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系列回顾了我国新闻传播学各方面研究现状和学界业界热点问题,不仅解析了头一年学科发展前沿,更展望了新方向。
内容简介
自《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06》出版以来,《解析》每年出版一本,形成品牌,受到新闻传播专业师生和研究者的关注。书名冠以出版当年的年号,每年的《解析》都是对前一年我国新闻传播学各方面研究现状和学界业界热点问题的回顾,根据内容划分为章。《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9》对2018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从学术层面、热点话题研究层面做了概述。书中不仅收录了多篇关于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和新媒体研究的综述、研究报告,一册在手,纵览头一年学科发展前沿、重点难点问题解析;而且,书中多篇论文回顾新闻传播领域面临的老问题,展望新的研究方向,兼顾历史研究与前沿探索。
作者简介
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新闻界》杂志主编。曾任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客座教授(2014),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2008-2009)、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2013)。2016年入选北京市新闻人才“百人工程”。研究方向:传播理论、传播思想史、政治传播。$$$$$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翻译有多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著作。$$$$$刘海龙,传播学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纳堡传播学院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政治传播和传播思想史。著有《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现代媒体总论》(合著);译著有:《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第一章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
2018年中国新闻学研究综述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共新闻实践与马克思新闻传播思想
二、新闻研究经典问题:理论脉络与中国语境
三、新闻业研究:危机话语、边界工作与职业认同
四、新闻传播史研究:新闻观念史与报刊阅读史
五、新议题:非虚构、算法新闻、新闻创新与“后真相”
引用文献[References]
2018年中国传播学研究综述
一、发现“身体”
二、传播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三、传播学的道路选择
四、经典效果研究新论
五、近代中国的媒介与知识
六、数字时代的代际沟通
七、数据泄露与隐私保护
八、情感与记忆研究
九、媒介与政治
十、信息传播技术的政治经济学
引用文献[References]
2018年中国传播研究新观点
一、人工智能时代的身体研究
二、电子游戏的玩家研究
三、数字代沟与家庭传播
四、社交媒体、虚拟社群与身份认同
五、权力视角与公民参与
六、情感研究的新维度
七、数字化记忆与技术怀旧
八、关系与意义建构的媒介观
引用文献[References]
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
一、在线新闻生产
二、短视频
三、县级融媒体中心
四、网络综合治理
五、人工智能
六、区块链技术
七、网络游戏
八、新数字鸿沟
九、非虚构写作
十、“二次元”文化
引用文献[References]
2018年中国新媒体研究综述
一、身体与传播/技术
二、算法、智能化媒体与传媒生态变革
三、微博、微信与社交媒体
四、粉丝、网红与短视频
五、网络谣言与网络舆论
六、个人信息保护与网络治理
七、知识付费与新闻付费
八、区块链技术与新闻业的未来
结语:赛博格时代的新媒体研究
引用文献[References]
第二章新闻传播学研究报告
2018年中国虚假新闻研究报告
一、2018年虚假新闻的基本特点
二、2018年度虚假新闻的典型案例
三、2018年度虚假新闻的成因
四、结语
引用文献[References]
2018年中国传媒法治发展报告
一、有关传媒的指导方针和法律规定
二、传媒体制改革与监管
三、互联网治理
四、信息公开
五、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
六、传媒与人格权保护
2018年中国传媒伦理问题研究报告
一、2018年传媒伦理典型案例
二、余论及讨论
引用文献[References]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新闻传播思想
引用文献[References]
习近平论“建设全媒体”
一、习近平论证“建设全媒体”思路的回顾
二、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全媒体”
三、习近平论建设全媒体的六方面要求
引用文献[References]
第四章新闻学研究
“媒介专业主义”的悖论
引用文献[References]
媒介再思:报刊史研究的新路向
一
二
三
引用文献[References]
液态的连接:理解职业共同体——对百余位中国新闻从业者的深度访谈
一、引言
二、职业共同体:研究进路与内涵
三、从深度访谈切入
四、专业差异、劳动异化与“转型”差异
五、实践协作与移情想象
六、结语:液态的连接
引用文献[References]
附录 受访者一览
双强寡头平台新闻推荐算法机制研究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聚焦
二、研究述评与核心概念
三、比较框架与资料来源
四、双强寡头平台的“算法机制”比较
五、总结与讨论:走向评估“算法机制”的可信任框架
引用文献[References]
新闻融合的创新困境——对中外77个新闻业融合案例研究的再考察
一、作为创新的新闻融合
二、新闻融合全球性实验的类型模式
三、新闻融合实践的显著特征
四、新闻融合实践的困境及未来
引用文献[References]
第五章传播学研究
人的记忆、搜索引擎与新闻传播学研究——搜索引擎批判
一、人的记忆和记忆的外在化
二、人的记忆的有机生理机制与搜索引擎的机械“思维”机制
三、搜索引擎批判
四、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与搜索引擎工具
引用文献[References]
知识的政治:搜索引擎中的乌坎事件研究
一、研究源起:搜索引擎何以成为问题
二、研究综述:意识形态抑或乌托邦?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四、研究分析与发现
五、结论与讨论:搜索引擎与知识优化
引用文献[References]
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与传播研究的未来
一、关于身体与传播的思想史
二、身体问题与传播研究的未来
引用文献[References]
交流者的身体:传播与在场——意识主体、身体-主体、智能主体的演变
一、引言:身体重返传播的世界
二、被激活的身体
三、理性意识主体与身体-主体:在场与远程在场
四、赛博人:智能主体的虚拟远程在场
五、结语:身体世界中的传播
引用文献[References]
从“零”到一:中国传播思想史书写的回顾和展望
一、从“零”开始的初衷
二、未曾料想到的三个“休止符”及其后的“另起炉灶”
三、以“传”为中心,抑或以“媒”为中心?
四、传播思想史书写追求什么“一”?
引用文献[References]
媒介域的方法论意义
一、媒介域意味着形式和内容的历时性同步
二、市场建构的社会理性催生传播学
三、媒介域概念的方法论启示
追忆消逝的网站:互联网记忆、媒介传记与网站历史
一、互联网历史研究与消逝的网站
二、媒介记忆、媒介传记与记忆文体
三、资料收集方法与分析过程
四、为消逝的网站“立传”
五、回忆者的自传式记忆
六、怀念中国互联网的“一个时代”
七、结论与讨论
引用文献[References]
语境、演进、范式:网络研究的想象力
一、互联网技术与网络新语境
二、网络研究的基本问题
三、网络研究的演进路径与西方学界的重要共识
四、网络研究创新与启示
引用文献[References]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9是2019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刘海龙。
得书感谢您对《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9》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