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技术核心与增强:从R15到R17

5G技术核心与增强:从R15到R17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OPPO研究院的5G技术专家和国际标准化代表共同编著的一本5G技术的书籍。

内容简介

本书不仅介绍了5G NR标准的基础版本—R15,也介绍了包含URLLC、非授权频谱通信、非地面网络、定位技术、广播多播等5G增强技术标准版本—R16和R17。

本书的特色是深入地介绍了从无到有、由粗到细的5G技术方案遴选和标准形成的过程,不仅可以作为从事5G研发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以作为高校、企业中要投身5G-Advanced及6G研究的学生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OPPO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3月,是引领前沿技术研究,代表OPPO公司在学术、标准和应用研究方面最高水平的组织。

OPPO研究院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包括分设于中国、美国、日本、以色列的六大研究所。在语音语义、计算机视觉、数据智能、情境智能、材料科学、电源科技、标准协议、软件架构、硬件架构九大技术领域开展前端研究。其使命是洞察用户未来生活方式,构建OPPO公司的核心技术能力,成就怦然心动的产品与服务体验。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OPPO研究院简介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序言

前言

上册

第1章 概述

1.1 NR相比LTE的增强演进

1.2 NR对新技术的取舍

1.2.1 NR对新参数集的选择

1.2.2 NR对新波形技术的选择

1.2.3 NR对新编码方案的选择

1.2.4 NR对新多址技术的选择

1.3 5G技术、器件和设备成熟度

1.4 R16增强技术

1.4.1 MIMO增强

1.4.2 URLLC增强——物理层

1.4.3 URLLC增强——高层

1.4.4 UE节能增强

1.4.5 两步RACH接入

1.4.6 上行频段切换发送

1.4.7 移动性增强

1.4.8 MR-DC增强

1.4.9 NR-V2X

1.4.10 NR非授权频谱接入

1.5 R17增强技术

1.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5G系统的业务需求与应用场景

2.1 业务需求与驱动力

2.1.1 永恒不变的高速率需求

2.1.2 垂直行业带来的新变化

2.2 5G系统的应用场景

2.2.1 增强型移动宽带通信

2.2.2 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

2.2.3 大规模机器类通信

2.3 5G系统的性能指标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5G系统架构

3.1 5G系统侧网络架构

3.1.1 5G网络架构演进

3.1.2 5G网络架构和功能实体

3.1.3 5G端到端协议栈

3.1.4 支持非3GPP接入5G

3.1.5 5G和4G网络互操作

3.2 无线侧网络架构

3.3 5G安全架构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带宽分段(BWP)

4.1 BWP(带宽分段)的基本概念

4.1.1 从多子载波间隔资源分配角度引入BWP概念的想法

4.1.2 从终端能力和省电的角度引入BWP概念的想法

4.1.3 BWP基本概念的形成

4.1.4 BWP的应用范围

4.1.5 BWP是否包含SS/PBCH Block?

4.1.6 同时激活的BWP数量

4.1.7 BWP与载波聚合的关系

4.2 BWP的配置方法

4.2.1 Common RB的引入

4.2.2 Common RB的颗粒度

4.2.3 参考点Point A

4.2.4 Common RB的起点RB 0

4.2.5 载波起点的指示方法

4.2.6 BWP指示方法

4.2.7 BWP的基本配置方法小结

4.2.8 BWP配置的数量

4.2.9 TDD系统的BWP配置

4.3 BWP切换

4.3.1 动态切换vs半静态切换

4.3.2 基于DCI的BWP激活方式的引入

4.3.3 触发BWP Switching的DCI设计—DCI格式

4.3.4 触发BWP Switching的DCI设计—显性触发和隐性触发

4.3.5 触发BWP Switching的DCI设计—BWP指示符

4.3.6 基于Timer的BWP回落的引入

4.3.7 是否重用DRX Timer实现BWP回落?

