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政策行为与全球影响。
内容简介
本书罕见地从全球传播的角度论述公共外交。尤其是在当前有关全球化的议题讨论热烈的大背景下,公共外交的形成,必然要基于全球传播的背景和思想路径。因此,在公共外交的政策行为中,全球政治和文化特征对于公共外交所产生的影响颇深。同时,公共外交也与国家的各项决策紧密关联。这也意味着,近年来的全球化争论,极大地冲击了公共外交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公共外交还是一种双向交流。一方面,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公共外交作为一种舆论引导机制,要回答事件发生的事实、背景、影响等问题;另一方面,公共外交伴随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要回答关于一个国家进入世界体系的路径、方式和目标等问题。
作者简介
周庆安,男,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人。1934年出生,年轻时曾从师学习塑神,后做过教师、工程师,问或从事创作。系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北屈原文学会理事、濮阳市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顾问。出于对民俗研究的浓厚兴趣,历时4年,完成《探秘诸神背后的真相》一书。书中把诸神一个个请下神坛,并撩起它们的神秘面纱,让我们有机会看清楚神的本来面目。读着这部著作,我们仿佛走进了神的世界,与神共舞,和神对话。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代序全球化困境下的公共外交理论规制
第一章从帝国到全球化
第一节 国家主体带来的身份变迁
第二节 传播技术带来的秩序变迁
一、早期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
二、地理大发现时期
三、发展和成熟时期
四、全球传播时期
第三节 公共外交的土壤和使命
第二章公共外交的缘起
第一节 历史上的公共外交雏形
一、公共外交出现的历史背景
二、公共外交缘起的路径
第二节 公共外交的正式确立
第三节 公共外交的定义
第四节 公共外交的归纳与分类
一、公共外交的性质
二、公共外交的分类
第五节 公共外交的三个前提条件
第三章人心、渠道与软实力
第一节 追本溯源——软实力起源初探
一、萌芽时期:早期非战因素的应用
二、理论奠基:启蒙运动中的国家关系与权力本质
三、认知与功能完善:老牌强国对软实力的应用
四、理论独立:与硬实力的分道扬镳
五、软实力理论形成:解释与反驳
第二节 当今软实力理论的几种变体
一、巧实力
二、软均势
三、战略叙事
第三节 公共外交的研究维度
一、新闻传播:国际传播对公共外交的支撑
二、公共关系:品牌的力量和市场的需要
三、文化研究:符号和文化在国际交往中的意义
第四章从制度想象到现实实践
第一节 冷战结束后战略转型中的公共外交研究
一、公共外交的历史与转型研究
二、公共外交的制度研究
第二节 公共外交制度肇始与变迁:以美国为例
一、美国早期公共外交的起源和发展
二、冷战后期美国公共外交的成熟
三、克林顿时期的美国公共外交
四、布什时期的公共外交
五、奥巴马时期的公共外交
第三节 反恐时代的公共外交制度规划
第五章当代公共外交的研究脉络
第一节 实践在兹的公共外交理论创新
一、公共外交的整合与战略传播思维受关注
二、反思与更新中的公共外交概念与定位
三、公共外交的修辞研究受到重视
四、主体研究不断拓展
第二节 反恐、文化与公共外交的多样化
一、公共外交与反恐
二、文化外交、体育外交、科技外交的新研究
三、历史案例的重新挖掘和整理
四、走到学术视野中心的中国公共外交
第三节 反思与检讨:关于公共外交效果的几个观点
一、观点一:当代娱乐文化不能成为公共外交的主要思想
二、观点二:倾听和交流要比喊话的效果更好
三、观点三:政府资助的公共外交项目容易产生不信任
第六章公共外交的模式变革
第一节 公共外交传播模式研究的可能
第二节 公共外交的基本传播模式
第三节 公共外交的宣传模式
一、国际宣传研究的历史
二、宣传模式的结构
三、全球传播时代公共外交的宣传模式面临挑战
第四节 战略传播模式的兴起
一、战略传播的界定
二、“9·11”事件后战略传播的发展
三、战略传播的三种能力
第五节 冷战结束后公共外交的五种传播模式
一、五种传播模式的关系图
二、关于五种传播模式的阐释和测量
第七章如何面对黑天鹅:修复模式
第一节 修复模式的传播目的
第二节 修复模式面临的公共外交挑战
第三节 修复模式的传播过程:从纽约世贸大楼到维基解密
一、控制信息源
二、展示正面形象
三、控制传播内容,对危机可能出现的伤害进行修复
四、转移媒体的注意力,使危机的修复难度降低
五、选择危机符号,作为修复的手段
第四节 修复模式中的次危机传播
一、对外交政策的依附性
二、与外交政策主体的连带性
三、在传播活动中形成的扩散性
第五节 社交媒体时代的修复模式
一、公共外交挑战的泛化
二、修复的难度在不断增大
三、社交媒体时代,公共外交应进行直播态修复
第八章无处不在的媒介事件:构建模式
第一节 构建模式的传播学界定
第二节 构建模式的传播过程:国家性媒介事件的策划与公关
第三节 构建模式中的国家形象评估手段
第四节 国际活动与国家形象宣传广告
第五节 构建模式的局限性
第九章 教育与信仰的力量:影响模式
第一节 影响模式的传播目标
一、向海外受众阐释本国的政策
二、发展本国社会的历史、文化和价值对其他国家公众的吸引力
三、化解敌对情绪
第二节 影响模式的传播内容
第三节 教育,从未缺席的公共外交
第四节 宗教,特殊形态的公共外交
第五节 城市文化承载的影响模式
第六节 影响模式的局限性
第十章 少数派报告:渗透与颠覆模式
第一节 公共外交的渗透模式
一、渗透模式的主客体关系
二、渗透模式的传播过程:以“美国大中东民主计划”为例
三、渗透模式的局限性
第二节 公共外交的颠覆模式
一、颠覆模式的传播过程:以地区冲突中的美国舆论战为例
二、颠覆模式与修复模式
第十一章公众舆论与技术变革
第一节 公共外交中的政府—媒体—公众关系
第二节 公共外交模式中的媒体角色
一、控制模式:以CNN对外交决策的影响为例
二、干涉模式:报道媒体改变外交决策——以美国为例
三、评价模式:媒体评价政策成败
四、参与模式:媒体外交
第三节 公众舆论对公共外交的影响
一、公共外交中公众舆论的定位
二、公众舆论对公共外交的影响
三、国际舆论如何影响公共外交
第四节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与公共外交研究
第五节 新媒体公共外交的反思
第六节 大数据在公共外交中的应用研究
一、数据进入公共外交的基础
二、数据在公共外交中的运用
三、数据与公共外交的情景规划
第十二章现代性与意识形态霸权
第一节 公共外交传播模式的启示
第二节 文化霸权与全球传播
第三节 全球公共领域与意识形态
第四节 公共外交与现代性的怯魅
第五节 寻找公共外交的有效性
超越有形疆界:全球传播中的公共外交是2018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周庆安。
得书感谢您对《超越有形疆界:全球传播中的公共外交》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