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高校宣教网络建设研究

自媒体时代高校宣教网络建设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教育部研究项目成果:自媒体对高校宣教的影响及应对建议。

内容简介

本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自媒体时代高校宣教网络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13JDSZ2001)的标志性成果。本书深入分析了自媒体的含义、特点及其对当前高校宣教网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对于目前北京高校运用自媒体开展网络宣教情况进行了调研和实证分析,并根据其中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建议。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前言

第一章自媒体概述

1.1 自媒体的兴起

1.1.1 自媒体的发展

1.1.2 自媒体的主要特点

1.1.3 自媒体的传播特征

1.2 自媒体的分类

1.2.1 即时交流型自媒体

1.2.2 自拍自论型自媒体

1.2.3 个人发布型自媒体

1.2.4 社交网络型自媒体

1.3 需求视角下的自媒体效应

1.3.1 自媒体传播者的需求满足

1.3.2 自媒体受众的需求满足

1.4 自媒体与新式传播结构

1.4.1 “大共同体”下的信息传播

1.4.2 自媒体与新式“传—受”结构

1.4.3 自媒体与公民新闻

1.5 自媒体时代与新社会价值观

1.5.1 自媒体的后现代烙印

1.5.2 自媒体时代典型价值观的形成动因

第二章高校大学生自媒体使用现状调查

2.1 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的新变化

2.1.1 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的动因

2.1.2 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的新特征

2.1.3 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群体文化的“快消”现象

2.2 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的调研

2.2.1 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的现状

2.2.2 社交网络的传播效果

2.2.3 大学生对官方自媒体的关注度

2.3 大学生使用各种自媒体的比较

2.3.1 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的主要特点

2.3.2 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现状

2.3.3 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现状

2.3.4 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现状

2.4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网络异化”

2.4.1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异化

2.4.2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异化

2.4.3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异化

2.4.4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异化

第三章自媒体对高校宣教网络的挑战与机遇

3.1 自媒体的传播学分析

3.1.1 自媒体的议程设置效应

3.1.2 自媒体的“辫子新闻”效应

3.1.3 自媒体的把关人效应

3.1.4 自媒体的“长尾”效应

3.2 自媒体的政治学分析

3.2.1 自媒体的微观权力效应

3.2.2 自媒体的“狂欢化”效应

3.2.3 自媒体的“沉默的螺旋”效应

3.2.4 自媒体的“塔西佗陷阱”效应

3.3 自媒体对社会结构重构的影响

3.3.1 自媒体对个体思维方式的影响

3.3.2 自媒体对个体主动性的影响

3.3.3 自媒体对文化边界的影响

3.3.4 自媒体对政治参与的影响

3.4 自媒体对高校宣教网络的挑战

3.4.1 自媒体对高校宣教网络观念的新挑战

3.4.2 自媒体对高校宣教网络环境的新挑战

3.4.3 自媒体对高校宣教网络方式的新挑战

3.4.4 自媒体对高校宣教网络人员的新挑战

3.4.5 自媒体对高校宣教网络对象的新挑战

3.5 自媒体对高校宣教网络的机遇

3.5.1 有利于拓展高校宣教网络载体

3.5.2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3.5.3 有利于实现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3.5.4 有利于打破高校宣教工作的“沉默的螺旋”效应

3.5.5 有利于提升高校宣教网络的时效性

第四章自媒体对高校宣教网络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大学生自媒体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4.1.2 实证模型构建

4.1.3 实证结果分析

4.2 大学生自媒体使用与综合素质提升关系的实证分析

4.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4.2.2 实证模型构建

4.2.3 实证结果分析

4.3 大学生使用自媒体虚拟交往的实证分析

4.3.1 大学生使用自媒体虚拟交往的现状

4.3.2 大学生对自媒体虚拟交往的态度

4.3.3 自媒体虚拟交往对大学生的影响

4.4 大学生使用自媒体互动的实证分析

4.4.1 大学生使用自媒体互动的研究假设

4.4.2 大学生使用自媒体互动的量表设计

4.4.3 大学生使用自媒体互动的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自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5.1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5.1.1 政治社会化概念的演进

5.1.2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5.1.3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5.2 自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5.2.1 自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主体的影响

5.2.2 自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内容的影响

5.2.3 自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载体的影响

5.2.4 自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5.3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范式

5.3.1 从纵向单维到横向多维的政治信息传播

5.3.2 从动员到自主的政治参与

5.4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误区

5.4.1 忽视政治社会化的主体作用

5.4.2 忽视暗示的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5.4.3 忽视非正式社会化的实施途径