4.3.8 BWP Inactivity Timer的设计

4.3.9 Timer-based上行BWP切换

4.3.10 基于Time Pattern的BWP切换的取舍

4.3.11 BWP的自动切换

4.3.12 BWP切换时延

4.4 初始接入过程中的BWP

4.4.1 下行初始BWP的引入

4.4.2 上行初始BWP的引入

4.4.3 下行初始BWP的配置

4.4.4 下行初始BWP与下行缺省BWP的关系

4.4.5 载波聚合中的初始BWP

4.5 BWP对其他物理层设计的影响

4.5.1 BWP切换时延的影响

4.5.2 BWP-dedicated与BWP-common参数配置

4.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5G灵活调度设计

5.1 灵活调度的基本思想

5.1.1 LTE系统调度设计的限制

5.1.2 引入频域灵活调度的考虑

5.1.3 引入时域灵活调度的考虑

5.2 5G NR的资源分配设计

5.2.1 频域资源分配类型的优化

5.2.2 频域资源分配颗粒度

5.2.3 BWP切换过程中的频域资源指示问题

5.2.4 BWP内的跳频资源确定问题

5.2.5 信道“起点+长度”调度方法的提出

5.2.6 起始符号指示参考点的确定

5.2.7 指示K0与K2的参考子载波间隔问题

5.2.8 Type A与Type B映射类型

5.2.9 时域资源分配信令设计

5.2.10 多时隙符号级调度

5.3 码块组(CBG)传输

5.3.1 CBG传输方式的引入

5.3.2 CBG的划分

5.3.3 重传CBG确定方法

5.3.4 DCI中CBG相关信息域

5.3.5 基于CBG的反馈设计

5.4 NR下行控制信道(PDCCH)设计

5.4.1 NR PDCCH的设计考虑

5.4.2 控制资源集(CORESET)

5.4.3 搜索空间集(Search Space Set)

5.4.4 下行控制信息(DCI)设计的改进

5.5 上行控制信道(PUCCH)设计

5.5.1 长、短PUCCH格式的引入

5.5.2 短PUCCH结构设计

5.5.3 长PUCCH结构设计

5.5.4 PUCCH资源分配

5.5.5 PUCCH与其他上行信道冲突解决

5.6 灵活TDD

5.6.1 灵活时隙概念

5.6.2 半静态上下行配置

5.6.3 动态上下行指示(SFI)

