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巫鸿主编,艺术史理论前沿论集,探讨博物馆工作与艺术史研究的互动关系。
内容简介
本辑《世界 3》以“艺术史与博物馆”为专题。
博物馆或美术馆近年成为学术界和公众文化一个共同注视的主题,由此也成为联系知识精英和城市大众的一个特殊纽带。特别是中国城市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快速现代化进程,把博物馆和美术馆在城市中的地位和职能问题推到了前台,多种形态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一方面成为衡量现代城市成熟程度的标杆,另一方面也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的关注对象。因此在中国讨论博物馆,一个自然而然的焦点是它与美术收藏、艺术史研究的关系,也就是本书的主题。
《世界 3:艺术史与博物馆》将“艺术史”和“博物馆”作为两个持续交叉和互动的框架,深入探讨二者之间复杂而多重的关系,以及其他有关范畴和当前的研究动向,不仅探讨博物馆的本质和结构,也关注更具现实意义的功能:如何通过博物馆的展览和互动,拉近艺术史与社会各种知识理论体系以及参观者的距离。
作者简介
编者巫鸿,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玛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成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美术家联合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两项荣誉的第一人。
其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多项研究,古代美术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1995)、《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1996)、《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2010)、《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2012)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黄专 总序
巫鸿 编者弁言
专题研究
论知识体系的建立:收藏物件与收藏文本
收藏者之欲的模范:约翰·索恩爵士的宅邸与博物馆
俄罗斯私人收藏和肖像画廊
“摄影”主题:弗里茨·扎克斯尔对《记忆女神图集》的索引
博物馆和记忆之宫
理论焦点
从经验性证据到大图景:对李格尔“艺术意志”概念的一些思考
20世纪20年代和60年代间的“艺术意志”论争:一份解题目录
The Modern Cult of Monuments: Its Character and Its Origin
Riegl's Organicism: Epigenesis and the Historical Grammar
维也纳东亚艺术研究早期轨迹:约瑟夫·斯齐戈夫斯基、卡尔·维特和阿尔弗雷德·萨尔莫尼
机构概览
另一种机构实践:社会参与式艺术中的美术馆
另类激进:一种探索性的艺术档案实践
佛罗伦萨艺术史研究所:历史中的图书馆和照片收藏馆
书评
“间接补贴”与自由秩序
来自日本的在地经验:读《美术馆的可能性》
《设计之物与博物馆》书评
作者、译者简介
《世界3:图像志文献库》征稿启事
Call for Papers
世界3:艺术史与博物馆是2021年由世纪文景出版,作者巫鸿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世界3:艺术史与博物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