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必读丛书·脉经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脉经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脉经》是历代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至今对中医脉诊、中医诊断学的发展仍有指导意义,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有启发作用,是中医临床各科医师以及中医院校师生的必读书。本次整理以叶氏广勤堂影元刻。本为底本,参照其他刻本以及《灵一枢。》、《素问》、《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重新整理,书前撰有导读,便于读者学习。

内容简介

  《脉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流传于世的脉学经典著作,对后世脉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书共1O卷,98篇,成书于公元3世纪中叶。由西晋著名中医学家王叔和精选《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汉魏著名医家有关脉论精华.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以及当代临证经验编撰而成。该书集晋以前脉学之大成,对中医脉学理论进行全面梳理.发展并构建了中医脉学体系,其特点有:1首次确立脉象形状,归纳脉象为24种.使基本脉象的名称和定义统一、规范.为后世所遵从。2改进诊脉方法,确定三部脉法和脏腑分候定位,使独取寸口脉法在理论上与方法上趋于完善,推进了这种简便易行的诊脉方法的临床普遍使用。3论脉与脏腑疾病紧密结合,脉病证治统一,指导临床实践。4《脉经》将经络学说与脏腑学说有机的结合,丰富发展了针灸经络学理论。

章节目录

卷第一

脉形状指下秘决第一二十四种

平脉早晏法第二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

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

持脉轻重法第六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

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

辨脉阴阳大法第九

平虚实第十

从横逆顺伏匿脉第十

辨灾怪恐怖杂脉第十二

迟疾短长杂脉法第十三

平人得病所起第十四

诊病将差难已脉第十五

卷第二

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

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

平奇经八脉病第四八脉为病不在十二经,故以系此卷之末

卷第二

肝胆部第

心小肠部第二

脾胃部第三

肺大肠部第四

肾膀胱部第五

卷第四

辨三部九候脉证第

平杂病脉第二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

诊四时相反脉证第四

诊损至脉第五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六

诊百病死生决第七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八

卷第五

张仲景论脉第

扁鹊阴阳脉法第二

扁鹊脉法第三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四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

卷第六

肝足厥阴经病证第

胆足少阳经病证第二

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

小肠手太阳经病证第四

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

胃足阳明经病证第六

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第八

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第十

三焦手少阳经病证第十一

卷第七

病不可发汗证第一

病可发汗证第二

病发汗以后证第三

病不可吐证第四

病可吐证第五

病不可下证第六

病可下证第七

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

病可温证第九

病不可灸证第十

病可灸证第十一

病不可刺证第十二

病可刺证第十三

病不可水证第十四

病可水证第十五

病不可火证第十六

病可火证第十七

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

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第十九

热病生死期日证第二十

热病十逆死证第二十一

热病五脏气绝死日证第二十二

热病至脉死日证第二十三

热病脉损死日证第二十四

卷第八

平卒尸厥脉证第一

平痉湿喝脉证第二疰一作痉

平阳毒阴毒百合狐惑脉证第三

平霍乱转筋脉证第四

平中风历节脉证第五

平血痹虚劳脉证第六

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

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

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

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脉证第十

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

平五脏积聚脉证第十二

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

平呕吐哕下利脉证第十四

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

平痈肿肠痈金疮侵淫脉证第十六

卷第九

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

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

平产后诸病郁冒中风发热烦呕下利证第三

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第四

平郁冒五崩漏下经闭不利腹中诸病证第五

平咽中如有炙脔喜悲热入血室腹满证第六

平阴中寒转胞阴吹阴生疮脱下证第七

平妇人病生死证第八

平小儿杂病证第九

卷第十

手检图三十一部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脉经是200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叔和。

得书感谢您对《中医临床必读丛书·脉经》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典藏版)——灵枢经 电子书
中医治学当溯本求源,古为今用,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归宿,认真继承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诊疗经验,做到中医不能丢,进而才是中医现代化的实施。本书为中医临床人才必读丛书之一。《灵枢经》与《素问》共同构成了《黄帝内经》,并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灵枢经》不仅全面阐述了五脏六腑、精神气血津液、人体气质类型等中医的基本理论内容,还特别对经络腧穴理论和针刺方法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为后世针灸学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典藏版)——黄帝内经素问 电子书
本书为中医临床人才必读丛书之一。《黄帝内经素问》与《灵枢经》共同构成了《黄帝内经》,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发展的基础。《素问》全面阐述了阴阳五行、脏象气血、腧穴针道、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治法、医德养生、运气学说等中医基本理论内容,至今仍对中医临床及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典藏版):黄帝内经素问》由《素问》和《灵枢》组成,为我国现存*早的医学典籍,大约成书于战国至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典藏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电子书
全书共10卷,附指南总论3卷。分伤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等14门,载方788首。所收方剂均是汉族民间常用的有效中药方剂,记述了其主治、配伍及具体修制法,是一部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临床方书。书中许多方剂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本次整理,以元版宗文书堂郑天泽刊本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书前增加导读,书后附有方剂索引。
脉经 电子书
  太医令王叔和撰的《脉经》10卷,98篇。首次对中医脉学理论进行系统全面的论述,《脉经(典藏版)/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叙阴阳表里,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气口、神门,条十二经,二十四气,奇经八脉。以举五脏、六腑、三焦、四时之疴。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所论述的寸、关、尺三部定位脉诊以及总结的24种脉象,为我国脉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世医家继承和发扬。宋·林亿称其“若网在纲,有条不紊,使
中医药临床循证丛书——糖尿病肾病 电子书
循证医学植根于现代临床流行病学,并借助近代信息科学的春风“一夜绿江南”。循证医学理念的提出已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引起医学实践模式及观念的巨大变革:它使人们认识到,一些理论上应当有效,但实际上无效或弊大于利的治疗措施可能被长期、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而一些似乎无效的治疗方法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CT)或RCT的系统评价后被证实为真正有效或利大于弊;这对医疗实践、卫生政策、健康普及宣教以及医学科研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