5.7 PDSCH速率匹配(Rate Matching)

5.7.1 引入速率匹配的考虑

5.7.2 速率匹配设计

5.8 灵活跨载波调度

5.8.1 灵活跨载波调度关系

5.8.2 灵活跨载波调度的PDCCH配置与检测

5.9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NR初始接入

6.1 小区搜索

6.1.1 同步栅格与信道栅格

6.1.2 SSB的设计

6.1.3 SSB的传输特征

6.1.4 SSB的实际传输位置及其指示

6.1.5 小区搜索过程

6.2 初始接入相关的公共控制信道

6.2.1 SSB与CORESET#0的复用图样

6.2.2 CORESET#0介绍

6.2.3 Type0-PDCCH Search space

6.3 NR随机接入

6.3.1 NR PRACH信道的设计

6.3.2 NR PRACH资源的配置

6.3.3 SSB与PRACH Occasion的映射

6.3.4 RACH过程的功率控制

6.4 RRM测量

6.4.1 RRM测量参考信号

6.4.2 NR测量间隔

6.4.3 NR的同频测量与异频测量

6.4.4 RRM测量带来的调度限制

6.5 RLM测量

6.5.1 RLM参考信号

6.5.2 RLM过程

6.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信道编码

7.1 NR信道编码方案概述

7.1.1 信道编码方案介绍

7.1.2 数据信道的信道编码方案

7.1.3 控制信道的信道编码方案

7.1.4 其他信息的信道编码方案

7.2 Polar码

7.2.1 Polar码的基本原理

7.2.2 序列设计

7.2.3 级联码

7.2.4 码长和码率

7.2.5 速率匹配与交织

7.3 LDPC码

7.3.1 LDPC码的基本原理

7.3.2 奇偶校验矩阵设计

7.3.3 置换矩阵设计

7.3.4 基础图设计

7.3.5 提升值设计

7.3.6 分割与CRC校验

7.3.7 速率匹配与HARQ

7.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多天线增强和波束管理

8.1 NR MIMO反馈增强

8.1.1 NR的CSI反馈增强

8.1.2 R15 Type I码本

8.1.3 R15 Type II码本

8.2 eType II码本增强

8.2.1 eType II码本概述

8.2.2 频域矩阵设计

8.2.3 系数矩阵设计

8.2.4 Rank=2码本设计

8.2.5 高Rank码本设计

8.2.6 eType II码本表达式

8.2.7 eType II端口选择码本

8.3 波束管理

8.3.1 模拟波束赋形概述

8.3.2 下行波束管理基本流程

8.3.3 下行波束测量与上报

8.3.4 下行波束指示

8.3.5 上行波束管理基本流程

8.3.6 上行波束测量

8.3.7 上行波束指示

8.3.8 统一TCI框架

8.4 主小区波束失败恢复

8.4.1 基本流程

8.4.2 波束失败检测

8.4.3 新波束选择

8.4.4 波束失败恢复请求

8.4.5 网络侧响应

8.5 辅小区波束失败恢复

8.5.1 波束失败检测

8.5.2 新波束选择

8.5.3 波束恢复请求

8.5.4 网络侧响应

8.6 多TRP协作传输

8.6.1 基本原理

8.6.2 基于单DCI的PDSCH NC-JT传输

8.6.3 基于多DCI的多TRP PDSCH传输

8.6.4 基于多TRP的PDSCH重复传输

8.6.5 基于多TRP的PDCCH重复传输

8.6.6 基于多TRP的PUCCH重复传输

8.6.7 基于多TRP的PUSCH重复传输

8.6.8 基于多TRP的SFN传输

8.6.9 基于多TRP的BFR过程

8.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5G射频设计

9.1 新频谱及新频段

9.1.1 ITU与频谱研究

9.1.2 频谱划分

9.1.3 频段组合

9.2 FR1射频技术

9.2.1 高功率终端

9.2.2 接收机灵敏度

9.2.3 互干扰

9.2.4 R16/R17 CA增强

9.2.5 R16/R17上行切换发射

9.2.6 R16 MIMO增强

9.3 FR2射频及天线技术

9.3.1 射频天线架构

9.3.2 功率等级

9.3.3 接收机灵敏度

9.3.4 波束对应性

9.3.5 MPE

9.3.6 R16/R17 CA增强

9.3.7 R17人体检测窗口

9.4 NR测试技术

9.4.1 SA FR1射频测试

9.4.2 SA FR2射频测试

9.4.3 EN-DC射频测试

9.4.4 FR1 SISO OTA测试

9.4.5 MIMO OTA测试

9.5 NR射频实现与挑战

9.5.1 NR射频前端

9.5.2 干扰与共存

9.5.3 SRS射频前端设计

9.5.4 其他NR挑战

9.6 小结

参考文献

下册

第10章 用户面协议设计

10.1 用户面协议概述

10.2 SDAP层

10.3 PDCP层

10.4 RLC层

10.5 MAC层

