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大学生就业制度探索

近代以来大学生就业制度探索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深入分析国家角度下的大学生就业历史,为后续改革提供启示。

内容简介

大学生就业关乎国计民生与社会秩序。当前大学生就业研究多关注现状分析,主要以市场转型后果为背景,采供求分析和社会流动与分层两种视角。本研究把国家带回分析的中心,重拾历史分析与制度分析策略,遵循国家与就业市场之间的关系这一分析框架,在新中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完整历史中,从话语、组织进路、行动策略三个纵向维度揭示各阶段的改革动力、运行机制,以及制度变迁对于大学生择业行为的影响。在制度变迁的强制性与诱致性交织历程中,认识今天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秩序是如何形成的,并为后续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启示。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回顾与理论检视

一 研究回顾

二 理论检视

第三节 大学生就业研究:把“国家”带回分析的中心

一 社会变迁的根源:市场转型还是路径依赖

二 制度变迁:设计还是演化

三 “国家-市场”:就业理论的一个经典视角

第四节 研究任务与策略

一 研究任务与分析框架

二 分析策略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调查地点简介

一 田野调查法

二 文献法

三 调查地点简介

第六节 本书结构

第二章 中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演变轨迹

第一节 强国困境与“大学生”的诞生:晚清

一 兴办洋务学堂,“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 作育人才,维护与改善朝廷统治

三 教育财政是晚到的食客

第二节 “自谋生路”下大学生的就业特征与政府反应:民国

一 市场制度与教育扩张:毕业生之“生路难谋”

二 “生路难谋”下的就业特点

三 学生运动与政府反应

第三节 契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学生就业制度演变:新中国

一 市场消解阶段

二 市场容纳阶段

三 市场重生阶段

第四节 国家与大学生就业:并未断裂的历史

一 历史的延续

二 大学生就业制度变革中的国家传统

第三章 就业关乎政治:制度改革的话语逻辑

第一节 统一分配制度的形成(1950~1985年)

一 终结“毕业即失业”:社会秩序的合法性诉求

二 “国家需要人急,国家需要才专”:经济绩效的合理性诉求

三 “向苏联学习”:外部经验的借鉴

四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经验:为政权建设培养人才

第二节 就业制度市场化共识的达成(1985~2000年)

一 “百废待兴”与“毕业生分配工作的苦恼”:一个“悖论”的产生

二 “分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决策层的意识转变

三 “毕业生的分配,实际上是就业”:市场意识的深入

第三节 高等教育大扩张年代的意识形态(2000~2015年)

一 “就业是民生之本”

二 “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三 “失业关乎社会稳定”

第四节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属性及其改革中话语的意义

一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属性分析

二 管窥改革中的国家话语诉求:强制性制度变迁中不乏诱致性因素

第四章 从“去市场化”到“市场化”:制度转向的组织进路

第一节 就业体制“去市场化”的组织进路(1950~1985年)

一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劳动力市场的消解

二 高校体制改革:大学组织的单位化

三 分配体制的演变:科层化运作

第二节 重建就业市场的组织进路(1985~2000年)

一 向用人单位放权

二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三 对高校扩权

四 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的建立

第三节 自主择业制度中的组织秩序(2000~2015年)

一 用人单位的自主性彰显

二 就业管理的职能归口与服务转向

三 高校就业服务的组织嵌入

第四节 制度变迁的组织条件及就业市场的主体变化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就业市场的全方位管理

二 改革开放时期国家放权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重建

三 新世纪就业市场的主体归位

第五章 从权威安排到资源约束:制度执行的行动策略

第一节 权威安排:国家在毕业生分配中的行动策略(1950~1985年)

一 集中使用、重点配备:毕业生分配总原则

二 高校的思想改造与动员教育:通过组织进行“统治”

三 对不服从分配者的处理:切断体制外就业渠道

第二节 就业市场化政策的进程:渐进“松绑”(1985~2000年)

一 “85决定”前后的试点:供需见面

二 “中期方案”: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

三 “93纲要”的目标:在2000年实现双轨变单轨

第三节 资源供给与约束:以就业率为抓手(2000~2015年)

一 规范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制度

二 促进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密集出台

三 就业率制度执行中的高校单位制的延续

四 就业率制度的不良后果

第四节 有序:国家改革行动的一个策略准则

一 有准备的统包统配制度

二 就业制度市场化步伐契合于经济体制改革

三 通过“组织”管控就业率

第六章 从集体主义到个体化转向:教育目的转向与大学生择业行为变迁

第一节 统一分配制度的结果:服从的大多数(1950~1985年)

一 热情高涨的学子: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

二 制度的负面效果:不服从的少数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中的“天之骄子”:主体性初显(1985~2000年)

一 包分配:“饭不对胃口,也得往下咽”

二 自主选择:涌向体制外

三 进取的个体:为竞争做准备

第三节 “自主择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行为(2000~2015年)

一 就业:一个多义词

二 大学生择业的个体化转向

第四节 制度变迁下大学生主体性的崛起:一个历程性小结

一 总体性社会下的集体主义

二 大学生的主体性:一个应势而生的倾向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话语、组织体制、行动策略:国家主导的制度改革机制

一 制度变革中的国家话语:就业关乎政治

二 就业体制改革方向与组织进路:集权与放权

三 制度变革的行动策略演进:从统治到治理

第二节 国家角色演变与就业市场主体的合分

一 强国家传统在改革中起关键作用

二 大学生就业市场主体的聚合与分化

第三节 择业资本类型多元化:“市场转型”还是“权力维系”之争的微观体现

一 择业资本变迁的学术简史:“市场转型”还是“权力维系”?

二 当下大学生的择业资本类型学

第四节 治理视域下国家角色定位的再探讨

一 重新认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 重新认识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三 制度创新过程中完善国家的教育责任

参考文献

近代以来大学生就业制度探索是202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戚务念。

得书感谢您对《近代以来大学生就业制度探索》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近代闽台社会风貌 电子书
本书中的译文都选材于《教务杂志》。其不仅是作为来华传教士交换讯息及探讨当时传教士在中国的相关迫切问题的平台,而且也丰富地呈现了一幅幅西方人与中国人跨文化交流的画卷。内容涉及近代闽台地区有关教育、贸易、习俗、风光、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见证了闽台地区的对外交流以及闽台之间的密切关系。
中国近代史 电子书
一部好看又权威的中国近代史。
近代中国的多元审视 电子书
近代中国命运多舛,被迫走出中世纪相对封闭、停滞的发展道路,被强行卷入国际体系之中,要认识这样一段变化快速和巨大、充满多面性和不平衡性的历史,需要历史与现实的理性对话,也亟待引入历史与理论之间的相互验证。本书充分发掘各类历史文献,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清末新政、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时刻,重新探讨梁启超、蔡元培等重要历史人物,史料丰赡,论证有力,叙事清晰,颇有助于理解近代中国的政情与世态。
清代理藩制度研究 电子书
本书是作者研究清代理藩制度的集大成之作。
西方历史文献选读(近代卷) 电子书
本书精选西方重要英文文本资料,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之进行介绍乃至解读,力图多层次、全方位地揭示西方近代时期在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基本状况与特征,从中透显出西方历史的演进脉络、流变趋向乃至发展规律。各卷所选的篇目,既有对某文献的全文收录,也有对某文献核心部分的截取。每篇文献后还开列了一些相关问题的研究著作,引导读者延伸阅读,并作进一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