战术是2021年由贝页出版,作者宋光辉。

得书感谢您对《金融工程实战术》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水暖工程造价实训 电子书
本书内容包括:水暖工程施工图识读、给水排水工程工程量计算实训、采暖工程工程量计算实训等内容。
公路工程造价实训 电子书
本书包括:公路工程识图、公路工程定额工程量计算实训以及公路工程工程量清单计量实训等内容。
钢结构工程造价实训 电子书
《钢结构工程造价实训》主要依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中“钢结构工程工程量清单项目及计算规则”以及相关定额进行编写,主要内容包括:钢结构工程施工图、钢结构工程定额计价、钢结构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钢结构工程投标与施工合同等内容。《钢结构工程造价实训》既可供钢结构工程造价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供钢结构工程管理人员和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本书由金大伟主编。
电气工程造价实训 电子书
本书内容包括:电气工程施工图、电气工程工程量计算实训以及电气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
战术通信理论与技术 电子书
作者于全,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战术通信领域的知名专家,长期在科研一线承担通信装备的总体设计与型号研制任务,先后主持完成了我军第 一代战术通信网络、国内第 一部软件无线电台等20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在我军战术通信的发展战略、体制论证、系统仿真、综合集成和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从事战术通信研究的成果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