10.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1章 控制面协议设计

11.1 系统消息广播

11.1.1 系统消息内容

11.1.2 系统消息的广播和更新

11.1.3 系统消息的获取和有效性

11.2 寻呼

11.3 RRC连接控制

11.3.1 接入控制

11.3.2 RRC连接控制

11.4 RRM测量和移动性管理

11.4.1 RRM测量

11.4.2 移动性管理

11.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2章 网络切片

12.1 网络切片的基本概念

12.1.1 引入网络切片的背景

12.1.2 如何标识网络切片

12.2 网络切片的业务支持

12.2.1 网络切片的注册

12.2.2 网络切片的业务通路

12.3 网络切片拥塞控制

12.4 漫游场景下的切片使用

12.5 网络切片的准入控制

12.5.1 最大UE数量控制

12.5.2 最大会话数量控制

12.5.3 与EPS的互操作

12.6 网络切片的同时注册限制

12.7 RAN侧网络切片增强

12.7.1 基于切片的小区重选

12.7.2 基于切片的随机接入

12.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3章 QoS控制

13.1 5G QoS模型的确定

13.2 端到端的QoS控制

13.2.1 端到端的QoS控制思路介绍

13.2.2 PCC规则的确定

13.2.3 QoS流的产生和配置

13.2.4 UE侧使用的QoS规则

13.3 QoS参数

13.3.1 5QI及对应的QoS特征

13.3.2 ARP

13.3.3 码率控制参数

13.4 反向映射QoS

13.4.1 为什么引入反向映射QoS

13.4.2 反向映射QoS的控制机制

13.5 QoS通知控制

13.5.1 QoS通知控制介绍

13.5.2 候选QoS配置的引入

13.6 QoS监控

13.6.1 QoS监控介绍

13.6.2 每个UE的每个QoS流级别的QoS监控

13.6.3 GTP-U路径级别的QoS监控

13.7 QoS统计与预测

13.7.1 QoS统计与预测介绍

13.7.2 QoS持续性分析

13.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4章 5G语音

14.1 IMS介绍

14.1.1 IMS注册

14.1.2 IMS呼叫建立

14.1.3 异常场景处理

14.2 5G语音方案及使用场景

14.2.1 VoNR

14.2.2 EPS Fallback/RAT Fallback

14.2.3 Fast Return(快速返回)

14.2.4 语音业务连续性

14.3 紧急呼叫

14.3.1 紧急呼叫和普通呼叫的区别

14.3.2 卫星场景下对紧急呼叫的支持

1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5章 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

15.1 下行控制信道增强

15.1.1 压缩的控制信道格式引入背景

15.1.2 压缩的控制信道格式方案

15.1.3 基于监测范围的PDCCH监测能力定义

15.1.4 多种PDCCH监测能力共存

15.1.5 PDCCH丢弃规则增强

15.1.6 多载波下PDCCH监测能力

15.2 上行控制信息增强

15.2.1 多次HARQ-ACK反馈与子时隙(sub-slot)PUCCH

15.2.2 多HARQ-ACK码本

15.2.3 优先级指示

15.2.4 用户内上行多信道冲突

15.3 终端处理能力

15.3.1 处理时间引入背景与定义

15.3.2 处理时间的确定

15.3.3 处理时间约束

15.3.4 处理乱序

15.4 数据传输技术

15.4.1 CQI和MCS

15.4.2 上行传输增强

15.4.3 上行传输增强的时域资源确定方式

15.4.4 上行传输增强的频域资源确定方式

15.4.5 上行传输增强的控制信息复用机制

15.5 免调度传输技术

15.5.1 灵活传输起点

15.5.2 资源配置机制

15.5.3 多套免调度传输

15.5.4 容量提升技术

15.6 半持续传输技术

15.6.1 半持续传输增强

15.6.2 HARQ-ACK反馈增强

15.7 用户间传输冲突

15.7.1 冲突解决方案

15.7.2 抢占信令设计

15.7.3 抢占资源指示

15.7.4 上行功率控制

15.8 R17增强技术

15.8.1 SPS ACK/NACK增强

15.8.2 ACK/NACK重传

15.8.3 PUCCH小区切换

15.8.4 不同优先级上行信道冲突解决机制

15.8.5 不同优先级UCI复用传输

15.8.6 用于时钟同步的传播时延补偿

15.9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6章 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高层协议