5.4.4 忽视高校教师个体的影响

5.5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路径

5.5.1 明示的政治社会化教育

5.5.2 暗示的政治社会化教育

5.5.3 互动的政治社会化教育

5.5.4 通过政治实践的政治社会化教育

第六章自媒体时代高校宣教网络的主体间性

6.1 主体间性的范式转换

6.1.1 主体间性及其教育学意义

6.1.2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

6.1.3 转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6.2 网络空间的主客体关系

6.2.1 知识权力的去中心化

6.2.2 虚拟与现实的互制性

6.2.3 网络空间的自组织性

6.3 高校宣教网络的主客体关系变化

6.3.1 网络宣教主客体关系的客观存在性

6.3.2 网络宣教主客体关系的情境依赖性

6.3.3 网络宣教主客体关系的动态建构性

6.4 主体间性高校宣教网络的现实障碍及其构建策略

6.4.1 向主体间性高校宣教网络转变的现实障碍

6.4.2 主体间性高校宣教网络的构建对策

第七章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7.1 媒介素养的内涵

7.1.1 媒介素养的要素

7.1.2 媒介素养的定义

7.1.3 媒介素养的类型

7.2 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比较

7.2.1 20世纪西方的媒介素养教育

7.2.2 中国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

7.2.3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7.3 传播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7.3.1 媒介环境与现实环境

7.3.2 影响媒介传播的因素

7.4 高校网络媒介素养现状

7.4.1 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

7.4.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网络媒介素养现状

7.5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路径

7.5.1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的重点

7.5.2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

7.5.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色重构

第八章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

8.1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现状

8.1.1 意见叠加的自媒体舆论环境

8.1.2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

8.1.3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

8.1.4 自媒体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挑战

8.2 自媒体时代舆情引导的策略

8.2.1 基于微观权力的网络舆情引导

8.2.2 基于议程设置功能的舆情引导

8.2.3 基于“3T”原则的舆情引导

8.2.4 基于虚拟社会治理的舆情引导

8.2.5 基于高校特点的舆情引导

8.3 自媒体时代网络群体性事件管理

8.3.1 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8.3.2 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规律

8.3.3 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管理

8.4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见领袖的化育

8.4.1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见领袖的特点

8.4.2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见领袖的正向作用

8.4.3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见领袖的化育路径

8.5 自媒体时代高校“微传播”生态网络的合成

8.5.1 高校网络生态系统的特点

8.5.2 基于“微传播”的高校生态网络机制

第九章自媒体时代高校宣教网络建设的创新

9.1 高校宣教网络建设的现实误区

9.1.1 高校宣教网络建设的仪式化及其克服

9.1.2 高校宣教网络建设的“麦当劳化”及其克服

9.1.3 高校宣教网络建设的碎片化及其克服

9.2 高校宣教网络建设的要素培育

9.2.1 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性

9.2.2 构建大学生公共理性

9.2.3 注重大学生的自组织性

9.3 高校宣教网络建设的场域观念

9.3.1 构建好“叙事场”

9.3.2 把握好“心理场”

9.3.3 引导好“舆论场”

9.4 高校宣教网络建设的模式选择

9.4.1 基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4S”模式

9.4.2 基于网络外部性和人际交往的自组织模式

9.4.3 基于主观规范和兼容性的“蒸腾”模式

9.5 高校宣教网络建设的现实对策

9.5.1 注重树立新理念

9.5.2 注重完善新机制

9.5.3 注重创造新模式

9.5.4 注重引导价值观

第十章高校运用自媒体开展主题宣教的模式选择

10.1 自媒体宣教的工具模式

10.1.1 手机模式

10.1.2 计算机模式

10.2 自媒体宣教的路径模式

10.2.1 网络启动宣教模式

10.2.2 网络展示宣教模式

10.2.3 网络承载宣教模式

10.2.4 网络混合宣教模式

10.3 自媒体宣教的策略模式

10.3.1 塑造轻松朋辈网络形象

10.3.2 积极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

10.3.3 开展校园信息评议

10.4 新型模式探索:共享社区模式

10.4.1 共享社区模式的特点

10.4.2 共享社区模式的意义

10.4.3 共享社区模式的结构

10.4.4 共享社区模式的运行

10.5 高校自媒体主题宣教的对策

10.5.1 高校自媒体主题宣教模式的重点

10.5.2 高校自媒体主题宣教的创新

10.5.3 高校自媒体主题宣教的保障

参考文献

后记

自媒体时代高校宣教网络建设研究是2017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丁凯。

得书感谢您对《自媒体时代高校宣教网络建设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网络新媒体导论 电子书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以及其他新闻传播大类专业的教材。
高校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创新研究 电子书
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对高校党支部的基本任务和重点任务进行了相关规定。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本书对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面临的新任务进行了全面分析,针对如何加强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满足大学生党员成长成才需要,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了重点阐述。本书在学生党支部的功能定位、党支部设置创新、党支部
军队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电子书
本书围绕军队政治工作时代主题,立足新时期广大官兵的现实需要,着眼军队网络文化建设实践,对军队网络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进行了理论概括,明确了军队网络文化建设方针原则和内容要求,对军队网络道德建设、军队网络文化机制建设、军队政工网络建设和军队网络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就如何积极推进“互联网+”时代军队网络文化建设创新发展进行了详细阐述。
高校劳动育人研究:基于新时代的视角 电子书
本书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本质意蕴出发,在深入开展价值考察并梳理其思想资源的基础上,探究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形式,并深入考察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作用机理,分析阐述其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基础、动因、层级和规律,进而以此为理论支撑,深入开展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实施路径的探索。
新时代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研究 电子书
本书立足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实际,回顾总结了新中国高校从严治党的历史和经验,在分析新时代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科学内涵、时代特征、基本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原则、实践指向和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