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上的莎士比亚

法庭上的莎士比亚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文艺复兴思想史研究巅峰之作,探究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知识源流,考察修辞术在文艺复兴思想史中的地位。

内容简介

本书是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思想史巨擘昆廷·斯金纳关于莎士比亚修辞学的研究力作。作者通过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裘利斯·凯撒》《哈姆莱特》等作品中人物语言的分析,从修辞术的角度对经典的莎士比亚法庭剧加以重新审视,解释了莎士比亚创作过程。

通常人们认为莎士比亚拥有司法才能,赞美他直接呈现生活等,但在斯金纳看来,这些观点是不正确的。莎士比亚之所以能创作出这些法庭剧,在于他所接受的当时极为普遍的修辞术教育,这使得他掌握一整套修辞术规则并将其运用到戏剧创作中来。

本书以精妙的结构、丰富的史实和出色的论证,考察了修辞术在文艺复兴思想史中的地位,是斯金纳超越以往政治学著作的别具一格的思想史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

作者昆廷·斯金纳,享誉世界的思想史家、历史学家。斯金纳长期在剑桥大学学习和工作,1979-1996年任剑桥大学政治科学教授,1996-2008年曾任剑桥大学现代史钦定讲座教授,2008年至今任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巴伯·博蒙特人文科学教授。昆廷·斯金纳毕业于剑桥大学。1978年出版《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一书,出版后获得好评,被认为是思想史研究中的“斯金纳的革命”。同年,年仅38岁的昆廷·斯金纳担任剑桥大学教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致谢

凡例

引言

一 古典修辞术在莎士比亚时期的英国

罗马修辞传统

都铎时期英国的修辞术教育

都铎时期的修辞学家

二 莎士比亚的法庭剧

走向法庭剧

詹姆斯一世统治初期的戏剧

三 直接型开场白

引言

两种开场方式

引入正当动因

四 迂回诡秘型引言

对迂回诡秘的需求

面对充满敌意的法官

引入罪恶动因

五 失败的引言

挑战规则

规则运用不当

修辞的边界

六 法庭上的案情陈述

构建法庭上的案情陈述

对指控的陈述

对辩护的陈述

失败的陈述

七 提证:法律和司法争议

两种提证方式

司法争议

释法争议

八 提证:格物争议

失败的提证

模棱两可的提证

成功的提证

编造的提证

九 反驳与非人工证据

采用文档证据进行反驳

无懈可击的证人进行反驳

双重反驳:文档和证人

十 总结陈词与诉诸常言

常言理论

莎士比亚式的常言

从常言手册到陈词滥调

附录:《终成眷属》的创作时间

参考文献

代译后记 莎士比亚为何如此?

法庭上的莎士比亚是2023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作者[英] 昆廷·斯金纳。

得书感谢您对《法庭上的莎士比亚》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永远的战士 电子书
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但英雄的精神永世长存。2018年,山东省委老干部局、省委离退休干部工委开展征集山东老战土历史资料工作。邹城市老干部局以此为契机,联合有关单位启动了“永远的战十”征文活动,以参战老战十为记录对象,讲述战争故事,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历时半年,组织30个单位80多名下作人员入户采访600多人次,查阅人事、军史、党史等资料,形成书稿42篇近30万字,真实记录了老战士的战斗经历和
历史的观念 电子书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涵盖了古今中西主要的历史思想和历史理论。上编为“中国历史观念”,共4章,阐述了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主要的历史观念,从先秦神意历史观一直到严复、章太炎的历史进化论;下编“西方历史观念”,共分12章,论述了西方的主要历史观念,从希罗多德的历史思考直到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在某种意义上,人类历史就是人类的自我认识史,人类的历史实践孕育了人类的理性和智慧,反过来,人类的理性和智慧也促进了文明的
远去的亲人 电子书
本书记载了作者陈维秀自认识蒋汉杰开始的直至陈维秀离开人世这一段时期有关于蒋家的家族历史以及当时上海地下党员生活的真实写照。陈维秀,祖籍江苏无锡玉祁镇。由母亲作主,19岁嫁给姐夫——商人蒋汉杰。从1939年至1953年养育了五个子女。上海解放前她作为家庭主妇协助丈夫和子女进行地下工作。解放以后进入中国畜产公司上海分公司,直到1973年退休。2000年前后,她开始撰写蒋汉杰家史,历经数年完稿。她为蒋家
厦门的兴起 电子书
本书系统论述了清朝时,厦门作为一个沿海贸易港口的兴起过程及其在沿海贸易中的地位,向我们揭示了厦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历史逻辑,展示了厦门乃至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的生动细节。对于我们今天深度认识厦门商港由来之路及其在“一带一路”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未来厦门城市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汉家的日常 电子书
本书在政治史、制度史之外另辟蹊径,立足关系思维,聚焦两汉时期上自朝廷,下至临湘侯国、西北边地的候官与各地传舍运作的日常形态,致力于揭示反复进行的事务中形成的不同位置的人与律令、制度、机构的错综关系,展示了国家日常运转与维持的内在逻辑与生动细节,也对涉及两汉乃至整个王朝时期的不少基本看法提出新认识,为作者倡导开展的日常统治研究提供了一系列精彩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