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英美科学左派研究

20世纪英美科学左派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20世纪科学左派运动兴起,主张科学为人民服务,引发广泛影响和激烈争论。

内容简介

20世纪上半叶,英国、美国兴起了一股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的强劲的科学左派(scientific left)运动,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或科学工作者们继承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点,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展开了批判,提出科学技术应为人民服务的核心观点。他们不仅深刻揭露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作用及引发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的矛盾,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科学为人民”的主张。这场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引起了包括著名科学家希尔、波兰尼、贝克等人的激烈反对,双方就科学的本质、科学自由与计划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苏联的科学制度)、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总序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科学与社会关系运动的兴起

一 科学与社会关系运动的经济和社会根源

二 从科学帝国主义到科学的社会关系运动

第二章 英国科学左派的兴起

一 20世纪初英国的社会主义运动

二 英国科学左派的兴起

三 交会点:第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苏联代表团的冲击

第三章 为人民的科学:贝尔纳对资本主义科学的批判

一 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贝尔纳的思想简历

二 贝尔纳论马克思主义

三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科学困境及出路:《科学的社会功能》

四 贝尔纳思想的意义:《功能》之后的科学与社会

第四章 克劳瑟论科学的社会关系

一 克劳瑟与“科学的社会关系”运动

二 克劳瑟与苏联科学

三 《科学的社会关系》:克劳瑟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第五章 李约瑟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科学

一 剑桥的红色生物化学家:李约瑟的马克思主义

二 李约瑟与抗战时期的中国科学

三 李约瑟问题与《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四 李约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史观

第六章 反对贝尔纳主义:贝克与波兰尼

一 贝克:反对贝尔纳主义

二 波兰尼:科学研究的自由与计划

三 科学自由协会(SFS)vs科学的社会关系运动(SRS)

第七章 美国科学界的苏联印象:以密立根和奥本海默为例

一 20世纪20年代美国对苏联的认识

二 美国科学界的苏联印象:科克雷尔与达杜里昂的争论

三 密立根与卡皮察事件

四 共产主义者奥本海默

第八章 H.J.穆勒与政治旋涡中的苏联遗传学

一 穆勒与马克思主义

二 批判遗传学中的经验主义与唯心主义:以列宁的名义

三 穆勒与李森科的直接交锋

四 穆勒论李森科事件的实质

第九章 余音不绝:20世纪70年代美国新科学左派运动

20世纪英美科学左派研究是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戴建平。

得书感谢您对《20世纪英美科学左派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行政卷) 电子书
澳门自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葡萄牙管治之下,其政治制度不断变化,最终形成了行政、立法、司法相对独立,以行政为主导的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后,澳门特别行政区在保留“行政主导”的政治体制基础上进行行政改革,调整机制、革新体制、理顺职能、塑造行政文化,带来了澳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本书汇集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了解澳门公共行政的历史沿革、特色及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澳门及其
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经济卷) 电子书
澳门自1995年开始被世界银行列为高人均收入的国家(地区)之列,成为有自身特色的微型海岛经济的典型。回归后受益于与内地更紧密联系的新优势,澳门以其特殊地理位置构成粤港澳经济大三角的重要一极。本书对了解澳门经济的特点与优势,认识澳门产业结构多元化转型的意义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文学卷) 电子书
这是目前已知的对澳门文学进行较为全面地梳理和总结的一部著作。内容涉及澳门文学的各个方面,既有总结概括性的宏观论述,也有具体而微的微观阐述。本书将带领我们了解独具特色的澳门文学,进而加深内地读者对澳门文学的认识,适合文学理论研究者和爱好者以及对澳门研究有兴趣的研究人员和普通读者阅读和收藏。
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综合卷) 电子书
这是一本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情况进行综合介绍的著作。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澳门研究概况和发展,以及包括澳门地理、人口、图书馆视野、传播、科学技术在内的一些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和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
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文化艺术卷) 电子书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成就了独特的澳门文化——多元且特色浓郁,既保留中华文化的主体精神,又包容西方文化,各种各样异质文化在此共生、共存、积淀、整合、交融、创新。本书既从宏观角度对澳门文化特点、内涵、定位、发展进行理性探讨,又从微观角度关注书法、绘画、建筑、音乐等不同门类艺术在澳门的实践发展。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探寻、认识、了解澳门文化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