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详解

智能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详解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全面了解智能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及未来方向。

内容简介

本书以智能汽车的电子电气架构为主线,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为读者剖析汽车行业整体架构。

微观层面上,从复杂系统工程视角讲解了智能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原理、技术、设计、开发与管理;宏观层面上,用全局性和前瞻性的视角梳理了电子电气架构与“软件定义汽车”、“新四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新技术的关系,揭示了汽车行业变迁的底层逻辑,旨在帮助车企能更快地实现转型并看清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

作者侯旭光,智能汽车领域资深技术专家,现就职于广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担任智能网联中心电子电气架构总师;曾就职于西门子和吉利汽车,在吉利汽车从事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开发和车身电子产品的开发与管理工作;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智能网联汽车系统架构分会委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赞誉

前言

第1章 电子电气系统

1.1 系统的定义

1.2 系统工程

1.3 系统思维

1.4 汽车电子电气系统的构成

1.4.1 汽车电子电气系统的定义

1.4.2 汽车电子电气系统三视图

1.5 汽车电子电气系统分解

1.5.1 系统分解的目的和意义

1.5.2 系统分解的4个步骤与3个原则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电子电气架构技术基础

2.1 架构的定义

2.1.1 架构词解

2.1.2 架构与系统的关系

2.1.3 电子电气架构

2.2 电子电气架构三视图

2.2.1 逻辑视图

2.2.2 物理视图

2.2.3 过程视图

2.2.4 3种视图的关系

2.3 电子电气架构的4个子架构

2.3.1 网络架构

2.3.2 电气架构

2.3.3 功能架构

2.3.4 软件架构

2.4 理解架构设计与系统开发的关系

2.4.1 架构设计与城市规划

2.4.2 系统开发与街区设计

2.4.3 零部件设计与建筑设计

2.4.4 供应商开发与施工实现

2.4.5 架构设计的重要性

2.4.6 架构设计与系统开发的区别

2.5 架构设计的意义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子电气架构的发展历程

3.1 IPO模型

3.2 电子电气架构发展的驱动因素

3.2.1 汽车电子的诞生

3.2.2 ECU的诞生

3.2.3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诞生

3.2.4 汽车电子的6个发展阶段

3.3 基础技术的发展

3.3.1 芯片

3.3.2 通信和网络

3.3.3 软件

3.3.4 电气架构的相关技术

3.4 电子电气架构的演进

3.4.1 车身控制模块的诞生

3.4.2 电子电气架构的演进

3.4.3 电子电气架构的8条基本发展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开发方法与工具

4.1 基本开发方法

4.1.1 正向开发与逆向工程

4.1.2 瀑布开发模型

4.1.3 瀑布开发模型在整车开发中的应用

4.2 需求工程

4.2.1 需求的定义

4.2.2 需求的种类

4.2.3 需求工程的5个活动

4.2.4 需求工程的意义和目的

4.3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

4.3.1 MBSE的定义

4.3.2 MBSE模型的4个象限

4.3.3 MBSE的三大支柱

4.3.4 MBSE的实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子电气架构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5.1 架构设计的目标