16.1 工业以太网时间同步

16.2 用户内上行资源优先级处理

16.2.1 数据和数据之间的冲突

16.2.2 数据和调度请求之间的冲突

16.3 周期性数据包相关的调度增强

16.3.1 支持更短的半静态调度周期

16.3.2 配置多组激活的半静态调度资源

16.3.3 半静态调度资源时域位置计算公式增强

16.3.4 重新定义混合自动重传请求ID

16.4 PDCP数据包复制传输增强

16.4.1 R15 NR数据包复制传输

16.4.2 基于网络设备指令的复制传输增强

16.4.3 基于终端自主的复制传输增强构想

16.5 以太网包头压缩

16.6 R17增强技术

16.6.1 时间同步机制增强

16.6.2 URLLC在非授权频谱的增强

16.6.3 R17存活时间支持机制

16.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7章 非地面网络(NTN)通信

17.1 概述

17.2 上行同步增强

17.2.1 RACH设计

17.2.2 连接态上行同步维护

17.3 时序关系增强

17.3.1 调度时序增强

17.3.2 MAC CE激活时间

17.3.3 Koffset调整/更新

17.3.4 TA上报

17.4 HARQ与传输性能增强

17.4.1 HARQ进程数量增加

17.4.2 下行HARQ进程去使能

17.4.3 传输性能增强

17.5 用户面增强

17.5.1 MAC增强

17.5.2 RLC PDCP增强

17.6 控制面增强

17.6.1 空闲态/非激活态增强

17.6.2 连接态移动性

17.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8章 5G非授权频谱通信

18.1 概述

18.2 信道监听

18.2.1 信道监听概述

18.2.2 动态信道监听

18.2.3 半静态信道监听

18.2.4 持续上行LBT检测及恢复机制

18.3 初始接入

18.3.1 SS/PBCH Block(同步信号广播信道块)传输

18.3.2 主信息块(MIB)

18.3.3 RMSI监听

18.3.4 随机接入

18.4 资源块集合概念和控制信道

18.4.1 NR-U系统中宽带传输增强

18.4.2 下行控制信道和侦测增强

18.4.3 上行控制信道增强

18.5 HARQ与调度

18.5.1 HARQ机制

18.5.2 HARQ-ACK码本

18.5.3 连续PUSCH调度

18.6 NR-U系统中免调度授权上行

18.6.1 免调度授权传输资源配置

18.6.2 CG-UCI和CG连续重复传输

18.6.3 下行反馈信道CG-DFI设计

18.6.4 CG重传计时器

18.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9章 NR定位技术

19.1 概述

19.1.1 3G/4G定位技术

19.1.2 NR定位需求和技术

19.2 NR定位架构和流程

19.2.1 5G定位网络架构

19.2.2 信令协议和流程

19.3 NR定位方法

19.3.1 E-CID定位方法

19.3.2 DL-TDOA定位方法

19.3.3 UL-TDOA定位方法

19.3.4 Multi-RTT定位方法

19.3.5 DL-AoD定位方法

19.3.6 UL-AoA定位方法

19.4 NR下行定位参考信号(DL Positioning RS,DL PRS)

19.4.1 NR下行定位参考信号的设计考虑

19.4.2 DL PRS信号序列

19.4.3 DL PRS资源映射

19.4.4 DL PRS配置与传输

19.4.5 R17 DL PRS传输与测量的增强

19.4.6 On-demand PRS

19.5 NR定位SRS信号(SRS for Positioning)

19.5.1 上行定位参考信号的设计考虑

19.5.2 定位SRS信号序列和资源映射

19.5.3 定位SRS信号的配置与传输

19.6 Positoning in RRC_INACTIVE

19.7 UE测量与UE能力

19.7.1 UE侧的定位测量

19.7.2 定位测量相关的能力

19.8 定位时延(Latency)缩短

19.8.1 终端定位能力存储

19.8.2 为终端预配置的定位辅助信息持续有效

19.8.3 加快LPP ProvideLocationInformation的反馈

19.8.4 预定时间的定位测量和上报

19.9 定位完好性(Integrity)

