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中国法学会2015年“深入研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重点专项课题“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研究”的最终成果。
内容简介
本书阐述了当下中国的腐败治理,是中国社会发展与法治社会构建中的热点问题,建构起“不能腐”“不敢腐”与“不愿腐”,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监督机构组织法体系,以提高立法对腐败“陈账”的清算能力、强化对腐败蔓延趋势的扼制能力、优化腐败治理机制的协同治理能力,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新的领导集体实施积极国家治理战略的重要方面。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将“坚定不移反对腐败”与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列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三大支柱”,进一步显示了党中央对反腐败在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中所承载的重要使命的深刻认识。
作者简介
作者刘艳红,刑法学者,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导论
第一章 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腐败问题
一、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腐败类型及衍生根源
(一)根源于经济支配政治的腐败
(二)根源于政治支配经济的腐败
(三)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腐败衍生的逻辑起点
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腐败类型
(一)根源于制度缺位与错位的腐败
(二)根源于公共权力支配经济的腐败
(三)根源于系统环境的腐败
第二章 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腐败治理模式
一、腐败消极治理模式
(一)单一化的治理理念
(二)容忍化的治理立场
(三)静态化的治理机制
(四)被动化的治理反应
二、腐败积极治理模式
(一)复合化的治理理念
(二)“防止利益冲突”的治理立场
(三)动态化的治理机制
(四)主动化的立法反应
三、两种腐败治理模式之基本评价
第三章 消极治理模式下中国腐败治理发展与困局
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反腐败
(一)“运动式”治理时期(1949~1978年)
(二)“应对性”治理时期(1978~1992年)
(三)“制度化”治理初期(1992~2011年)
(四)“制度化”治理深化期(2012年至今)
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腐败治理困局
(一)反腐资源投入与反腐成效不彰的困局
(二)“制度大爆炸”与反腐机制不畅的困局
(三)腐败“粘性”与反腐惯性的困局
(四)硬性反腐过剩与软性反腐不足的困局
(五)反腐力度极端化与腐败烈度居高不下的困局
第四章 惩治腐败犯罪的立法运行效果实证分析
一、反腐犯罪整体趋势考察基本方法的选择
(一)腐败测量方法的基本类型
(二)中国贪污贿赂犯罪整体趋势测量的方法选择
二、腐败犯罪整体趋势的具体考察
三、腐败犯罪整体趋势考察的基本结论
(一)惩治腐败犯罪刑法立法总体产生了积极治理效果
(二)贪污贿赂犯罪主体范围扩大是强化治理效果的重要途径
(三)贪污贿赂犯罪立法仍存在立法效益上的诸多问题
(四)贪污贿赂犯罪立法效益不足之原因分析
第五章 加快推进中国反腐败立法之战略选择
一、中国反腐败立法理念之修正
二、中国反腐败立法模式之协调
三、中国反腐败立法体系之构建
四、中国反腐败立法原则之明确
(一)有效性原则
(二)协调性原则
(三)经济性原则
(四)阶段性原则
五、中国反腐败立法步骤之选择
(一)反腐败立法规划
(二)立法清单
(三)中国反腐败立法阶段
(四)中国反腐败立法的步骤选择
第六章 加快推进中国反腐败立法之实施方案
一、作为基本法的《反腐败法》
(一)制定《反腐败法》之必要性
(二)《反腐败法》的立法定位
(三)《反腐败法》的立法模式
(四)《反腐败法》的立法内容
二、“不敢腐”立法之加快完善
(一)刑法立法的修正完善
(二)制定《公职人员问责与处罚法》
三、“不能腐”立法之重点选择与完善
(一)制定《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
(二)制定《防止利益冲突法》
(三)制定《政务公开法》
(四)制定《公共听证法》
(五)党内规范的完善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败法(专家建议稿)》制定说明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败法(专家建议稿)》的立法属性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败法(专家建议稿)》的立法框架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败法(专家建议稿)》的核心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败法(专家建议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腐败预防
第三章 腐败的法律责任及程序措施
第四章 腐败后果消除
第五章 国际合作
第六章 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败法(专家建议稿)》立法理由说明(逐条)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腐败预防
第三章 腐败的法律责任及程序措施
第四章 腐败后果消除
第五章 国际合作
第六章 附则(从略)
中国反腐败立法研究是2017年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作者刘艳红。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反腐败立法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