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如果没有人文,我们只有“生存”,没有“生活”。每个时代的文明都是多元力量或多元价值竞逐的状态。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之一,恐怕就是动物不需要历史感,而人类需要。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先生部分重要文章的结集,共可分为四部分。一是作者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的感想,对学术界动向特别是历史研究领域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这被作者以“天才为何成群地来”为总结,并作为本书的书名。二是演讲稿《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和《再谈假如我是一个研究生》,作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谈了他认为一个历史学专业的研究生应该学些什么,做些什么,注意什么。三是作者对自己的几位老师,包括余英时、牟复礼、杜希德等的回忆文章。四是作者几次接受访谈的记录。
作者简介
作者王汎森,1958年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明清至中国近代的思想史、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代表作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晚明清初思想十论》《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人文学科的危机——关于高等教育“指标化运动”的思考
一
二
本土思想资源与西方理论
没有地图的旅程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我读韦伯的历程
现在历史是什么?——西方史学的新趋势
一 前言
二 传统史学动摇
三 年鉴学派
四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五 史学的几种新视野
六 新文化史
七 史学典范的危机
八 重新思考E.H.Carr的What is History
什么可以成为历史
历史领地的流变
一 《中国史新论》的编纂过程
二 史家与史料的关系正在改变
三 保卫“书的文化”
如何透过历史向古人学习
龚自珍的《尊史》篇
重访历史:寻找“执拗的低音” (与葛兆光对谈)
回到岔路还没有分的时候
创造性地转换与创造性地消耗
现代学术词汇的困境
天才为何总是成群地来
人文的优先性
重构人文价值与多元文化
不断重述的必要
惶惶惑惑的台湾文化氛围
人文优先的多元文化
建立合理的现代社会
知识分子的没落?
文化多样性
书的危机
真正的哈佛是看不见的哈佛
学术事业中的“政务官”与“事务官”
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一 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二 一个老师怎么训练研究生
三 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
四 用两条腿走路,练习培养自己的兴趣
五 营造卓越的大学,分享学术的氛围
再谈假如我是一个研究生
一 简谈我的治学经历
二 研究学问的快乐
三 研究学问最痛苦的时候
四 写论文时要做的事情
五 写论文时应避免做的事
六 学术研究的精神气质:性格与学术
七 在做学问的过程中,寻觅、困惑、挫折是不可少的
八 研究社群的塑造
九 一些反省
余英时印象
追忆余国藩先生
回忆牟复礼先生
记杜希德教授
回忆马里厄斯·约翰逊(Marius Jansen)老师
学术需要时间和自由 访谈李怀宇
学问很多时候就是聊出来的
十五世纪以后的中国是多姿多彩的时代
不把古人打扮成现代人,不把中国历史打扮成西方历史
思想史内外 访谈张劭农等
治学漫谈 访谈张春田
后记
天才为何成群地来是2019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王汎森。
得书感谢您对《天才为何成群地来》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