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余英时散文集,从中感受到深厚学养和对于中国文化的眷眷情怀。
内容简介
如果说,陶渊明的诗中,篇篇都有酒,那么余英时先生的文字中,可谓篇篇都饱含“中国情怀”。余英时常把自己比作曾侨居陀山的鹦鹉,时时想为中国的文化生命之赓续光大尽一点心意。
余英时先生除了义理和考据的专业学术著作之外,不乏饱含史思而笔端常带情感的辞章之作。本书几乎囊括了其代表性的散文,分为“价值篇”、“文化篇”、“历史篇”、“士人篇”、“儒学篇”、“读书篇”等。从中,读者能感受到其发自深厚学养和真诚良知的对于中国文化的眷眷情怀。
作者简介
余英時
中央研究院院士,1930年生。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師從錢穆先生、楊聯陞先生。曾任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現任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著作等身,作育英才無數。2006年獲頒有「人文學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獎(Kluge Prize)。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余英时作品系列”自序
价值篇
中国近百年价值观的变迁(1993)
前言
一、19世纪中叶的反儒教思想运动
二、“戊戌”前后对儒家价值系统的冲击
三、五四时代中国价值系统全面变动
四、传统伦理秩序的解体
结语
让一部分人在精神上先富起来(1999)
恢复人类文明的元气(1999)
重振独立自主的人格(2000)
晚节与风格(2001)
容忍与自由(2002)
文化篇
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1981)
文化危机与趣味取向(1985)
科技文化与大众文化(1985)
一
二
论文化超越(1990)
美国华侨与中国文化
历史篇
关于中国历史特质的一些看法(1973)
史学、史家与时代(1973)
中国史上政治分合的基本动力(1995)
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2005)
前言
一
二
三
四
结语
关于中日文化交涉史的初步观察(2007)
士人篇
道统与政统之间——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始型态(1980)
(一)知识分子出现于古代的客观历史条件
(二)知识分子成为知识分子的主观条件
(三)古代各家的“突破”
(四)“突破”后知识分子的处境
(五)结语
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1991)
一、从士大夫到知识分子
二、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
三、知识分子与文化边缘化
商业社会中士人精神的再造(1999)
从“耕读世家”到“弃儒就贾”
1895年的转折点
你是知识分子吗?
多元社会中的动态平衡
只有自己能再造自己
结论与期许
漂流:古今中外知识人的命运——刘再复《西寻故乡》序(1996)
儒学篇
儒家君子的理想(1985)
一
二
三
四
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1985)
儒家思想与日常人生(1995)
现代儒学的困境(1988)
价值荒原上的儒家幽灵(2006)
读书篇
陈寅恪《论再生缘》书后(1958)
古典与今典之间——谈陈寅恪的暗码系统(1984)
怎样读中国书(1990)
记吴宓的“殉道”精神(2003)
书中乾坤大(2004)
坐隐篇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吴清源《以文会友》读后(1986)
“欲超胜负入中年”——林海峰纽约名人战记感(1998)
“殿上垂裳有二王”——为王立诚、王铭琬的围棋成就而作(2000)
境界与平常心(2001)
境界为上
平常心的故事
平常心之来源
平常心、境界之于中国棋手
母校篇
为“新亚精神”进一新解(1974)
我对于新亚校友会的期望(1975)
新亚精神与中国文化(2000)
新亚书院纪念碑铭(2009)
唐君毅先生像铭(2009)
自述篇
我的中国情怀(1985)
我所承受的五四遗产(1988)
我走过的路(1995)
一、我变成了一个乡下孩子
二、大动乱中的流浪
三、美国的进修
我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追索——克鲁格奖演说(2007)
我与中国思想史研究(2008)
前言
一、从“礼坏乐崩”到“道为天下裂”
二、个体自由与群体秩序
三、回向三代与同治天下
四、士商互动与觉民行道
编后记
中国情怀是2012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余英時。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情怀》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