19.9.1 定位完好性的概念

19.9.2 完好性操作原则

19.9.3 定位完好性在5G RAT-independent定位中的应用

19.9.4 5G用于支持定位完好性的信令和流程

19.10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0章 5G多播广播业务

20.1 MBS网络架构

20.2 MBS session管理

20.2.1 MBS会话标识

20.2.2 多播或者广播会话用户面管理

20.2.3 加入或者退出多播MBS会话

20.2.4 多播MBS会话的激活和去激活管理

20.3 MBS多播业务接收

20.3.1 多播配置

20.3.2 多播业务的非连续接收

20.3.3 多播移动性和业务连续性

20.4 MBS广播业务接收

20.4.1 广播业务配置和更新

20.4.2 广播业务调度和接收

20.4.3 多播业务连续性

20.5 MBS连接态UE的组调度

20.5.1 概述

20.5.2 MBS组调度发送模式

20.5.3 公共MBS频率资源的设计

20.5.4 组公共下行控制信道

20.5.5 基于HARQ-ACK的重传机制

20.5.6 半持续调度PDSCH

20.5.7 MBS和单播业务同时接收

20.6 MBS连接态UE的可靠性增强

20.6.1 HARQ-ACK反馈

20.6.2 上行反馈码本设计

20.6.3 其他可靠性增强方案

20.7 非连接态UE的基本功能

20.7.1 公共MBS频率资源的设计

20.7.2 下行控制信道

20.7.3 多小区接收MBS

20.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1章 5G多卡通信

21.1 概述

21.2 寻呼冲突解决

21.3 接入层多卡网络转换

21.4 寻呼原因值

21.5 非接入层功能

21.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2章 5G小数据传输

22.1 概述

22.2 小数据传输流程

22.3 RA-SDT

22.4 CG-SDT

2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3章 R17与B5G/6G展望

23.1 R18简介

23.2 B5G/6G展望

23.3 小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语

5G技术核心与增强:从R15到R17是2023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OPPO研究院 组编。

得书感谢您对《5G技术核心与增强:从R15到R17》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5G无线增强设计与国际标准 电子书
一书详解5G技术与标准,适合移动通信学者、工程师。
Linux核心技术从小白到大牛 电子书
Linux继承了UNIX以网络为核心的设计思想,是一个性能稳定的多用户、多线程操作系统,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服务器、桌面、嵌入式等领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Linux得到了全世界软件爱好者和组织的支持,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Linux核心技术从小白到大牛》内容全面、图文并茂、讲解清晰、易学易用、注重实操,不仅涵盖了Linux的安装、命令、文件、目录、系统、磁盘、用户,以及Shell编程等基础操作,还收
5G移动通信网络:从标准到实践 电子书
适读人群 :从事移动通信工作的技术人员及希望了解5G的专业人士,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 本书由5G研究和标准制定工作一线专家撰写 本书内容紧密结合5G标准,全面反映5G系统设计新成果 详细介绍了5G核心网、5G无线网络、5G空中接口、5G核心网组网部署、5G无线资源管理及算法、5G无线网络规划实际解决方案
5G安全技术与标准 电子书
本书全面介绍5G安全关键技术与标准,适合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阅读。
5G XR 技术与应用 电子书
本书聚焦智能互联网时代下5G网络与XR的有机融合,通过5G网络赋能XR、XR助力5G发展的双重视角,讨论了5GXR的关键技术、典型应用和开发案例,内容涵盖5G网络基础知识、XR基本原理和技术分支、XR云化平台、5GXR网络部署、XR终端产品、XR开发引擎等关键技术。针对XR两大分支VR和AR应用开发场景,分别探讨了SteamVR/UnityVR、ARKit/ARCore等框架的技术原理、组件构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