5.1.1 为什么需要架构设计

5.1.2 理想的架构设计

5.2 架构设计的原则

5.2.1 设计原则的产生与传递

5.2.2 设计原则的分层

5.2.3 架构设计的三大原则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子电气架构开发方法

6.1 定义产品特性

6.1.1 用户的需求

6.1.2 从用户故事开始设计

6.1.3 特性

6.1.4 用例

6.1.5 卡诺模型

6.2 功能开发

6.3 架构形态设计

6.3.1 电子电气系统的物理分解

6.3.2 架构形态设计的5个步骤

6.3.3 电气架构与网络架构的雏形

6.4 系统开发

6.4.1 子系统开发概览

6.4.2 收集需求

6.4.3 系统设计

6.4.4 评审和更新

6.5 线束开发

6.6 网络设计

6.7 基础技术开发

6.8 零部件开发

6.9 验证和确认

6.9.1 测试的种类

6.9.2 测试的基本理念

6.10 电子电气架构开发方法总结

6.10.1 一个源头:需求

6.10.2 两条主线:功能与性能

6.10.3 两个工作:分解和分配

6.10.4 两种思路:增量与重构

6.10.5 一个问题:架构设计是技术还是管理

6.11 本章小结

第7章 电子电气架构管理

7.1 电子电气系统4类关系的管理

7.2 电子电气系统的利益相关者

7.2.1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7.2.2 常见的6类利益相关者

7.3 架构团队: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平衡器

7.4 架构师的8项基本能力

7.4.1 洞察业务本质的能力

7.4.2 强大的学习能力

7.4.3 高瞻远瞩的能力

7.4.4 适当妥协的能力

7.4.5 高度的抽象能力

7.4.6 系统思考的能力

7.4.7 良好的沟通能力

7.4.8 强大的领导力

7.5 电子电气架构的哲学思考

7.5.1 忒修斯之船与系统结构

7.5.2 熵增原理与架构发展

7.5.3 电子电气架构的评价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新四化”与软件定义汽车

8.1 汽车行业的“新四化”

8.1.1 “新四化”概念的诞生

8.1.2 “新四化”的演进

8.1.3 “新四化”的最新定义

8.2 软件定义汽车

8.2.1 软件定义汽车的起源

8.2.2 软件定义汽车的含义

8.3 软件定义汽车实现的基础

8.3.1 技术条件

8.3.2 量产后软件更新的成本

8.3.3 用户为软件付费的意愿

8.3.4 车载半导体技术

8.3.5 观念

8.4 软件定义汽车面临的挑战

8.4.1 物理视图的挑战

8.4.2 逻辑视图的挑战

8.4.3 过程视图的挑战

8.5 不变的基本价值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智能网联汽车新技术

9.1 智能座舱

9.1.1 激烈的竞争

9.1.2 发展历程

9.2 座舱技术

9.2.1 显示设备

9.2.2 多模态交互

9.3 自动驾驶

9.3.1 自动驾驶汽车的历史

9.3.2 自动驾驶的等级

9.3.3 自动驾驶系统

9.3.4 自动驾驶感知设备

9.3.5 自动驾驶控制器

9.3.6 自动驾驶执行器

9.3.7 自动驾驶的挑战

9.4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9.4.1 人工智能

9.4.2 大数据

9.5 系统安全

9.5.1 系统安全的概念与流程

9.5.2 系统安全的母标准

9.5.3 功能安全

9.5.4 预期功能安全

9.5.5 对系统安全的思考

9.6 网络安全

9.6.1 ISO/SAE 21434简介

9.6.2 网络安全管理

9.6.3 网络安全开发

9.7 本章小结

第10章 汽车行业的变革与机遇

10.1 变革——历史的必然

10.1.1 第二曲线

10.1.2 产品的变革

10.1.3 电子电气架构的变革将持续进行

10.1.4 性价比——产品普及的根本动力

10.2 商业模式的变革

10.2.1 盈利模式变革

10.2.2 营销模式变革

10.2.3 售后服务模式变革

10.3 产业格局的变革

10.3.1 新势力的进攻

10.3.2 分工的变化

10.4 政府的力量

10.5 车企的基本能力

10.5.1 车企五力模型

10.5.2 从“打铁”到“服软”

10.6 重塑能力,迎接挑战

10.6.1 明确愿景

10.6.2 确立原则

10.6.3 行动方向

10.7 本章小结

智能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详解是2023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侯旭光。

得书感谢您对《智能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详解》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汽车电气维修518问 电子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维修人员不可不知的汽车电控新技术、发动机电气系统、发动机充电系统、发动机点火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自动变速器电气系统、空调系统、防抱死制动系统与其他辅助制动系统、安全气囊系统、车身电气系统以及电路识读与配电系统等内容。
汽车电气系统检修 电子书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蓄电池检修,信号、照明系统检修,充电系统检修,起动系统检修,刮水器与清洗器系统检修等五个模块。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汽车电气各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学会汽车电气各系统的使用、读电路图、使用维修资料、熟悉汽车电路构造、检测更换电器元件、诊断与排除电路故障、仪器仪表的使用等,为学生今后岗位工作和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SOLIDWORKS电气设计实例详解 电子书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这款软件的基础功能,并结合实际的案例项目介绍了其在项目实战过程中的功能应用。
数据架构与商业智能 电子书
本书试图利用公式般的架构推导过程,以企业总体规划为主线,利用数据架构的方法论讲解关于商业智能的数据模型设计、数据的分布、流转等内容。
智能网联汽车概论 电子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与分级、关键技术、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划,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的环境感知系统、无线通信系统、网络系统、导航定位系统和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每章开始都给出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导入案例,便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每章末尾配有练习题和实训题,练习题便于学生复习,巩固主要的学习内容,增强学习效果;实训题可以扩展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