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钟敬文与中国民俗学派学说探析,全面展现其丰富内容。
内容简介
钟敬文先生创建的中国民俗学派学说内容极为丰富,其建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跨文化研究”丛书(第2辑)钟敬文与中国民俗学派:钟敬文个案研究之三》从“跨文化方法论研究”的视角,研究其理论来源和学术思想发展脉络,这与仅仅从本土民俗学的视角考察这一学说相比,会给读者带来许多新的认识。
作者简介
董晓萍,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衣阿华大学博士后,英国牛津大学、法国高等社会学学院(EHESS)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理论民俗学、数字民俗学、中外民俗学比较等。已出版著作《华北民间文化》、《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说话的文化》、《田野民俗志》、《不灌而治》等25种,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中国文联首届优秀学术著作奖“山花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理论文章奖、全国图书奖“金钥匙”奖等多项奖励。现任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国家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师大数字民俗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北师大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其他社会兼职有北京市女教授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等。$$$$$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学士(1982)、文学硕士(1985)、文学博士(1989)。美国衣阿华大学博士后(1994—1995),芬兰约恩苏大学国际民俗学会高级培训暑期学校毕业(1995),英国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1—2002),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客座教授(2006)。主要著作有《民俗学导游》、《华北民间文化》、《仪礼》、《杨慎》、《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说话的文化》、《田野民俗志》和《不灌而治》等25种,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第八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文联首届优秀学术著作奖“山花奖”二等奖、中国文联理论评论奖二等奖等,并与同仁集体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原钟敬文教授学术助手,北京师范大学数字民俗学实验室主任,数字钟敬文工作站项目主持人,在本书中承担书稿全文的撰写工作。$$$$$董晓萍 辽宁大连人,1950年12月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兼任导师钟敬文教授学术助手。1994年人美国衣阿华大学做博士后,2001年以后赴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高等社会学学院等校做高级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现兼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数字民俗学实验室主任等职。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跨文化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
总序
前言
上编从文化学研究民俗学
第一章 民俗学与民俗学史
第一节 民俗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民俗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第二章 民间文艺学与国学
第一节 民间文艺学与文化改造
第二节 民间诗学
第三节 民间散文学
第四节 搜集整理理论
第五节 方法论
第三章 民间艺术学
第一节 民间艺术学的概念与地位
第二节 民间艺术学的结构
第三节 民间艺术学的研究个案
第四章 民俗教育学
第一节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第二节 民俗学高等教育理论
中编中日印故事类型个案研究
第五章 中日印故事类型的编制与比较
第一节 印欧故事类型的翻译与制作
第二节 中国故事类型的母题与主题
第三节 中日印故事类型的个案研究
第四节 从故事类型比较到文化史研究
下编学苏联与民间文艺学建设
第六章 苏联理论与中国民间文艺学
第一节 民间文学概论
第二节 古典文学与民间文学
第三节 民间诗学与歌谣学
第四节 学术·文化·人生
后记
钟敬文与中国民俗学派:钟敬文个案研究之三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董晓萍。
得书感谢您对《钟敬文与中国民俗学派:钟敬文个案研究之三》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